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赫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對橋鎮中心小學
小組合作學習法,最早出現在美國的教育行業中,主要的應用方式與現在差異較小,以小組為單位對知識進行探索和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進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得到同步的提升。隨著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了教師的充分認可并嘗試在課堂中進行運用。在小學數學中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法,對教學效果的進步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小組成員間親密的合作關系。但小學的學生對如何合作、合作時應該做什么尚不明確,這也導致了在合作過程中部分學生不參與、不思考、不合作的情況產生,合作效率和學習效率都會同步降低,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導致了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意義不明。[1]
如在《長度單位》的教學中,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長度和距離的概念,雖然知識較為簡單且基礎,但學生學習時想要將長度單位融入到已有的數學概念中仍有著較大的難度。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應用合作學習法展開,引導學生對長度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在合作中,教師應當為學生進行各自角色的分配,如一名學生在學習之余負責監督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名學生主要負責整理知識點,一名學生負責提出問題鞏固知識點等。合理地分配小組中的角色能夠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合作方式便能夠產生優秀的合作學習效果。在合作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相應的問題,如100 厘米等于多少米?1000 毫米等于多少米?10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等。在問題中,學生反復地回答和應用長度單位相關的知識點,會產生牢靠的記憶效果,加上教師的強調和總結自然而然地便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小組中也能夠以自我監督或成員監督的方式保證參與到討論中,提升合作的效率。
學生對合作的興趣是高效合作學習的基礎所在,也只有學習興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中,為集體奉獻自己的力量。[2]在學習中教師還可以應用學生的表現欲進行合作方式的創新,讓小組中的成員既是隊友,又是競爭對手,在良性競爭中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一道較為復雜的題型往往有著多種解題的方式,學生自身思維能力受到年齡影響往往對解題方式的探索有著一定的凝滯。教師可以在小組中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題方式的探索。如在比較經典的泳池放水應用題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索解題方式的任務,在探索中教師應該在黑板上進行適當的提示幫助學生完成任務。此外,教師在小組合作當中應將教學評價進行著重的設計,盡量對學生用鼓勵的語言進行表達,對學生在小組中探索的方向、交流的效果等進行綜合的評價,提升學生小組合作的欲望與興趣,升級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在合作中小組榮譽感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還能讓學生在競爭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因此,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立小組積分機制,在學期結束時為學生進行排名并頒獎。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每組提供兒童玩具紙鈔,讓學生在小組中按照面額的大小進行排列,并嘗試用1 元、2 元、10 元、20 元、50 元的不同數量湊出教師提出的金額,幫助學生掌握貨幣的應用方式并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常用性和必要性。在活動開始前教師為學生進行合作方向及合作內容的講解,如主要目標為認識貨幣,次要目標為了解人民幣紙幣的不同面額,拓展內容為以人民幣面額為基礎進行計算。講解后教師可以播放音樂,以音樂結束的時間為限。小組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注意時間,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發布的任務。在小組合作結束后教師應該為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過程的評價,如小組合作中的紀律性、探究學習的效果等,對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對表現較差的小組提出建議,讓學生意識到在合作中的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哪些分工是不合理的等,在后續的小組合作中學生也能夠參考教師的意見進行改進,提升小組合作的效率。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合作學習的合理運用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合作方式的創新,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情況調整應用策略。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構建正確的分工合作方法,建立完整健全的評價制度,幫助學生通過正確的方式展開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