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竹
中國動畫曾經迎來一個投資的小高峰,但是由于題材重復和珠玉在前的原因,不能再創輝煌,漸漸歸于平寂。《大圣歸來》成為一個里程碑,《風語咒》開創了中國風武俠類3D動畫的新局面,尋求海外合作的動畫成為一時的風潮。
如今中國動畫的技術水平實際上已經和美、日差距不大。2D動畫不用說,日本很多動畫甚至都是中國代工。中國在這方面主要缺的是好的原畫師人才,相信隨著市場的繁榮也會慢慢補足。由于目前動漫變現的渠道除了周邊產品、游戲之外,主要是大電影賺票房,因此3D動畫可能更具生存能力。中國3D動畫的水準和美、日基本屬于第一梯隊,所謂的差距也只是第一梯隊內部之間的差距,如《大圣歸來》《小門神》《吃貨宇宙》《風語咒》。
掌握IP資源的平臺諸如快看、有妖氣等,通過自身或找投資等方式打通了一條龍服務,上游的作者們畫漫畫、寫小說提供劇本,中游的動畫公司負責制作,騰訊、阿里等負責推廣運營和賺錢。
以往動畫要播放只能靠電視,現在電視臺逐漸被互聯網視頻取代。互聯網的優勢就是沒什么時段之類的限制,隨時觀看,容易吸引觀眾群體。
筆者認為,80后、90后消費者付費意識在逐漸形成,網劇版《盜墓筆記》投資成本為6000萬人民幣左右,為了觀看此劇新增會員260萬人,以每人每月20元會費計算,就收回了5200萬元,再加上廣告和開發,可以增加盈利。
若干畫風集合:SP/DR是日本風劇情,整個人物和角色處理都是日漫二次元風;暗影蜘蛛俠來自1930年,于是用復古的黑白膠片風格處理;蜘蛛俠有他自己的卡通風,于是繼承了下來;邁爾斯和蜘蛛俠本體都用了美漫風,雖然整體是3D模型,但面部有明顯漫畫式勾線,光線硬朗,色彩分明;蜘蛛女則更接近純粹的3D動畫。五種鮮明的動畫風格非常明確地區分了他們代表的不同空間和宇宙。
電影一般采用的是24幀每秒的制式,手繪2D動畫,需要每秒連續畫24張畫以使畫面中的動畫流暢,這也就是動畫中的1拍1。但是同樣的動作只畫第1、3、5、7……合計總共只畫12幀,然后把每幀停留2倍時間,觀眾并不會明顯察覺,而動畫師卻省下一半繪制時間,這就是動畫中的1拍2,這只是為了節約成本。
3D動畫一般不這么做是因為3D角色動畫師在設置好關鍵幀后,其中間幀是自動生成的,所以本身沒必要去節省中間幀。1拍2是2D動畫的傳統做法,3D動畫強行這么做可以讓人產生2D動畫的質感錯覺,但同時Sony選擇了背景動畫、鏡頭動畫和其他位移動畫又保持1拍1,從而形成了一種3D漫畫風格。
運動模糊只有在3D動畫中才普遍加入,為的是畫面更加流暢。但在追求2D動畫質感真實虛化的運動模糊時,這種具有3D性質的東西肯定行不通。所以,影片中任意截取運動中的一幀是完整清晰的,而傳統3D動畫卻不是。
傳統3D動畫同樣是下落中的一幀,因為是運動中的一幀就會模糊很多。但是每幀都沒有運動模糊也會產生問題,即如果角色兩幀之間跨度過大,沒有運動模糊的視覺連接,就會造成觀眾的跳幀錯覺。第一幀在a點,第二幀在遙遠的b點,因為沒有連接而在視覺中有丟失畫面的感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蜘蛛俠:平行宇宙》也用了2D動畫質感的運動模糊:速度線和重復繪制。
電影《海扁王》有一段3D的美漫鏡頭,質感非常2D,因為畫面里的人物、景物都不用動,所以處理起來比較簡單,直接畫到模型上或者映射到三維模型上就可以實現,但平行宇宙里所有人物都在瘋狂地運動,情況就要復雜得多。
《蜘蛛俠:平行宇宙》中,強烈的硬光給人一種獨特的簡約感,光線對比極其強烈,色彩也比傳統3D動畫強烈得多,同時為了增強人物2D質感,人物面部有很多手繪線。而《海扁王》中的手繪線不同,人物的面部線是隨著面部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不同于普通渲染軟件生成的3轉2的模擬線那般生硬。 同時其材質也不是簡單的手工繪制或者材質調節那么簡單,加了一層細膩的紙面紋理來增強紙的質感。
整片充斥著黑人文化、街頭藝術文化,而視頻中代表著這種流行文化的元素有且不限于噪波風、鏡頭溢色風。這來源于一種電視信號差的畫面,高光溢色一般產生于比較老化或者早期的鏡頭拍攝的照片質感。
影片把所有眼花繚亂的技法和技巧融匯于故事本身,這些都是中國動畫創作者值得借鑒的東西。
這個時期按日本的發展階段看,理論上應該是科幻狂熱期。中國好像也有一點這個苗頭,比如《三體》大火,但《三體》似乎也沒有帶動科幻作品被大眾接受。人們骨子里最喜歡的還是怪力亂神和追溯歷史,近幾年那些由玄幻網絡小說和奇幻類漫畫改編的動畫最受歡迎。
市場比較短視,長篇作品除非有強力IP的支持,否則需要長達七八年的培育才有可能崛起。今時不同往日,互聯網使人們娛樂的節奏也變得短、平、快。破碎化的時間很難支持有消費能力的成年人啃下如《海賊王》這般的巨作,而孩子們要么被大頭兒子們吸引,要么就是被過去的長篇動畫占據視野(而且這些老長篇們已經多到足夠充斥他們的童年時光了)。《秦時明月》系列熬了好多年才熬出頭,我不太相信未來還有能熬這么多年的投資者。近年來日本動畫的衰落路線也印證了這一現象。《死神》動畫完結,《火影忍者》完結,兩者貌似均后繼無人。倒是中短篇類的,一季長度十幾話到二十幾話的作品獲得了不同程度的關注,譬如《刀劍神域》《進擊的巨人》等。
不僅僅是動畫人不會講故事,電影人不知道為什么也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其實講故事是件很難的事情,哪怕故事很簡單,但能講出好萊塢的刺激感也是需要本事的,優秀的編劇、導演人才稀缺。
中國動畫在“后《大圣歸來》時代”迎來一個投資的小高峰,一兩年后又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出現,如《風語咒》《吃貨宇宙》《大魚海棠》《大護法》。但是由于題材重復或者珠玉在前的原因,不能再創輝煌,歐美式3D適合中國的言論也成為歷史,佳作會變得稍多一點,但和現在區別并不大。
綜上所述,中國動畫需要創新和全面發展,做出自己個性化的動畫,回歸到創作本身,才能全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