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樸春蘭 姜宛宜
由梁旋、張春執導的《大魚海棠》是國產動畫電影中的佼佼者,而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更是一部名作。雖說《大魚海棠》2016年才上映,但關于這部影片的研究卻不少,而研究最多的要數《大魚海棠》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如張鴿舞的《論〈 大魚海棠 〉與中華傳統文化》、孫薈的《探析〈 大魚海棠 〉中的東方之韻》等。而對于2001年就已上映的《千與千尋》的研究更是數不勝數。有研究其主題的,如姚俊的《日本動畫電影〈 千與千尋 〉主題探尋》、郝逸林的《用想象溫暖現實——賞析〈 千與千尋 〉的成長主題》等。值得提出的是唯一一篇有關兩者對比研究的,是萬月的《“抄襲”還是進步——從〈 大魚海棠 〉和〈 千與千尋 〉的比較說起》。此文只是對兩部影片的相似點進行比較,并沒有對兩者的差異進行探討。本文將對兩部影片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進而對中國動畫電影的走向進行簡單分析,這也是本文的創新所在。
《大魚海棠》與《千與千尋》都是以青春少女的成長故事為主題的影片,同時,兩部影片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故事結局的設置等方面均存在相似點。
兩部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具有善良勇敢的性格特點。在《大魚海棠》中那個所謂“其他人”的世界里,每個少男少女在他們的成年禮時,都需要去凡間巡游七日,觀察他們所掌管的自然規律。女主椿巡游期間在大海中遇險,被同樣善良勇敢的男主鯤所救,而鯤卻不幸犧牲。椿為了報答鯤的救命之恩,不惜犧牲自己一半的壽命來幫助鯤重返人間。而當椿看到族人因自己而遭受災難時,她又勇敢地承擔起拯救族人的責任,以犧牲自己的性命為代價催生出巨大的海棠樹,堵住從天而降的洪水。宮崎駿談到《千與千尋》的創作初衷時坦言:“我的這部電影是想使女孩子們能夠從中認識自己,并能間接地聽到我的鼓勵‘別害怕,你們一定能駕馭生活’。在孩子們眼里,世界不斷帶來令人驚訝的事情,孩子和成年人不同,他們無法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千尋辦到了,我想以此鼓勵我的小朋友們,要像千尋那樣勇敢地投入生活。”在影片最后,千尋得知歸還印章后就可以救受傷的白龍時,她毅然乘上了去往錢婆婆那里有去無回的火車,開始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可以說兩部影片都是以兩位女主完成自我成長,救回自己想救的人的喜劇收場。《大魚海棠》中的女主椿不惜犧牲自己一半的壽命拯救鯤,在陪伴著鯤長成大魚的過程中,雖經歷種種磨難,但最后卻都化險為夷。甚至在湫的幫助下,失去法力的椿與重返人間的鯤在海邊相遇,完成了這趟愛情之旅。《千與千尋》中的千尋為了解救因貪吃而變成豬的父母,在白龍的幫助下,在“油屋”中工作。在這期間她幫滿身臭味的河神清洗,幫無臉男擺脫寂寞,幫湯婆婆的兒子完成成長,同時,她關心朋友,幫助白龍找回自己的名字,最后帶著父母離開“油屋”,返回他們自己的世界。她在完成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解救了父母。
《大魚海棠》與《千與千尋》雖說都涉及少女成長的主題,但兩部影片在表達成長的過程中存在本質的區別。《大魚海棠》中的女主椿是在自我救贖中獲得成長,而《千與千尋》中的女主千尋卻是在拯救父母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另外,《大魚海棠》中運用了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而《千與千尋》中卻充分利用了日本傳統文化元素,這也是兩部影片的區別之一。
《大魚海棠》這部影片是從女主椿為了報答少年鯤的救命之恩,而心甘情愿放棄自己一半壽命的自我救贖開始的。影片女主椿在成人禮去凡間巡游七日,觀察其族人所掌管的自然規律時,導致想要救她的少年鯤死亡,從而使她在影片一開始就背負了一種負罪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負罪感,她想要救回那個少年,更是要救回那個陷在深深自責中的自己。
《千與千尋》中女主千尋在與父母搬家過程中誤入了神界,父母因貪吃神界的食物而變成豬。為了拯救父母,千尋不得已來到“油屋”工作。這里的千尋只是一個沒有正式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的,還有幾分膽小和怯弱的普通女孩。但她在那個與自己所認知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油屋”里,拯救了渾身臟臭的河神,拯救了孤獨的無面人,拯救了被無面人吞掉的青蛙,拯救了被溺愛而任性的湯婆婆的寶寶,拯救了失去名字的小白龍,最后拯救了變成豬的父母,進而實現了自身的成長。
《大魚海棠》是繼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后近幾年國產動漫中少有的誠意之作。影片上映首日就收獲了7460萬元的票房。對這部影片的評價雖存在很多分歧,但其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應用與傳播上還是值得肯定的。影片中許多人物名字的由來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其次,該部影片在形象設計上也充分彰顯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然而該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最大視覺沖擊要數影片中的建筑風格,這不僅是因為它美輪美奐,更是因為它帶有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通過對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借鑒與運用,不僅增加了影片的藝術價值,還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帶頭的作用。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第57屆柏林影展金熊獎等十多個日本國內外獎項。它的成功包含諸多因素,但該部影片對日本傳統文化的運用絕對是其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萬物有靈論”。因此在影片《千與千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神靈,例如會飛的白龍、能變出金子的無面人等。在人物性格描寫上,對一方面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待下級嚴苛,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孩子極其寵愛的湯婆婆這一人物進行簡單剖析,就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心理的雙重性。
20世紀中葉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期,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老一輩藝術家們制作的《葫蘆娃》《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等國產動畫享譽世界,被外界譽為“中國學派”。而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中國動畫界就很少出現過像《大魚海棠》這樣的誠意之作了。可以說《大魚海棠》對中國動畫未來的走向影響深遠,尤其是其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借鑒與傳承上更是具有指導性作用。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憑借自身的獨特性和本土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去了解、學習。這也給中國動畫的復蘇崛起帶來生機,同時也起到了傳播本民族文化的效果。
如果說《大魚海棠》的成功是因為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借鑒與傳播,那么《千與千尋》的成功可不僅僅是因為其對日本文化的借鑒與傳播,它的成功還包含著導演宮崎駿對現實的思考與關懷。影片中千尋幫助臟臭不堪的河神清洗身體時,在河神身上發現一把匕首,而當千尋把匕首拔出來時,出來的卻是一大堆的垃圾。這一片段所反映的不正是導演宮崎駿對生活在工業文明發達的現世人類的諷刺與提醒嗎?他提醒著人類要保護環境,不要為了自己的享樂與利益去破壞自然,站在自然的對立面。因為宮崎駿這種認真、執著和關懷現實與社會的態度,才讓他創作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同樣,中國的動畫電影制作也需要像宮崎駿這樣有理想、關注人類現實生活的導演,這樣中國動畫電影行業才能夠創作出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作品。
《大魚海棠》與《千與千尋》在人物性格、故事結局等方面存在相似之處的同時又存在著許多差別。兩部影片在帶給觀眾美妙的視覺享受的同時,又都對我國動畫電影未來的發展與走向起到一定的導向性作用,即中國動畫應該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體現出對社會、人生的關懷。我相信把握好這兩點,中國動畫一定能創作出更優秀、更吸引觀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