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師范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018 年到2020 年,是我國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農村的發展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從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鄉村正處于一個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主要表現在發展質量的轉變上。而要提升農村發展的質量,關鍵就是發揮農村文化的力量,通過內生動力幫助農村建設實現質的轉型。對此,本文探討通過創新農村文化的表現形式,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更好地助力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不僅生活水平在提高,他們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但盡管如此,相比于城鎮人口,在活動內容、思想觀念、社會心理和情感生活等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曾經有一項關于我國農村人口業余時間支配情況的調查研究表明,排在前6 位的休閑方式是:打牌(占38%)、看電視(占37%)、聽收音機(占36%)、聊天(占35%)、逛街(占30%)、看書報(占20%),其他的休閑方式還有睡覺、干家務、上舞廳等。從這里不難看出其活動內容十分單調枯燥。長期如此一定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打牌會滋生賭博現象,造成不和諧的農村氛圍,也不利于家庭關系的和睦。
我們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事物的發展與進步,光靠盲目努力是成效不大的,要想在短時間內取得高效的發展還需要外在條件的配合,內外協調才能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大致可以將地區發展緩慢的外在原因分成兩個方面:
1.交通原因。部分農村地區由于長期交通不暢、信息封閉,從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文化環境,內在的文化沒有繼續前進發展,而外在的“新鮮血液”又進不來,這使其文化逐漸脫離新時代的審美需求。
2.文化基礎設施原因。自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大部分農村在黨的領導下,已經一改從前面貌,但依然存在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都不夠完善,有些地區甚至連最基本的文化館、圖書館都沒有,還有些地區有了也沒有做到物盡其用,這些都大大地阻礙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初期,很多基層工作者都將工作重心放在了當地的經濟建設上,而對于當地的文化發展卻不夠重視。現如今,雖然在國家政策的呼吁下,很多地方政府開始重視當地文化建設,但多數工作都浮于表面,當地的基層工作人員并沒有深入到人民內部及時地了解工作效果,并及時地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等。要想帶動一個地區的持續發展,最終還是要通過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將外在的物質支持轉化為內在的發展源泉,這樣才能給這個地區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實現農村發展從“扶著走”到“自己走”的轉型。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都在不斷提升,物質的豐富帶來了精神上的需求。在這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供人們豐富精神世界的方式有很多,音樂藝術也是其中一種。盡管這樣,依然很少有人會選擇學習音樂來改變一些不太健康的休閑方式,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村民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比較落后。大部分村民認為音樂太過“高級”,自己聽不懂音樂,學起來麻煩還浪費錢,也沒有多大用處,所以就會產生“音樂無用論”的觀念。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他們對音樂文化的概念不夠了解,那么,讓村民們重新對音樂文化的概念進行思考,了解音樂藝術的作用,便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究竟什么是音樂文化呢?音樂文化首先是一種文化,既然是文化,那么就不僅僅只是供人們娛樂的。我們都知道,文化對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音樂文化也是,能夠通過多彩的音樂藝術形式,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例如民族音樂可以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音樂文化是一種精神食糧,能給人以精神滋養。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音樂文化發展滯后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音樂文化形式枯燥單調,激發不了村民們對它的興趣,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音樂文化的作用,本文提出采用“藝術進村”的方式,將外部緊跟時代的音樂文化形式下鄉到當地,利用“引進來”的原理,一方面為音樂文化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打破原本封閉式、緩慢式的發展格局,另一方面通過向村民們展示符合其審美習慣的音樂形式,進行音樂文化普及,向他們展示音樂藝術的實用性,改變他們對音樂的陳舊觀念,重塑音樂藝術在他們意識中的形象!
要想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文化脫貧,光靠改變當地村民的文化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引進來”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走出去”,不能夠將內在源泉化為外在動力,那么“引進來”的東西也只能是空殼。我們都知道,導致農村發展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的交通不便,長期的交通不暢、信息封閉使其文化逐漸脫離新時代的審美需求。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也會發現,長期封閉的地域環境也極大地保護了當地文化原有的形態,使其不受外界文化的干擾,最大化地保持了原生態特色。這就可以與其他文化形成對比,突出差異性。而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一點,借機打造當地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克服交通不便等客觀難題,結合所學的音樂知識,適當創新當地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就能將本來的劣勢條件轉化為獨特的優勢,這樣既保留了當地文化特色,又與現代音樂審美相結合,從而達到吸引更多人關注,拉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當地人口就業,帶動經濟水平提升,實現文化脫貧的最終目的。
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大部分地區的政府都將精力放在了發展經濟上,而忽視了對文化建設的投資,這就導致一些地區的文化建設速度遠落后于經濟發展速度。所以我們需要調動當地政府的力量,合理地分配資源,加強對文化工作的投入,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文化設施的建設和配備。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時,要從建設和配備兩個方面展開。通過上文對“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交通不便是導致新農村文化建設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建設上,需要配合當地政府的力量,完善當地交通。而在配備上,主要是文化活動場所和器材的配備。比如:為當地的學校建造音樂廳,在當地建造文化館等。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有些地方適合建造文化館,有些地方更適合建造文化街,而有些地方更適合對文化設施進行修繕等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整,做到物盡其用,為文化建設的開展提供助力。
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政治經濟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政治上提出了適應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路線;經濟上,我國的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短短的幾十年,我國便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光有這些“硬實力”的支撐自然遠遠不夠。對于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長遠發展來說,“軟實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其核心內容便是“文化軟實力”。所謂“文化軟實力”,就是指能夠影響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發展的文化力量。我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經濟上是,政治上是,文化上自然也是。要想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自然也要從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入手。農村人口是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文化無疑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而通過“藝術進村”的方式,以音樂文化進行渲染,能激發村民們對文化的熱情,使其自覺自愿地加入到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隊伍中來,間接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它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好的音樂作品可以引發人們的共鳴。調查研究顯示,大部分村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式都比較單調,且沒有太高的“營養價值”。而音樂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向村民傳遞正能量,通過聽覺上的共鳴,達到心靈上的共鳴,以增強新農村的凝聚力,為村民提供更豐富的精神滋養。通過“藝術進村”的方式,能創新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更易于被當地的人們所接受。
進入21 世紀之后,隨著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能夠發展經濟的途徑已經不再局限于具體物質的生產。在新時期,各類旅游業紛紛發展,既環保又高效。而與之緊密貼合的就是用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通過文化下鄉的形式,將音樂藝術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讓村民們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從而產生對音樂的熱情,然后再通過聯系當地政府舉辦類似“村晚”這樣的活動,積極倡導熱愛音樂的村民們發揮自己的才智,開創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節目,使其成為當地文化的標志,吸引更多的人來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進而起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助力新農村文化建設。
我們都知道,2020 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年,因此努力把控好每一個工作環節至關重要。新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重要的一環,不斷推動其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提供了極大助力。縱觀鄉村振興的工作進程,從一開始的雜亂無序到如今的穩步進行,其背后是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但依然需要不斷地革新,以發揮更大的力量。例如雖然在前期工作的鋪墊下,人們已經注意到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各地政府也紛紛向其中投入資源,但農村的基礎文化設施依然不夠完善,或是有相關設施卻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再如雖然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村民們開始加入到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來,但依然出現了總體水平不高,無法體現特色,無法吸引人的問題。而這些種種都是導致前期建設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本文在發現了這些問題之后,提出利用“藝術進村”的方式,在當地政府的配合下,從地域特色的視角出發,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讓文化不再“虛有其表”,利用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內生動力,使文化更具實用性,從而改善前期工作中出現的部分問題,一脈相承,實現新農村文化脫貧的目標,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