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化發展,外語人才的培養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大學英語課的質量還不能令人滿意,特別是聽說課,“啞巴英語”之類的批評聲不絕于耳。針對這一狀況,很多專家、學者一直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提高和改善這一現狀。但是,由于課時、課堂規模、傳統的教學觀念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當前大多數大學英語聽說課還遠未能達到培養出能夠用流暢的英語與國內外同行交流觀點的人才這一目標。
以南通理工學院大一的大學英語課為例,每周四節課,其中三節讀寫,一節聽說;每學期64節課,聽說16課時,實際上課聽說一次兩節課,兩周一次。聽說課使用教材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并配套有線上學習平臺:U校園聽說平臺。目前聽說課基本實現翻轉課堂,通常的流程為課前要求學生預習并在線上完成一個單元的練習,記下錯題,課上老師答疑。課前老師會根據單元內容準備一個討論話題,課堂上會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討論后會要求學生完成相關口語練習如情境對話、辯論等。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以下問題:首先,課堂上仍然過于重視單詞和句式的講授,對學生思辨能力、邏輯思維的訓練不夠重視,學生口語練習模式不夠多變,學生的口語表達詞匯匱乏,中式英語嚴重,邏輯思維差,表達不夠流暢;其次,學生聽力習慣不好,過于重視單個詞或單個句子意思的含義,一旦聽不懂會影響整體聽力效果;第三,學生語音基礎不扎實,特別是涉及連讀、爆破、升降調等時,不會讀的同時也導致聽不懂;第四,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匱乏,在大部分學生看來,大學英語的學習等同于語言本身的學習,但是實際上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教育、文學、科技等方面的程度對聽力材料的理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五,聽說課時少,課后練習較難監控。
文秋芳認為,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是“學用分離”,即“輸入輸出分離”(文秋芳,2018)。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文秋芳團隊提出了“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主張“學用結合”,將“輸入性學習”與“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相互聯動(文秋芳,2015)。概括而言,“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是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組成的循環鏈,每個小的教學任務按照這個流程完成后繼續進行下一個教學任務,最終完成總體教學目標。首先,驅動環節應當是通過布置一個個學習任務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任務與任務之間有著相互聯系,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任務。就聽說課而言,每個任務最好是模擬真實的交際情境,并且不但要能讓學生鞏固已有知識還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此外,這些任務要考慮到學生的語言水平,不要太難以至于學生認為無法完成直接放棄,也不能太簡單以至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促成環節教師需要想盡辦法幫助學生完成各項任務。教師要先給學生提供真實交際情境中使用的語料。接下來還要設計系列活動讓學生將這些輸入的知識消化、理解之后能夠根據要求進行產出。就聽說課而言,輸入的方式可以是讀、聽和視,產出包括說、譯等,形式可以是新聞、對話、討論、辯論、訪談、情境對話、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活動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第三,在評價環節,“產出導向法”提倡師生合作評價,具體操作為:教師事先布置任務并從學生完成了的任務重選擇一個典型樣本,課前對典型樣本進行詳批,課堂上在教師專業引領下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評價典型樣本;學生課后自評或互評他人的產品,然后采用機器評價;最后,教師通過普查和抽查相結合的方法了解學生的評價表現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文秋芳,2016)。因此,無疑“產出導向法”給當前的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改革指出了一條道路,本文將在“產出導向法”的基礎上嘗試討論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改革。
根據“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通過一個個教學子任務的設計、完成和評價,能大大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樣化的輸入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課中、課后的任務布置拓展了課堂,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動性。
我們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第二冊)》第二單元Unit Two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為例具體解釋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環節和流程的設計。
本單元課文分Listening to the world、Speaking for communication和More practice in listening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圍繞“想去的地方”這一話題的幾個聽力材料;第二部分是談論“夢想的旅行”;第三部分是一些有關旅行的長短對話和短文。在我們設想中本單元課堂教學共4個課時,可分為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1、驅動環節
該環節主要利用課前時間。課前教師將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單元任務。首先課前一周要求學生完成U校園學習平臺上本單元所有視聽練習,并紀錄下所有有疑問的部分。網絡學習平臺上的視聽說訓練均以“旅行”為主題展開,在完成這些練習后學生應當對talk about your own traveling experiences、underst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以及make a plan for a dream journey這四個方面有所了解并掌握相關詞匯。其次要求學生在完成以上視聽說練習的基礎上以“Talking about My Traveling Plan”為主題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內容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 旅行前的準備;(2)旅行行程安排。討論完成后應每人完成旅行計劃一份。
2、促成環節
促成環節計劃安排課內2課時及課外時間。首先教師答疑,主要回答學生在完成本單元線上學習平臺和課前小組討論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以課堂線上測試、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課前網絡平臺自主學習的完成情況。具體而言,檢測內容可以是從網絡學習平臺上抽取的練習,也可以是根據平臺練習改編的習題。接著,教師通過提問—回答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暑期旅行計劃的重難點,并根據以上所學修改課前完成的旅行計劃。課后要求學生對旅行計劃進行錄音,并將口語錄音發給教師。
3、評價環節
評價環節計劃安排課內2課時及課外時間。首先,課前教師聽完所有錄音后選擇質量中等的錄音兩份作為樣本。其次,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第一份錄音樣本并就語音語調、主題、內容、流暢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接著,以小組評價、全班討論、教師點評的方式評論第二份錄音樣本。課后,要求學生按照學到的評價方法對自己的錄音進行整改,并開展組內互評,并推選組內最好的一份錄音參加全班競選,學生網絡投票選出最佳錄音兩份。最終,教師評判出最好的一份并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向全班展示。
為了更好地了解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聽說課課堂模式改革的效果,我們還計劃在完成這一單元的實驗教學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教學效果測試。
初步計劃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將包括新的教學模式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否促進學生相互交流、能否鍛煉和提高學生聽說能力、能否引起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意愿等四個方面的問題。教學效果測試內容則初步定為聽力測試+口語測試的方式,聽力測試題與本單元內容相關,口語測試則采用二人隨機對話的方式,談論和本單元內容相關的話題。
根據“產出導向法”理論,我們設想中的大學英語聽說課將打破原先的模式,學用一體,因此配套的考核方式也將從終結性評價改為過程性評價,在線平臺完成情況、隨堂測試、課堂表現、任務完成情況、學生自評和互評、小組參與情況、小組評論等都將納入學期考核體系中,以保證課堂改革的順利開展。
本次教學設計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依托,目的是探索出高效、合適的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當然,此次教學設計還需要實踐教學來檢驗。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實驗教學中檢驗、修改和完善本次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