陳蕾蕾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1121)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國際上提出對構建學習型、知識型社會全面構建戰略,讀書已然成為國民提升素質的必需。筆者結合高校二級學院工會的具體情況,研究在高校二級工會建設多元功能的職工書屋,為高校教職工群體構建多元化的閱讀平臺,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文化的興盛繁榮,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我們民族的復興和偉大?!遍喿x是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提升我們國家民族素質重要手段。因此,怎樣才能推動國民喜歡閱讀,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底蘊,提升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已然成為當今國家的重中之重。因此通過進行職工書屋建設,這不僅僅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對廣大職工思想道德建設的加強;對于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的一種深化;實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工會在新時期組織、引導、服務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對廣大職工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一種迫切要求。
職工書屋最初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為保障廣大職工,特別是農民工、一線職工的文化基本權益,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項重要的公益工程。而高校的二級工會所面對的對象就是高校中最基層的群眾組織,其目的是維護廣大教職工切身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它建制于各院系部,是直接與一線教職工打交道的平臺,因此也是最容易了解教職員工的切身利益和其愿望與心聲,是實現下下溝通的重要渠道。
通過工會建立職工書屋的實際價值在于,它是高校工會實行教育職能的重要途徑,能更好地發揮工會工作的文化關愛作用,同時也是協同學院資料室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舉措。在高校無論是教師還是行政管理人員,由于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習俗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甚至專業背景各不相同,不同層次的人群對信息需求交叉性很大,因而,職工書屋已不局限在文化知識的領域,他們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提升。因此,職工書屋應做到文化性和學術性并舉,為學院教職員工提供教科研、教學、文化休閑服務和信息資源,極大提升廣大教職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建成豐富文化生活的大課堂和教職員工文化精神生活的“充電驛站”。因此,高校二級工會如何建好職工書屋,探索一條職工書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尤為重要。
不少高校對職工書屋建設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已擁有自己的圖書館和二級資料室,并認為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可供教職工全方位的學習和使用。倘若單獨建立職工書屋則會耗費資金和人力,更感覺是走形式主義,象征性的“房間布置”,沒有什么實質效益,從而高校 職工書屋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搭建職工書屋包括場地布置、書刊征訂、人員配備及設備等都離不開經費支撐,而僅靠學院工會一個部門不能承擔全部費用。由于學校不重視不夠,建設職工書屋的經費得不到保障,書刊及閱讀設備少,書屋環境差,沒有專門人員管理等,最終導致書屋職工無人問津。
就高校而言,二級學院資料室閱讀資源非常豐富,且專門設置了閱覽室來滿足教職工的閱讀需求。各工會的“教工之家”中也擺放供教師職工閱讀的書籍。這導致所謂的職工書屋和院系資料室建設功能重復,書屋沒有發揮更多的功能和作用,只是停留在簡單借閱,沒有形成較好的讀書氛圍,也沒有賦予在借閱之外更多的多元化的功能。究其原因無論從教師員工還是 職工書屋的管理者,對職工書屋所擔任的角色、發揮的作用、承載的責任認識不高,定位不準。
當前,國民以碎片化和娛樂化閱讀為主,審讀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偏低。而作為文化水平較高的高校教職工,對書籍的閱讀更加“挑剔”,他們需要高品質的圖書、適宜的閱讀環境及設備。而目前,職工書屋的書籍更新跟不上時代發展要求。除每年增加的報刊雜志外,很多都是80、90 年代出版的書籍。一方面是書籍沒有吸引力,職工借閱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年代久遠,圖書破損嚴重。帶來的結果是職工書屋的書籍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此外 職工書屋還停留在最原始的借閱功能,不能夠利用高校大量豐富的現代信息化教育資源為師生員工服務,最終導致職工書屋無存在優勢,可有可無。
在教職工群體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小書屋發揮大作用,讓把職工書屋成為教職工們學習、提升專業知識,豐富文化生活的大舞臺,是高校工會建設職工書屋要解決的重要課題。通過工會創建職工書屋,首先應以高校的教職工群體為服務對象,在管理上可以采取以工會為主導,與其他院系科室建立和完善協同創新機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葛洛首次提出系統創新,其概念是指為實現共同的目的,不同主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之間相互合作、融合,發揮彼此間最大的優勢,獲取外部效應,產生更大效益,提高創新績效。工會面向最基層教職員工,是與他們聯系的前沿,是實現上下溝通協調的陣地,也是落實工會各項工作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工會和學校、校工會、院系各個職能部門密切協作,可共同更好地服務教職工的發展。
工會可以與學院資料室協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在圖書、音像資源方面,可由資料室協助統一采購。在場館利用方面,職工書屋可考慮設在院系資料室內,由資料室進行借閱管理,依托院系資料室的借閱系統,最大程度地實現與資料室的資源利用和共享。在實際操作管理機制上,可結合各高校二級學院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與資料室共同建設管理和借閱的各項規章制度,內容包括書籍和刊物管理操作辦法等。在圖書的內容方面,鑒于教職工群體的年齡層跨度較大,知識覆蓋面寬。因此,可在職工群體中進行先期調研,盡可能滿足職工不同的讀書興趣與需求,并針對高校中腦力工作者科研壓力大,需在業余時間適當放松精力,并兼顧家庭的特征,可訂購健康常識、婚姻家庭、家教、紡織服裝、烹飪知識的圖書。此外還可以推行“書籍漂流”,發動教職工把家中不需要的書贈與書屋,進行書籍共享。在打造書香氛圍方面,可定期推薦一本好書,引導教職工全家共同閱讀,并組織開展讀書會或讀書日,定期分享自己閱讀感受,內容可涵蓋生活管理、育兒、老年人保健、家庭健康等與結合日常生活相關的經驗。此外,可結合特定的節日涉及讀書活動,如在我們建黨100 周年之際,在全院范圍開展閱讀黨史等理論書籍、看有關紅色等抗戰題材相關的影視作品和開展相關題材的演講比賽,在教職工中養成讀書習慣,掀起讀書熱潮,打造書香氛圍。
工會可以與院系研究所協同合作,組織學術沙龍,為靈感插上翅膀,為思想碰撞帶來火花。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學府“下午茶”傳統歷史悠久,眾多的諾貝爾獎的獲得就是在下午茶的交流中形成的。工會可以借鑒這樣的傳統,與各院系及研究所進行合作,借助研究所和各系部的專業背景,邀請在該學術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或學院的專業教師,以沙龍或茶話會等形式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提供輕松、舒適的交流場所。沙龍活動主題也可包羅方方面面,包括教職工發展,跨文化交流,子女教育、心靈驛站等。此外也可以邀請學院學者乃至外籍教師共同參與,使沙龍活動充滿國際特色。可以充分利用職工書屋的交流空間,與國內企業乃至國際院校合作,宣傳學院乃至學校的文化,形成持之以恒的學術和文化交流的互訪。通過這樣的系列活動,充分彰顯人文關懷,形成含有特色的文化載體,搭建教職工乃至國際院校交流與溝通的平臺,營造和諧良好的精神氛圍。
工會可與實驗室協同合作,充分調動工會會員的積極性,開發大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例如采用微電影、微課、慕課和動畫、VR 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將黨和國家的有關工會工作的指示和精神、重大事件、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等內容,以更加生動、有趣和便捷的方式展現在廣大師生面前;將所有文檔、錄音、影像等實物資料建立電子文檔,建立不同主題,不同專題和不同時期的數據庫。此外工會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的載體和平臺來推動全面閱讀活動,讓閱讀無處不在地開展。可考慮建立高校職工書屋網站,建立數字化學習資源,并在互聯網上向廣大教職工實時發布職工書屋的活動信息和取得成果??梢岳檬謾C、IPAD 等現代通訊工具,積極推出職工書屋App 客戶端,并利其開展網上討論和微信、微博交流等活動,增進教職工之間的思想碰撞和良性互動。
高校教職員工科研壓力大,平日工作繁忙,學院工會可與校工會協同合作,開展各式各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教職員工的文化生活??山M織教職工外出旅游,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充分放松心情,緩解教學、科研帶來的壓力;每年開展“三八”婦女節系列活動,包括參加校工會舉辦的慶“三八”節聯誼會;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婦”“巾幗標兵”評選活動;開展慶“三八”節女教職工個人才藝作品征集與展評活動;舉辦女性知識講座,普及健康知識;組織參加學校歷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及教職工運動會;組織參加攝影展;組織參加乒乓球賽、羽毛球賽、排球賽、網球賽、五人足球賽等體育活動;組織參加全校教職工校園競賽等等。通過開展這些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文體娛樂活動,充分滿足了教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益于廣大教職工的身心健康,極大地豐富廣大教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推動和諧校園的文化建設,也使工會工作更加生氣勃勃,面貌煥然一新。
總之,加強高校職工書屋的建設工作,是高校全面提高教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工會在與其他各個學校院系部門協同合作是職工書屋發揮多元功能的一種新的嘗試。因此,工會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自身特點,持續探索協同共建模式下的規律,積累經驗,不斷克服困難,攜手各部門全面地、長期緊密合作,最終讓職工書屋真正成為廣大教職員工吸收知識養分,提升各方面素養的精神文化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