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輸入能力和語言輸出能力是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被動進行語言輸入式學習模式和主動運用語言能力進行思想表達的學習模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入能力的培養具體指如何進行單詞記憶訓練,聽力理解能力訓練和閱讀理解能力訓練;相對的,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是指如何提高學習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語寫作能力。
根據斯溫納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Output Hypothesis),語言輸出活動能幫助學習者提高其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使學習者意識到自己在語言學習(語言輸入)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正,從而提高輸入和輸出模式的學習效率。
具體到英語學習過程,一般來說,經過6-8年的早期英語學習,學習者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英語基礎詞匯,并掌握了基本英語語法,理論上可以進行中等程度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表達。然而,大部分大學生在這兩方面卻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能力薄弱。本文以邏輯思維能力在口語和寫作中的運用為切入點,具體探討聽和說,讀與寫的相互促進學習模式,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構建語言學習的整體框架提供有價值的教與學思路。
當我們拿到給定的寫作題目后,首先需要對指定的內容進行頭腦風暴,即如何確定給定題目中的關鍵詞,幾組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建立,然后進一步分析如何圍繞關鍵詞搭建起來的中心內容展開。一般來說,給定的寫作題目通常是一個話題,例如就某一種社會現象論述其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這類題目從內容挖掘來說,難度不大,因為這種社會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平時閱讀資料,或者仔細觀察身邊的日常生活,就可以尋找到符合社會生活常識的并且可以逐步展開的寫作內容。
確定了寫作內容之后,如何有效地整合這些內容,做到開頭部分的概述與后面的展開論述部分,以及結尾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就需要充分利用連貫和銜接手段,即語言表達方面的邏輯能力。
所謂連貫,是指文章內容從總體上來說,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從段落分布來看,具有總—分—總的層次,即文章內容結構需要表現出概述—具體—總結的特點;而銜接則指如何運用具體的語言手段,進行段與段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接,從而實現句子之間、段落之間彼此具有邏輯相關性。
在英語寫作中,實現連貫與銜接的手段很多,例如,在論述展開部分,可以在每一個段落的段首設置開頭句topic sentence,對整個段落的內容進行概述,通常來說,這個開頭句以簡單句為主,以突出內容的簡潔性和概括性;接下來的第二句話,可以是對第一句話內容的進一步展開。例如:“My father is a great man.He is very considerate and thoughtful.”第三句話可以是舉例說明,例如分享曾經與父親共同經歷的一件事情,來具體體現父親的性格特征。
通常來說,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借用“firstly”“in addition”等來表示內容的逐步推進。而在一個段落中,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邏輯也可以分為因果關系、轉折關系、對比關系、遞進關系等。這種邏輯關系可以借用signal words(提示詞)來實現,但是,過多地使用signal words會造成文章內容的連貫性下降,所以,如何合理地使用signal words就顯得非常重要。
例如:“The English language is hugely influential on the global scale.”“It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55 countries.”這兩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是解釋說明的關系,第一句中的hugely influential在第二句中得到了具體的說明,這種邏輯關系的表現是間接的,是建立在對內容的理解基礎上實現的。而“The English language is hugely influential on the global scale”與“In fact,it is the world’s only lingua franca”之間是遞進的關系,一方面,因為world’s only lingua franca是hugely influential的遞進表述;另一方面,In fact的出現也說明了前后句之間是補充說明的關系。
由signal words連接的兩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相對來說更清晰,而沒有signal words的兩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處理需要內容陳述更加完整。因此,從寫作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利用前面談到的各種手段來表達前后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一個段落的邏輯內容陳述是否清晰,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與所給出的signal words之間對應,決定了段落寫作的成功與否。
通過在寫作訓練中明確表達邏輯關系的signal words的使用,我們可以得知在閱讀理解訓練中,篇章中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都應該是這個段落的概括;第一段與第二段之間在邏輯關系上可以通過in addition來表達遞進,或者通過however來表達作者態度的轉折。同理,每個段落中的句子之間也可以通過代詞做到前后句之間的邏輯銜接;通過使用同義詞或者反義詞來使前后句之間的內容進行有效連接。通過寫作實踐中的邏輯關系訓練,學生可以充分掌握如何更好地運用邏輯結構來完成內容的建立,也因此對篇章閱讀的脈絡把握得更清晰,從而實現閱讀與寫作輸入式學習和輸出式學習模式的相輔相成。
以雅思口語考試為例,標準化的口語考試內容基本上包括了自我介紹、簡短回答問題、就某個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三個部分。前面兩個部分內容相對簡單,尤其是第一部分的自我介紹內容,基本上可以通過充分的準備來拿到不錯的分數,但是這一部分中的某一個話題可能會引導考官選擇對應的話題在第三部分的深入探討環節進行進一步的展開。而這種進一步的展開,除了考查考生的反應能力,平時知識儲備之外,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沒有辦法提前進行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考生如何組織自己的語言,不僅僅取決于考試心態是否放松,更是測試考生是否已經具有了快速進行邏輯組織語言的能力。
假設考官在第二個簡短回答部分提出問題“What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那么在第三個部分的深入探討環節,考官就會圍繞這個話題進行展開,例如:“If you had more time,what would you do?”這個問題要求考生不僅僅在語法上進行從現實到虛擬的切換,還體現在時態的運用上,也就是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英語時態和語態,更是考查考生能否在聽到表達虛擬語氣的“if you had more time”之后,能快速地識別出虛擬語氣,從而在答句中進行邏輯連接,例如,使用句型“if I had more time,I would…”。除了在語法方面進行邏輯呼應之外,現實生活中的daily activity和虛擬場景中的內容如何進行互補,即如何實現內容上的邏輯連接,也是考官需要考查的重點,絕對不能各說各話。因為在第二部分的簡短問答中,考生已經介紹了自己的業余活動安排,那么在第三部分的虛擬環境中,如何去彌補現實生活中的業余活動的不足就是一種內容邏輯連接的體現。
因此,接下來考官會順勢提出下一個問題:“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ange about your daily routine?”這個問題是測試考生前后邏輯是否完整,能否建立一個從現實—虛擬—對未來展望的閉環思考模式。對未來的展望已經跳出了虛擬的場景,而是對未來的規劃,那么在語法應用上,就應該相應地使用“I will”等句式。如果考生還是沉浸在虛擬環境中,就說明考生沒有敏感地捕捉到考官給出的信息。除了內容上面注意前后呼應之外,考生也可以借助前面寫作訓練中提到的signal words,例如“in addition”“but”等,在口語考試中實現內容的邏輯連接。
經過這樣的口語邏輯思維訓練,我們在進行提高聽力理解能力訓練的過程中,就會主動去關注聽力材料中的內容轉承運用了哪些手段;或者當聽到表示遞進的in addition,我們會意識到接下來的內容是針對前面內容的補充;當我們聽到however,就會意識到接下來的內容應該是說話人在這一部分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可理解性輸入對語言學習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足以充分開發學習者的學習潛能。要想提高語言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流利度和準確度,學習者不僅要可理解性輸入,更要可理解性輸出。語言學習者只有想方設法地增加語言輸出實踐機會,不怕犯錯,才會真正提高語言學習的有效性,進而從根本上提高語言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