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亞星
如今數字技術快速發展,使得紀錄片的創作不再是專業電視人的專利,紀錄片創作也開始由專業創作團隊向普通大眾群體轉變,更多的普通人通過拍攝微紀錄片來展示出這個社會,不斷開闊觀眾的視野,成為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發展的一個新趨勢。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選題選擇逐漸在發生變化,以往主題多選擇邊緣人物,易獲得觀眾的專注,但也傳達了社會陰暗的一面。如今拍攝紀錄片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社會的熱點話題、公益事業以及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題等,展示出社會不同層面以及傳統文化,滿足受眾認識了解不同階級人的生活,追求知識性、趣味性、探秘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新媒體時代下如何創作出一部優秀的微紀錄片值得深入探討。
微紀錄片的選題需要以大眾視角關注當下,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媒體的交互性、大眾化為普通的創作群體提供一個自由表達作品的平臺。微紀錄片表達的更多的是“微生活”,選題應該盡量接近人們的生活實際,以平凡人的視角來切入觀點,更能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如微紀錄片《我的詩篇》講述爆破工陳年喜的故事,為了生計他每天的生活都在陰暗的地下,但抵擋不住他對詩歌的喜歡,用詩歌來表達生活的困苦。創作者表達出對的生命的尊重,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因此微紀錄片的創作不僅僅只展現事件和人物,同時要表現出社會大環境中的人物的活動和思想,充分展現人的個性,挖掘人的內心,傳達出一定的認知、評價和思考。當影片能讓觀眾從自己的周圍環境中找到原型,自然會受到觀眾的喜愛。
微紀錄片的創作要以人文為本,關注優秀傳統文化,注重人文精神的提煉與升華。微紀錄片的人文精神來自于創作者所觀察的社會大眾,“人文精神”是一種意識上的追求,是對人情感上、精神上的關注,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社會現象、人性倫理等各個領域的關心和思考。微紀錄片創作者應從人文精神視角來體現紀錄片的人本性,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符合現實,引起觀眾對作品的共鳴。如系列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講述了365個中國人夢想的故事,通過不同層面和角度展示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影片充滿活力、感染力和正能量,體現出我國人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中國人民的風貌,傳播了中國好故事,為人們傳遞了無限的力量。
現在有很多自媒體人拍微紀錄片來記錄生活。如網紅李子柒通過拍攝鄉村的生活、優秀傳統文化制作技藝等內容收獲大批粉絲,甚至走出了國門,被很多外國網民喜愛,受到主流媒體的贊揚,弘揚宣傳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由此看來,關于中國的精美的工藝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等的主題都是很好的選擇,不僅展現了工藝的制作過程同時使中國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保留成一段影像永遠存留下來。當然,不管拍攝什么題材的微紀錄片,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拍一種工藝或一件物品,重要的是要以“人物”為線索。“人文”是紀錄片的精髓,沒有了“人味兒”的紀錄片就像缺少了靈魂的軀殼,這樣的紀錄片打動不了觀眾,也難以使觀眾形成共鳴。因此,人文精神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非常重要。
微紀錄片的形式創新。新媒體環境下,微紀錄片的形式打破傳統紀錄片時間的束縛,讓大眾在碎片化時間中來觀看紀錄片。微紀錄片在形式上可以是短小獨立的一部微紀錄片,如《超級醫院》《暗夜繁星》,也可以是系列微紀錄片,如《故宮100》《一級響應》;可以是一個主題采用多元化敘述的人物表達,如《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我的抗戰》,也可以是同一個人物對不同的主題進行內容的表達,如李子柒拍攝的多部微紀錄片,目前這一記錄形式被很多自媒體人所采用。選定了微紀錄片的主題,內容和形式就可以自由和隨意進行表達。
如微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講述了疫情期間,在武漢的不同職業的疫情親歷者們——醫生、護士、患者、軍人、志愿者、主持人、外國人等各個行業的普通人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故事。紀錄片拍攝形式十分新穎,采用視頻日記形式,以主人公主觀視角進行故事的闡述;內容選擇上也更具“個性化”,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講述武漢疫情的事實,擊碎各種謠言,如“武漢封城變鬼城”“重癥室、方艙醫院恐怖如地獄”等。這個系列微紀錄片記錄者與被記錄者“合二為一”,既是戰疫的見證者又是事件的構建者,通過他們的講述讓世界人民看到真實的武漢現狀。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方艙醫院護士的溫暖與體貼,志愿者的樂觀態度以及全體中國人抗疫的決心和斗志,為觀眾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必勝信心。《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自播出后,媒體平臺話題閱讀量達5.2億,視頻平臺觀看量達1.57億。如此強大的數據表明微紀錄片因其內容精煉、體量較小的優勢,能夠將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世界,在未來的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
微紀錄片藝術表達的創新。微紀錄片的藝術表達創新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主題專一。確定了微紀錄片的創作形式,那么鏡頭的拍攝就要時刻突出這一主題表達。如影片的風格、色彩的選擇、構圖的設計以及運動鏡頭的拍攝等等都是為了主題服務,表現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如《城殤》通過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講述、大量的歷史影像資料講述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它以碎片化的表現形式用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組合成為故事鏈,講述了日軍侵華的黑暗時期中國人和南京這座城市遭受的巨大災難,表達出一個深刻的主題——勿忘國恥、銘記歷史。二是故事化敘事。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有很多種,順序、倒敘、插敘等,影片的結構編排如果不合理,故事吸引性大大降低,會使觀眾失去觀看興趣。微紀錄片想要吸引觀眾,要創新敘事方式采用故事化的敘事結構,利用一些敘事技巧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如懸念、沖突、節奏、情景再現等方式。這些技巧并不違背紀錄片真實的原則,因為紀錄片并不是要為了追求“真實”而使影片拖沓、冗長。微紀錄片要在真實拍攝的基礎上結合故事化敘事技巧,吸引觀眾觀看興趣,創新紀錄片的敘事表達。三是聲音精煉。“人對聲音的感受是同時接受的,很難從嘈雜的聲音中單獨分離出一個聲音,而對視覺形象的接受是線形的,必須按照順序完成。這是影視聲音這條軌道能和畫面平行地敘事的原因,人可以在看畫面的時候接受聲音信息。”微紀錄片的聲音的設計要簡潔凝練,人物采訪時間不能過長,大段人物采訪會消磨觀眾耐心;影片如若有解說詞盡量要求簡短精煉,以達到瞬間吸引觀眾的效果;多使用畫面同期聲,增加影片真實感;合理使用背景音樂,調動觀眾情緒,增加影片的聲音層次感。
微紀錄片畫面語言的創新。由于移動終端對于傳統媒體的沖擊,大眾對微紀錄片的觀看更多的是在手機、電腦或者平板上,傳統媒體大屏幕播放與手機小屏幕觀看的視覺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鏡頭畫面語言要順應大眾小屏幕的視覺感受,比如盡量避免同一畫面出現多個人物畫面;在創作時減少大場面或大場景的拍攝,更多的運用特寫或近景鏡頭,使畫面更有質感,觀眾能清楚看到人物的動作或表情,表現細節,體會人物的情緒或內心情感;同時注意把握鏡頭切換的節奏,盡量避免頻繁的切換鏡頭;多使用靜止鏡頭,少拍攝主體快速運動的鏡頭等,如現在抖音平臺有很多美食博主創作的美食微紀錄片,整個影片基本都是特寫鏡頭來表現出食物的鮮美和質感。再如李子柒拍攝的鄉村生活中的畫面基本都是固定鏡頭,基本只有一到兩個人出境以及經常使用近景和特寫進行畫面拍攝,這樣的拍攝手法比較適用于新媒體播放平臺,符合受眾的觀看習慣。
新媒體環境下,微紀錄片在迅速發展,它的創作手段和方法還需要不斷創新與探索。我國微紀錄片雖然在不斷進步但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創作者要不斷學習國內外優秀紀錄片的創作經驗,結合新穎的視聽語言,不能僅僅是為了表達而表達,而要間接性傳遞更深層次的內容、情感,同時考慮融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的傳播手段與平臺,創作出更好的微紀錄片作品傳播給大眾,使我國的微紀錄片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