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曲的發展源遠流長、種類繁多。京劇,有“國劇”之稱,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戲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曲目,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并且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京劇唱詞的創作,大多以演義小說、話本為藍本,經劇作家及藝人的二次加工,并吸收很多地方劇種臺詞的精華。歌劇是一門西方舞臺表演藝術,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表達和敘述劇情的一種戲劇形式。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最終由德國著名音樂家亨德爾將其帶到了英倫半島,并在英國迅速發展。西方歌劇多取材于傳說或為劇作家創作。京劇唱詞與英文歌劇唱詞是兩個劇目的主要語言表現形式,在語言特色和文學表現手法上有相似性但同時又各具特點。
從文體特征角度來看,京劇和歌劇有著很多共同特點:
第一,都以唱詞為主來表現戲劇內容,推動劇情的發展。唱詞的語言與人物形象相匹配,語言多通俗化、大眾化、易被接受,多用比喻的修辭。例如: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汪曾祺先生在編寫唱詞的風格上,致力于戲曲劇本的“可讀性”。在《茶館·斗智》一場,阿慶嫂那段出色紛呈的唱詞,字字珠璣,可點可圈。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直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么周詳不周詳!”這里,并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出格的夸張,卻顯示了人物的機警與過人的聰明。前面四句通俗純樸的唱詞,非常接近農民日常生活的語言,顯示了來自民間的鄉土文學的醇厚與機趣,既符合見慣世面、混跡江湖的春來茶館老板娘的身份,又流露出肩負重任、堅忍不拔的革命者的凜然正氣,語言簡潔,且與普通老百姓的感情與語言息息相通,觀眾聽到以后會感到無比地親切,很輕易接受。
而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男仆凱魯比諾的詠嘆調《你們可知道什么是愛情》同樣如此:
You know,what is love?
Do you understand my feelings?
Do you understand my feelings?
I want to give everything to you,and I can’t tell you.
這段唱詞內容豐富,感情復雜,它把凱魯比諾這個情竇初開,天真的小青年幻想得到伯爵夫人的愛情,而又有些害怕表白的心理,表現得生動細膩。反復的詠嘆句更突顯了他矛盾而極度渴望得到愛的心理,簡單的語句和用詞也符合他的身份、年齡和受教育水平。最后兩句的比喻很好地展現了受到愛情困擾的年輕人最直觀的心理感受,有一絲“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意味,很自然地推動了劇情的發展,而語言的簡練也易于大眾接受。
第二,在唱詞的創作中都遵循一定的韻律。京劇的唱詞遵從押韻的規律,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多,合轍押韻。如京劇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劇目《鎖麟囊》選段:“耳聽得悲聲慘心中如(呃)搗,同遇人為什么這樣嚎啕?莫不是夫郎丑難諧女貌,莫不是強婚配鴉占鸞巢。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問那廂因何故痛哭無聊?梅香說話好顛倒,蠢才只會亂解嘲(不該人前亂解嘲)。”這段唱詞韻腳是要求平仄的,每句末尾都押ao韻。與傳統的文學形式如詩詞和元散曲相比,京劇的唱詞在句式長短及韻腳的選擇上更加自由,這形成了京劇語言多變的特色,或恢宏壯麗、氣勢磅礴,或低回婉轉、纏綿悱惻。
英文歌劇的唱詞多押尾韻,如歌劇《圖蘭朵(Turandot)》中最著名的一段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中的一段唱詞:
Nobody shall sleep!
Nobody shall sleep!
Even you,o Princess,in your cold room,
watch the stars,that tremble with love and with hope.
這段唱詞同樣在每句末尾押韻,唱起來朗朗上口、有節奏感,同時也符合大眾對于音樂性的審美心理。
受文化與語系等因素的影響,京劇和歌劇唱詞在修辭和表現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京劇和歌劇唱詞都常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這是相似的;但是京劇劇本多取材于歷史或文人創作,題材豐富,文學性和社會性很強,因此唱詞創作的時候多用典,即使用典故。如《四郎探母》中的一段唱詞:“(楊四郎)賢公主若得我母子相見,待來生做牛馬結草銜環。”這段唱詞中有兩個典故:結草,見于《左傳》;銜環,見于《后漢書》中的注引《續齊諧記》。而馬派名劇《十道本》則是戲中用典故的代表,幾乎每道本章都是一個典故,如:“李世民(引子)海晏河清,保父王,駕坐龍廷。”龍廷亦作龍庭,此處指朝廷,源自《英烈傳》第六十八回:“孩兒應聲道:‘萬年天子坐龍廷’”。而在京劇《武家坡》中,“洞賓曾把牡丹戲,莊子先生三戲妻,秋胡曾調戲羅氏女,薛平貴調戲我自己妻”一段中,四句話連用三典故,《轅門斬子》中“秦甘羅十二歲拜為宰相”一段同樣也是典故的堆砌鋪陳。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但在用典故上,京劇還是考慮到聽眾的文化程度,典故都以直白的語言表達,這既是藝術風格的特殊需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在新形勢下的演變和流傳。
西方歌劇主要取材于傳說或為劇作家創作,相對于故事情節而言,歌劇更注重“歌唱”,題材較為單一,多以愛情為主題,因此唱詞的創作多反復,由此去抒發情感。如《今夜無人入睡》中王子的一段唱詞:“The Prince:Vanish,o night! Set,stars! Set,stars! At dawn,I will win! I will win! I will win!”,此段唱詞有多處反復,把王子激烈的情感完全表達出來。再如歌劇《卡門》中一首非常經典的詠嘆調《愛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鳥》中的唱詞:
He said nothing,but he keeps me.
Love,love,love,love!
Love is the child of bohemian,
He never,never known any law,
If you do not love me,I love you,
If I love you,take care of you!
歌劇《卡門》主要塑造了煙廠女工卡門的藝術形象,她是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這段唱詞語言簡練、多處反復,旨在刻畫卡門豪放、熱情、不羈、潑辣的性格特征。再如莫扎特歌劇巔峰之作《費加羅的婚禮》中《你們可知道什么是愛情》的這段唱詞:
Do not know why all day long sigh,
One night,one night,one night;
Don’t know why tremble with fear in one’s boots,
…
Do you understand my feelings?
Do you understand my feelings?
Do you understand my feelings?
這段唱詞中的多處反復不僅推動了戲劇劇情的發展,也把童仆凱魯比諾愛慕伯爵夫人,幻想得到她的青睞,但又苦于不能表白、沒人理解的糾結情緒表現得生動形象。尤其是最后的三句反復,一度成為整個劇目演出的高潮,并影響了之后很多歌劇劇本和其他文學作品的創作。
京劇發軔于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它融合了徽劇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陽腔等戲曲藝術的優點,加以北京地方方言影響,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現方式。在長期的演藝實踐中,戲曲從藝者發現一些字音唱念起來好聽而且順口,就習慣性地把這些字音在唱腔念白中保留了下來,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京劇中獨特的上口字。上口字,指保留在現在京劇唱腔念白里的一些古音、方言、地方音和古代官話,主要是湖廣音和中州韻。因此,這些字的發音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比如很多韻母有“g”的字,上口的時候,要去掉“g”來發音,如燈(deng)上口字念(den);聲(sheng)上口念(shen);亭(ting)上口念(tin)等。再如傳統京劇《紅鬃烈馬》中的一折《武家坡》選段:“(薛平貴唱)好一個貞節王寶訓,……將銀放在了地平川。……兩軍陣前遇代戰,她把我擒下了馬雕鞍。”其中的“地平川”“馬雕鞍”等詞語與現流傳于華北地區的評書如出一轍,而且其中的唱詞和念白,只有用“京片子”念出來才有味道,換作其他方言則韻味全失。西方歌劇唱詞的創作,比較而言情節和唱詞本身的重要程度并不如“歌唱”,所以在唱詞創作上會犧牲語法,甚至有時故事情節也沒有那么嚴謹,只為達到“唱”的美。
總而言之,京劇和歌劇的唱詞都是語言藝術的體現,他們有相似性但又各具特點,都繼承和發展了各自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是東西方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但是無論是京劇還是歌劇在通俗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它們的受喜愛度和普及度都遠不及通俗文學和流行音樂,希望研究兩種藝術形式的語言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