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倩薇
邢臺市臨城縣縣直幼兒園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間接的告訴我們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良好習慣形成的過程,有一句民諺就說過:“行為它養成我們的習慣,習慣造就我們的性格,而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因此,在當下一個倡導養成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必須以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與養成為主。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刻的告訴我們良好習慣對于一個人一生的重大影響。之前我有幸讀到過《讀者》的一篇文章,文章內說:“21 天養成一個好習慣,85 天養成一個穩定的習慣。”
那習慣又有哪些含義呢?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種觀點:“習慣是常接觸某種事物而慢慢適應,習慣成自然”;第二種觀點認為“習慣是在長時間里慢慢行成的、輕易不會改變的行為習慣”;第三種觀點認為“每天不斷的重復思考去做同樣的事情,在生活中歷練習慣。”
在《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 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都明確指出我們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對幼兒的培養要從良好習慣的建立開始。幼兒園時期是養成幼兒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其次,我們對于社會的適應及發展生存能力與好習慣的養成密不可分。在生活中那些“成功”人都會有些許的好習慣行為。所以,良好習慣的養成足以成為我們成功的重要因素。
對幼兒好習慣的培養我們應該從小到大,從輕到重慢慢的循序漸進的來進行。使幼兒從小事做起,從簡單慢慢到復雜這樣不但給予孩子成就感而且增加幼兒自信心。
如:我們在培養幼兒養成清洗毛巾的好習慣時,首先我們會教給幼兒先來觀察干凈與臟亂的區別以及影響,讓幼兒明白我們為什么要清洗,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其次,讓幼兒學習清洗毛巾的方法及步驟并及時鼓勵表揚幼兒。最后,鞏固幼兒這一習慣布置小任務并與家長達成家園共育不包辦替代。從而幫助幼兒形成這一好良好習慣。
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并不相同這就需要身為老師的我們因材施教,從幼兒本質出發以不同的方法措施來培養不同幼兒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培養幼兒自己收拾房間的良好習慣時,有的幼兒能夠自主收拾自己的玩具有的需要提醒而有的幼兒則沒有這一方面的想法及行動能力,那么就需要我們家園共育多幫助多提醒來培養幼兒這一方面的行為習慣。
我們只有讓幼兒從小事做起從簡單的事情慢慢做,并且多鼓勵表揚幼兒增加其自信心才能良好的養成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們除了口頭提醒、引導之外,還要通過環境的影響來暗示幼兒,我們要給予幼兒健康的能幫助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是并且有教育意義的良好生活環境
口頭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我們除了使用語言的方式還可以借助物質如:小紅花,黏土,貼紙等來加以表揚讓幼兒對其產生興趣,形成“棒”的標志只有表現好才會得到它,以此來激勵幼兒。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是多個環節貫穿起來的,相互之間關系緊密不是機械系統的是會隨幼兒的變化而變化,身為教師我們要有發現契機的眼睛和能夠把握教育機會的雙手。
雖然有些事情看似不起眼但他卻對孩子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排隊飲水,男女有別如廁,離園,飯前準備,幼兒用餐準備等這些看似小小的事情卻又有著大大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此,為了更好地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我們必須也只能一切從幼兒出發,把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行為充分的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面向全體幼兒進行因材施教教育,在以孩子為主,以尊重和鼓勵的基礎上,讓幼兒能在愉快輕松的環境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