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霜/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隱喻作為修辭格進入人們的視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從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后,隱喻已不再被看作僅關注本體和喻體的簡單修辭學手段了。作為思維方式,隱喻進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從一個范疇域向另一個范疇域的結構映射。即從“始發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始發域一般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具體的范疇;目標域則通常是人們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疇。用已知的始發域概念理解未知的目標域概念的過程,即是實現兩個范疇間“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的過程。
一種語言中的隱喻在另一種語言中能否被理解,源于操兩種語言者的思維差異。源語與譯入語的隱喻關系是否對應,關鍵看兩者“映射”出來的特征對各自講母語的人來說概念上是否一致。
英漢兩種語言具有悠久的歷史,負載了大量有關民族思維方式、文化傳統和歷史政治等方面的獨特內容。然而,“民族文化固然有相異的一面,也有相通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通常有一種‘可轉換性’(Convertibility),這一特點使不同文化可以經過轉換相互參照,以豐富對方文化。”
那么,在隱喻的英漢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兩種語言的相異、相通之處?如何實現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轉換?
在英漢隱喻翻譯中,將英語的喻體意象作為“始發域”,漢語中的喻體意象作為“目標域”,如果英語中的喻體意象“映射”到漢語譯文的喻體中,使漢語讀者得到與英語讀者同樣的認知,便達到了傳遞喻體意象的目標。因此,翻譯的任務不但包括客觀地反映隱喻結構,而且涉及喻體意象的再造。
眾所周知,對語言現象進行歸類是非常困難的。認知語言學對各種各樣的語言現象都可從認知上充分解釋,但不可能完全預測。語言是復雜的系統,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凡是復雜和開放的系統都無法完全預測。
對于隱喻翻譯這樣復雜的過程,精確分析非常困難,姑且分類如下:
1、完全直譯
語言承載著文化,不同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差異非常顯著。英漢喻體只有在寓意基本相同時才能直接對應,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基本上是英漢文化基礎物象共性的隱喻。如:
①Content is happiness.知足常樂
②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貪財是萬惡之源
也有一些因為價值觀相似而可以直接翻譯的隱喻。如:
①A good friend is the sun in winter.好朋友是冬天的太陽。
②雞同鴨講:It’s like a chicken talking to a duck.這句廣東俗語已經被英語國家認可和接受,而不必說I’m talking to a wall.
2、完全意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喻體相同,似是而非,長期以來被人誤以為佳譯的隱喻。對于這類隱喻,最好采取意譯:
①The dead hand of regulation can impinge on innovation.
Dead hand似乎是死亡之手,但英語的意義僅僅是阻止進步和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妨用“弊病”來解釋。其含義為,制度本身的弊病會妨礙創新。
②To be a statesman,you need a thick skin.
“厚臉皮”在漢語中有明顯的貶義。如果說“當政治家,你需要厚臉皮,”與本句“當政治家,你需要經得起批評”有出入。最好譯成中性的“當政治家,臉皮太薄可不行。”
1、介紹性直譯
歷史上,各種語言之間的借用和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常態。它極大地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也開拓了人們的思維,使文化交流愈加便利。在中國,翻譯家們運用直譯的方法,將英語隱喻直接介紹到漢語中來,使英語的隱喻喻體成為漢語語言的一部分。尤其在年輕人當中,以下的表達方式已經進入了他們的日常語言,如:Mr.White/Black(白馬/黑馬王子)。
直譯對于讀者需要一定的理解過程。但如果稍加解釋就能成功實現“映射”,還是以直譯為好。如:
①In England and France he was the square peg in the round role.
在英國和法國時,他(斯特里克蘭德)可謂是個不適應社會的人,是“圓孔里插了個方塞子。”
②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ung-p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2、介紹性意譯
當然,大部分的文化喻體缺失還是不能直譯的。因為概念不同,直譯會使中國讀者非常迷惑,如:
①The ship plows the sea.
Plow的意象是船翻起浪花,像犁鏵犁地一樣。應該翻譯成漢語的“乘風破浪”,而不可能是“船在犁海”。
②狗眼看人低
在西方人看來,狗忠實可靠,優秀杰出。無法實現轉換,姑且譯成:Act like a snob.
1、變通性直譯
隨著英漢語言的發展變化,有些意象難以言傳的隱喻也可以找到比較合適的翻譯方法,甚至可以保持兩種語言喻體上的非常接近。如:
①His new book is for the birds.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的書沒什么價值。但是,直譯成“他的書是給鳥看的”,意義仍比較欠缺。可譯為流行語“他的書只能給菜鳥們看看”。
②Oh,that’s not my cup of tea.
英語用“哦,那杯茶不是我的”表示“那不對我的胃口”。而現在的年輕人一般用“哦,那不是我的菜”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2、變通性意譯
有些英語隱喻,雖然喻體在漢語會產生歧義,但僅僅文化意象不同,只要更改其中的概念性詞語,即可實現兩種語言上的關聯對接。如:
①聽起來有凡爾賽的意味哦。
凡爾賽是最近的熱詞,但是和法國凡爾賽宮完全無關。可以翻譯成:It sounds like you’re humblebragging.這個詞是美國已故作家Harris Whittels的創造,意思是以一種轉彎抹角的方式讓別人知道你的生活有多精彩。
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主席的這句科學論斷很容易被直譯為Green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 are equal to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但mountain的隱喻含義是“大量的,積壓的物品”,與漢語金山銀山意義上有很大出入。因此,中央編譯局給出了另外的版本:“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十九大報告的英文版也采用了這一譯法。
在英漢隱喻的翻譯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轉換直譯和意譯,最終達到準確傳遞喻體意象的目標。紐馬克在《翻譯教程》中提到,隱喻的目的有兩個: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在英漢隱喻翻譯的過程中,只滿足認知上的意義是不夠的。作為譯者,一定要盡可能地在認知準確的基礎上去滿足審美需求,用恰當的語言把英語喻體的文化內涵比較確切地再造出來,達到意象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