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玲
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大釗在短暫而光輝的人生中,始終對中國青年予以厚望。通過李大釗的青年教育觀,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青年教育觀中國化的典型表現(xiàn),從而在價值取向日益多樣化的今天,促進新時期青年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首先,強調不斷深化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與學習。鼓勵青年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促使中國的青年們開始用新思想武裝自己并積極的投入革命的浪潮。李大釗認為他那個時代里,真正覺醒要求改造舊社會的青年只有少數(shù),但是這部分珍貴的有覺悟的青年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青年是對于國家和對社會來說,最需要接受馬克思主義學習的新生力量。
其次,李大釗認為青年應該具有他所處于的社會環(huán)境下時代需要的精神。因此,在歷史使命感和正確人生觀的定位上,李大釗堅持認為在國之危難之時,青年們要保持充分的自覺,明確自身作為之價值。縱觀青年的人生規(guī)劃,李大釗要求青年要存有歷史使命感和正確的人生觀,應該要知曉自己去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向。
最后,李大釗不反對青年去追求新生活,但是殷切地希望青年要明白樹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不論是20 世紀,還是21 世紀,青年始終都是都是人生最寶貴的年華的擁有者,他們對生活始終充滿好奇與熱情。青年們的個性養(yǎng)成極易受到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與時懼進的。物質上的追求是人們正常的生活訴求,但除了改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注重精神層面的提高,學習新思想,展現(xiàn)青年作為。
1.重視教育,在理論學習中培育青年。新文化運動前后的中國,社會思潮紛紜復雜,留學歸來后,他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之中。努力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和傳播,立志帶領中國的有志青年擁抱這一“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李大釗任北大任教期間,注重對青年們闡述馬列主義基本理論,通過課程的開設以及在女子高等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任教授課,以校園和三尺講臺為陣地,致力于鼓舞青年清醒又堅定地投入在時代的浪潮中,以青春之名承擔當屬于自己的歷史使命與責任。與此同時,李大釗支持和領導進步社團,通過雜志及報刊來傳播宣講馬列主義,以正確先進的理論呼喚更多的愛國青年和知識分,擴大反帝反封建的力量。[1]不得不說,這些做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極大促進了青年意識的覺醒,引發(fā)了青年們對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思考。
2.重視實踐,在革命中錘煉青年品格。除了對馬列主義理論上的努力傳播,李大釗還尤為看中革命實踐對青年的歷練作用,他鼓勵并親自帶領青年學生,積極加入愛國運動和工農群眾運動。[2]青年們通過參與實踐堅定了在革命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的信心,也在這過程中加強了青年們與基層工農的緊密聯(lián)系,有力地推動者中國革命走向新的高潮,為中國革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了使青年得到學習機會,他還選派青年到外地學習甚至外國學習,接受新鮮血液,更好的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水平,塑造青年完整人格。
3.以身作則,教育和影響青年一代。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期間,各種流派爭斗復雜,他始終立足于與舊勢力、舊思想進行頑強斗爭的最前列。通過學校教育、組織社團以及媒體輿論等方式,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傳播革命思想,爭取將之相互融合整合,經過不懈的堅持與頑強的斗爭,李大釗最終得到了青年朋友的尊敬與推崇。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五四時期,青年學生們的政治覺悟逐步提高,致使中國革命力量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成長與壯大。
1.青年應投身時代弄潮,擔負歷史使命。李大釗同新文化運動中的其他極力推新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看到了青年們身上的長足力量。他堅定的認為,中國年輕一代必將親眼見證并參與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如今是我國新時代發(fā)展的關鍵之年,我們青年人更應該時刻牢記歷史使命,用于扛起肩上的重擔,將愛國主義融入行動中,時刻保持激昂的奮進之姿,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貢獻自己的一份熱,散發(fā)自己的一份光,在有限的生命里譜寫出不俗的芳華。
2.青年應重視自身建設,健全個人人格。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李大釗堅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作為青年們的人格教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青年,什么是我們應當在新時代具備的人格,為青年們樹立了榜樣。要求青年,先成人再成才。這就需要我們注重自身的品格建設。要貫徹落實李大釗身上那把民族與國家放在首位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要建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努力提升個人幸福感,增強愛國、愛家、愛自己的意識。
3.青年應加強基層聯(lián)系,打牢群眾基礎。“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堅持與貫徹的發(fā)展主題,但和平崛起的歷史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期間總會充滿不可預知的曲折與艱辛。在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競爭的焦點從根本上成為人才資源的競爭。高素質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各個國家的發(fā)展都將培養(yǎng)新青年造就新人才,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科技競爭引領世界競爭的時代,進取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引導青年到基層去,到最需要青年知識分子、最需要科技成果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農村和基層,鍛煉成長并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