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冉
(濟南市槐蔭區張莊小學,山東濟南 250000)
小學數學教育是小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里面探討滲透勞動教育,是教學改革重要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牢固把握數學學科整體的教學特點,并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的把握住時機,采取科學合理的辦法將勞動教育潛移默化的融入到數學教學里面當中去,做到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有效發展。
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教材是幫助學生提供數學學習活動、認知結構以及數學基本線索等教育目標體系,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學習資源。所以小學數學的教學,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做到以書本教材為立足點,科學合理的創造性使用書本教材。在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書本為課程的教學提供了許多豐富的勞動教育教學素材,這些教學素材不但涉及相關勞動種類,同時也非常合乎學生的勞動實際需求,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好這些勞動素材。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課文第七十六頁醫生檢查的眼睛的視力,四年級下冊內容的參與植一棵樹等內容,學生通過對這些素材的學習,能夠明白醫生的勞動、工人的勞動以及農民的勞動都是為了改變創造我們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以此培養學生的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自發勞動等意識形態的認識。
綜合實踐課程是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踐是以相關的問題為出發點,是依托學生自主參與為主要的教學活動。顧名思義,教學實踐是以實踐為主體,重在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考量,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確定起跑線》的內容教學時,當教師完成圓的相關內容教學以后,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確定起跑線》的綜合實踐活動。當活動開展時,第一,教師要組織學生了解圓形跑道的基本結構,第二,教師與學生一起運用求周長的辦法算出圓形跑道的具體長度,第三是師生一起找出跑道相鄰之間所相差的距離,依據兩條相鄰跑道之間的距離來確定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設置起跑線的實踐活動,通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繼而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有效加強,達到在數學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教學目的。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經有句經典語錄,他說“知識來源于動作”,由此可以知道,數學的學習是離不開日常的實踐操作,更離不開學生的練習、思考與歸納總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反思問題,才能真正掌握相關數學知識。伴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實施和推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展開勞動實踐操作的教學,幫助學生通過自我的勞動來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植樹問題》的時候,教學說明,學生在長度為30 米的馬路邊每隔5 米栽種一棵樹,總共能栽種多少棵樹,教師先讓學生仔細思考問題,然后通過運用木棍替代的辦法進行植樹,讓學生在“植樹”的實踐當中,培養出數學思維,進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考問題、感知問題的能力。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當中指出,數學即生活,其教學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所涉及的思想、內容以及相應的方法等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數字的產生》,這篇課文既向學生講解了數字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受到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大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再比如人教版六年級《圓的周長》,文章介紹了我國古代偉大數學家祖沖之發明了圓的周長計算的故事,學生經過這些數學文化的習得,不但拓寬了學生對數學認知的視野,而且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魅力,進而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的教學需要以情感為基礎,教育離開了情感,既起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切教育也無從談起。需要說明的是勞動教育的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的過程,可以說教師在教學中投入相應的情感,必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整個教學過程也會變得輕松愉快。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做好前期的授課準備,除了必要的板書設計、語言表達以及相應的內容講解以外,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更多情感關懷,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又能對教師產生一種敬仰喜愛的心理,學生也更加認真努力的投入到數學的學習當中去。
作為小學數學的課程教學工作者,教師在教學中僅僅簡單局限于書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把握書本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深耕細作,在教材當中找準找出相關的勞動教育素材,對于數學學科這門課程來講,這門課程有著自身的特點,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其隱藏的勞動教育的素材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展現給學生,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講解《概率》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大多數教師在進行內容講解時都是教師自己設計相關的題目留給學生。筆者曾經也是依據相關的信息設計出有關的概率習題,筆者依據奧運會跳水選手的比賽狀況,來計算跳水運動員能夠獲得跳水冠軍的得獎概率,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手法,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繼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勞動教育素材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是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講解,因為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所講解課堂知識規律與定律不是僅憑教師講解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而是要引導學生組織討論、一起思考,如此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學生分組之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身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小組成功了才能實現自己的成功,因此學生會更加認真嚴肅地對待自己與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課堂良好的教學情境,不但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來。首先是教師要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鼓勵學生不斷嘗試,感受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培養學生的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參與。其次要樹立良好的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一方面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要平等對待學生,樹立好每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關心熱愛學生。另一方面是教師要培養鼓勵學生,培養學生敢于發問、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因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比影響觀念更為重要,會更加有力地推動學生認真的對待數學知識的學習。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精心編排設計,需要在教學中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還需要注重相關的策略性,不能因為勞動教育而忽視教育的數學教育的根本,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達到勞動教育與數學知識教育的雙重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