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華
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學
20 世紀80 年代,美國提出STEM 教育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到21 世紀,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將藝術加入進來,提出發展STEAM 教育理念。近年來,STEM、STEAM 及STEM+教育迅速傳播推廣。
STEM 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的組合,STEM 課程重點是加強對學生這四個方面的教育。學生對機器人工智能產品有較高的興趣,但缺乏相關的教育。早在2013 年,我校購買了機器人,同年,在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隨后購買設備將機器人教育納入常規課堂教學。
《移動轉向模塊的應用》是我校基于STEM 教育理念下開發的校本課程《創客教育——機器人設計》第四課內容,本節課主要學習移動轉向模塊。STEM 課程聚焦學生創新能力,機器人課程是新型課程,學生新鮮感強,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移動轉向模塊,掌握移動轉向模塊的5 種功能;(2)學會使用流程控制中的等待模塊。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編程模塊的認識,在任務驅動下掌握編程技巧,運用已知數學知識,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2)培養多學科知識跨領域的融合運用能力;(3)激發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1.視頻引入,知識回顧。
(1)視頻中的機器人能夠打羽毛球是設計者賦予了它指令,如何將任務指令賦予給機器人呢?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2)學習硬件頁面中三種指令的區別。(3)認識編程模塊類型:綠色代表動作類模塊,橘色是流程控制類模塊,黃色是傳感器類模塊,紅色是數據操作類模塊,藍色是高級類模塊,淺藍色是自定義模塊。
(二)認識模塊,動手實踐
1.認識移動轉向模塊。
2.模塊功能介紹。
(1)移動轉向的功能選項,分為:開啟;關閉;開啟指定秒數;開啟指定度數;開啟指定圈數。(2)轉向。(3)大型電機運轉時的功率。(4)電機轉動圈數。(5)結束時制動。
學生動手實踐——編程并運行小車基座,體驗移動轉向模塊的五種功能。
(三)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1.任務一直線行駛。
(1)任務要求:用移動轉向模塊,小組選擇設置秒數、度數、圈數使小車直線行駛。(2)提出問題:①如何讓小車的行駛速度變快或變慢?②功率設置為負數的時候是什么現象?
2.任務二懸崖勒馬。
(1)任務要求:小車距離懸崖只有1 米的距離,如何讓小車準確的停在一米的位置,請同學思考小車如何做到了懸崖勒馬呢?(2)已知條件及提示:通過測量車輪直徑5.6cm,轉動一圈(周長)是多少cm?車輪轉一圈為360°,1 米的距離需要轉動多少圈?(3)解決方案:已知車輪直徑5.6cm,轉動一圈利用數學 公 式C=πd=3.14×5.6=17.584cm, 行 駛1 米 的 距 離100÷17.584 ≈5.69(圈)。車輪轉一圈為360°,1 米的距離需要360×5.69=2048(度)。(4)將計算結果寫入程序。(5)下載程序進行實踐演示操作。
3.任務三定點停車。
(1)任務要求:結合教學場地圖,小車每走20cm 就停一次,直至走完一米的距離。(2)已知條件及提示:可借助任務二中求得的數值,使用流程模塊——等待模塊。(3)解決方案:①任務二中得知小車車輪周長17.584cm,行駛20cm 米的距離需轉動20÷17.584 ≈1.14(圈);②任務二中得知1 米的距離行駛了5.69 圈,分析任務要求將1 米的距離分5 段行駛,每段車輪轉動5.69÷5 ≈1.14(圈);③從設置度數的角度考慮:2048÷5 ≈410(度)。(4)將計算結果寫入程序。(5)循環結構:在程序的編寫上有能力的小組可以考慮使用循環結構編寫程序。(6)下載程序進行實踐演示操作。
(四)課堂小結、感知體悟
解決行駛中存在問題:通過實踐操作和師生討論,得出基座搭建的松緊度,行駛速度,功率大小,場地與輪胎的摩擦力都對小車行駛的準確性造成影響。通過調試使自己的小車行駛的更加完美。
整節課學生熟練掌握了編寫直線移動的程序,也學會運用原有知識解決問題,運用數學計算編寫機器人程序。
本課體現了STEM 教育的跨學科性、體驗性和情境性的核心特征。內容安排適中,給學生營造了輕松易學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編程的快樂。任務設計上循序漸進,每位同學能在小組合作中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課堂氣氛融洽,課堂效果良好。
機器人教育重要的是在STEM 教育理念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