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靜 孫明媚 秦洪慶/青島科技大學
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保”任務中,將“保就業”放在“六保”之首,再一次從國家層面強調了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就業惠及最長遠、最根本的民生問題,對于高校來說,做好就業工作不僅關乎學生的未來、高校的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高校要將就業工作當做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重視對待。
為更好地了解畢業生就業意向,做好就業形勢研判,完善就業工作舉措,本文以山東省某高校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情況及結果如下。
本次調查采用網絡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問卷設置包含單選題、多選題,共計24道題目,題目內容涉及個人基本信息、職業發展選擇、考研與就業期望、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就業指導幫扶反饋等多個方面。問卷調查時間為2020年7月6日至7月20日,以山東省某高校2021屆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358份。
本次調查的時間選取在2021屆畢業生即將升入大四年級之際,大部分學生已經開始對未來的就業選擇有所規劃,在“你的職業發展選擇”一題中,選擇考研的學生最多,達73.46%,而選擇直接求職就業的僅占6.7%,也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考研與找工作兩手準備(13.13%)、出國(2.51%)、考公務員(1.68%)、應征入伍(0.84%)與自主創業(0.28%),比對未來暫時沒有目標的學生占比較少,僅有0.56%。
基于前段未來職業發展的選擇結果,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考研,愿意繼續讀研深造,進一步分析原因。“讀研深造”的原因統計結果顯示,有82.26%的學生選擇了“本科畢業后就業無優勢,考研利于未來更好的就業”這一選項,可以看出,多數學生認為本科學歷缺少競爭優勢,想要通過提升學歷的方式來提高自我競爭力。真正熱愛所學專業,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生占33.87%,這部分學生讀研目標比較堅定。除此之外,學生選擇讀研跟其他因素有關:選擇暫時不想接觸社會,想繼續校園生活的學生占16.13%,順從家長心愿的學生占10.65%,而目標不明確,隨大流的學生占4.19%;但是占整體比重較少。
在選擇“求職就業”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期望在國營企業(77.22%)工作,選擇工作的首要因素看中薪酬福利(48.74%)與個人發展(27.31%),工作地點傾向于山東(32.77%)、自己家鄉(24.79%)和東部沿海城市(23.11%),大部分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及網絡平臺獲取就業信息(65.55%),多數學生希望得到關于面試技巧(75.21%)方面的指導。選擇求職的學生中,多數學生認為取消現場招聘會后,網上就業信息不足對自己影響較大(53.78%),認為校園招聘延期(49.58%)、外出交通管制求職受限(33.19%)、意向企業關停(23.95%)都或多或少影響自己的求職,也有部分學生(19.75%)產生了心理恐慌。對于線上招聘,大多數學生認為對自己有所幫助,但線上招聘信息比較少,不能面詢,不好判斷是否是自己心儀的企業(68.49%)。
市場用工需求與畢業生總量供給之間的供求關系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難題。一方面,當今經濟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人民消費觀念、消費方式趨向保守,不少民營企業訂單緊俏、利潤下降,甚至面臨虧損、停工的風險,不得不減縮招聘計劃,應屆畢業生入職機會大大減少。另一方面,每年畢業的學生總量仍在不斷攀升;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應屆畢業生達874萬人,較2019年增長40萬人,創近五年增幅新高,預計2021屆畢業生數量仍會繼續增長,龐大的畢業生基數使得學生在擇業時不得不面臨激烈的競爭。
就業信息發布渠道的改變、企業招聘方式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畢業生對職業、崗位的選擇。往年畢業生求職有“金三銀四”的說法,而今年大部分高校在六月份之前并未開學,春季大規模招聘會取消,轉為線上招聘,直到目前,線上招聘仍是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超過半數學生(53.78%)學生擔心取消現場招聘會后,網上就業信息不足會對自己的求職產生影響,大部分學生(68.49%)認為線上招聘平臺雖然對自己有所幫助,但如果僅僅是簡單的通過網絡、電話等途徑瀏覽、獲取企業信息畢竟比較單一,不能面詢企業具體情況,不好判斷應聘企業和崗位是否合適自己。
畢業生就業心理波動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調查顯示,選擇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自主創業的學生數量遠遠少于選擇國營企業的學生數量,國營企業用人招聘數量有限、入職門檻高等客觀因素往往不能滿足數目龐大的求職者的需求,面對崗位緊缺和心理恐慌,學生往往擔心害怕找不到好工作但卻很難主動做到自我調度與適應,若還是堅持保守的就業觀念和求職理念,必然導致畢業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第二,“慢就業、緩就業”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現在的畢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大多數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孩子本科畢業后沒有找好心儀的工作,多數家長并不要求孩子立馬踏入社會,這與我們提倡的“先就業、后擇業”觀念恰好相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養成就業怠慢心理,并且家庭傳統觀念中追求高學歷的想法,也使得一部分考研失利的學生繼續“二戰”而放棄嘗試求職。
當前,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已陸續復工復產,就業市場開始回暖,高校應搶抓機遇,廣泛拓展就業市場,深入挖掘優質企業,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從源頭“開源”提升用人需求量,為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遇。一方面,高校要主動將優質企業資源“引進來”,打通就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學生與企業的接觸不僅僅只是學校組織實習與開展招聘會時雙方的短暫了解,在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可融入職業教育。高校可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將優質企業主動引進校園,建立校企合作資源庫,以點帶面形成專業影響力和行業輻射力,拓寬學生就業選擇,積極聯系往屆優秀校友,挖掘校友企業資源,邀請校友重返校園為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講座與從業分享,提升學生心中的職業認同。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動“走出去”,積極拓展校企合作空間。高校可充分發揮產學研資源優勢,與相關企業建立全面的戰略合作,建立校外“導師制”,構建實習就業基地,將實習實踐納入大學生涯規劃,在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實現人才培養和深度就業帶動。
目前,學生與學校、老師、企業的直接接觸變少,線下招聘會取消,大部分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招聘信息進行應聘,就業工作要因勢而新,利用新興平臺,挖掘育人因素,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第一,新背景下,企業招聘沒有大規模進入校園,多數就業信息仍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發布,高校要抓住潮流趨勢,利用網絡優勢建立網絡化招聘平臺。對于相近專業的招聘,可跨高校、跨空間聯手舉辦線上招聘與宣講,實現資源共享;引入直播講解、網絡互動、3D仿真、VR交互等方式連接企業與學生,變無接觸應聘為虛擬接觸應聘;必要時,可聯合企業定時定點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招聘方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第二,提升就業信息服務能力,發揮網絡育人合力。高校要拓寬網上就業信息發布渠道,建立企業信息準確性審核機制,與校園網相結合,構建學生觸手可及的網上求職平臺。學校、學院主動聯系企業與學生進行線上供需對接,輔導員老師充分利用網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提供線上便捷的就業幫扶,任課老師要利用專業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除了客觀的就業市場不景氣、就業渠道狹窄等因素,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缺乏也有很大影響,新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心理關懷。首先,高校要將就業工作融入日常。目前,就業市場的不穩定性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持續,就業工作不能只放在大四年級開展,從大一入學開始,就要在學生群體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就業指導,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和專業前沿,為學生提供熱門就業信息,讓學生多去了解社會,鼓勵學生每學年都嘗試模擬面試,鍛煉提升自我。其次,學校、家庭都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正確就業觀,教育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從自身條件出發,不可好高騖遠,廣泛宣傳就業政策,鼓勵學生參軍入伍、自主創業、服務基層等多形式多渠道就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學校老師要與家長一起,幫助學生端正就業觀念,摒棄傳統觀念中的“金飯碗”,引導學生用成人思維去規劃生涯。最后,輔導員老師要持續關注學生就業心態,及時給予心理調適。
新形勢下高校就業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要繼續提高站位,強化擔當,準確研判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工作方式,出實招,求實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為穩定就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