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錦
天津市和平區文化宮
“和平杯”是天津市和平區的重要文化品牌。它的起源是“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從1991 年開始舉辦首屆,堅持三十年,連辦十五屆,影響全國、波及海外,成為文化部命名的“全國群文知名品牌”。本著“借勢而上”的精神,我們相繼推出“和平杯”中國京劇小票友邀請賽、“和平杯”全國曲藝票友邀請賽、“和平杯”全國楹聯比賽、“和平杯”鋼琴大賽、“和平杯”合唱藝術節、“和平杯”硬筆書法大賽、“和平杯”國標舞大賽、“和平杯”群眾文化漫畫展等等。這些活動將“和平杯”做大做強,使“和平杯”形成系列化、集約化,能夠更好地回報人民。
其中,“和平杯”群眾文化漫畫展的地位相對來說比較特殊。首先它是在相關部門直接領導下進行的,要求比較高。其次,相對于其他文化活動項目,在創作的方向、題材的選擇上比較嚴。再次,就漫畫這一體裁來講,在創作的分寸掌握上比較難于掌握。
群眾文化是我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中,一項具有戰略性的決策。一直以來,就十分重視這項工作。一個世紀以來,正是由于堅定不移地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才能保持其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的本質,才能成為人民的代表,才能帶領人民前進。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相關部門對于這項任務都是高度重視一以貫之,因為這是我們的生命線。
最近幾年,提出了關于群眾文化是一項長期的,永遠在路上的更給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提出緊跟形勢的要求。用漫畫來為這一歷史任務鼓與呼,是其中重要的戰線。對于持之以恒抓好群眾文化,不斷拓展群眾文化建設的空間,具有積極作用。
漫畫是美術領域的一把尖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具有一定的夸張。漫畫作品雖小,但它具有短小精煉、興趣盎然、貼近生活、容易接受的特點。如同相聲一樣,在帶給人歡笑的同時,能夠給人以啟迪,讓人產生遐想。好的漫畫作品能夠把握群眾主題,用簡潔、明快、果決、有力的筆路,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就好像針灸中對癥的銀針,可以準確扎進穴道,達到針砭時弊的效果。觀看群眾文化的漫畫。觀眾會處于真真切切的體驗之中。這里面有善意的諷刺也有憤怒的批判,有勸諫更有斗爭。
人民群眾希望漫畫能夠喊出他們心底的聲音,讓漫畫成為激濁揚清的號角、鞭策的長鞭,這是肯定的。但是,就舉辦“群眾文化漫畫展”這一文化宣傳任務來講,還是應當多一些辯證思維,避免產生不良作用。
為此,在連續四屆的辦展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分寸,注重作品的比例問題。首先是,學習相聲的創作經驗,將“正能量型”漫畫列入創作的計劃。并且,在每一屆的展出中,都將這種類型的作品單列一欄目,避免出現“天下烏鴉一般黑”的錯覺。其次,在諷刺性作品的創作上,力求以善意性的諷刺為主,對于一些不良現象中的人物盡量不刻意丑化。
群眾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它甚至可以囊括古今、包羅萬象,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因此必須在辦展之初就理清創作思路,確定創作重點。否則,極容易讓創作一般化,或者流于形式。這樣的作品展示出來也會是如同一盤散沙,達不到預定的“寓教于樂”的效果。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有關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決定、規章、條例、制度。以此來決定漫畫的創作主題。這一點在第三屆、第四屆的創作過程中體現的比較明顯。
首屆和第二屆“和平杯”漫畫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19 年是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我們抓住這一時機,舉辦了第三屆漫畫展。由于相關政策在各個方面規定的比較具體和形象,因此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比較順利,群眾喜歡,展示效果也比較良好。
剛剛結束的第四屆“和平杯”漫畫展在思路方面就出現了較多的反復。因為這次是宣傳方面不像前兩屆一樣,主題比較集中,很容易找到比較形象的切入點。雖然里面有關于“問責的內容”比較好表現,但很明顯和前幾屆的思路重復。為此,策劃人員提出的幾個方案都被領導否決了。正在苦苦尋覓之際,上級部門發出了一個宣傳提綱。及時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宣傳提綱比較簡明扼要,概括為:1 個核心、2 個問責對象、3 種責任、4 點原則、6 類問責內容和情形、7 種問責方式。按照這一思路很快就確定了創作方向和創作脈絡。在《策劃說明》中特意指出,這一思路是新華社平臺發布的,因此提出后,當即得到上級領導,特別是相關部門的認可,很快進入創作階段。
連續四屆的創作過程,給我們的啟示是,“群眾文化”漫畫展這樣的針對性很強的文化活動,必須有權威的理論依據。即使是對于上級精神的解讀也必須有相關部門的理論支持。
漫畫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許多漫畫通俗易懂,特別是一些“歌頌型”的漫畫比較貼近“宣傳畫”的特點,具有很強的直觀效果。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漫畫蘊藏的“內涵”不容易馬上被理解,更有一些“幽默畫”是反映“哲理”的,作品內的主旨需要人去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心理學”領域有學者提出能不能讀懂漫畫是驗證一個人智商和情商的標準。
群眾文化漫畫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特別是經過長時期的創造文化實踐,作品浩如煙海,能夠拿出富有創意的新作品就必須富有新意,這不僅給創作者提出了難題,也給閱讀者的欣賞水平提高了門檻。
舉辦群眾文化的漫畫展既要保證作品的原創性和藝術性,又要讓普通群眾能夠看得懂、受教育,達到宣傳效果,因此做好作品的文字詮釋和現場的導讀十分重在每幅漫畫的下面都加上了文字詮釋。連續四屆的活動中,我們的詮釋力求做到簡明扼要同時豐富多彩。
在第一屆中,詮釋均采用了“大白話”的方法。將漫畫的內容直觀地解釋出來,文字顯得有些拖沓啰嗦。從第二屆開始,我們嘗試著進行了在文字上的藝術加工,借鑒了一些詩詞的句式,效果不錯。展覽之后編印出版的畫集在文字上也顯出了文化品位,并且得到了當地領導的肯定與表揚,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做好文字詮釋的信心,決心將“群眾文化”宣傳上檔次。
根據人民對漫畫文化的要求,我們較為全面地借鑒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第四屆漫畫展的文字詮釋中與運用了多種方法。
有諷刺短文式的,比如對《唾沫星子》的詮釋:古有齊都揮汗成雨,張袂成陰。今有某君哈氣成雨,百姓張傘以避。
有四言古詩樣式的:無序忙碌,原地不動。一事無成,要你何用?
有五言詩式的:坐姿很正派,態度也不賴。事故變故事,責任全掩蓋。
有六言詩式的:發言洋洋萬言,不忘自我點贊。行為已成習慣,小心終被批判。
有“七絕”式的:蜻蜓點水款款飛,有人乘風下翠微。漣漣波漪寫成績,不知初心向何歸?
有仿歌詞的:日落西山紅霞飛,急急忙忙把家歸。肩上靶紙映彩霞,形式主義害了誰。
有仿“虞美人”的:輪流傳閱何時了,民意知多少?文章今日又被傳,百姓期望陷于傳遞中!
有仿“卜算子”的:腦袋沒“腦仁”,全靠嘴上“吹”。終有一天會爆炸,一切化飛灰。
有仿“西江月”的:問題即將爆炸,還想予以遮擋。爾曹身與名俱滅,必然如此下場。
有對聯式的:哪管說白說黑,黑白混淆,終成自我點贊;莫問乃是乃非,是非顛倒,只顧唯吾自戀。
采取這樣多的藝術形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積極向上群眾文化深入人心,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漫畫是一門很深的繪畫藝術,其技巧性,隱晦性,藝術性,積極性,先進性,對社會的貢獻性是當今群眾文化工作者亟待解決和掌握的問題。藝術家不要閉門造車,要到群眾中去,到基層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才能創造出好的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