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韋付萍
(陜西省咸陽市委黨校,陜西 咸陽 712000)
鄉村旅游在咸陽農村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咸陽市在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打造了一批如“袁家村”“茯茶小鎮”“馬嵬驛”等鄉村旅游的“網紅”名片和品牌。2021年,咸陽市以“今年花開逛咸陽”為活動主線,端午節假期共接待游客343.0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24億元。其中,各地鄉村旅游目的地亮點紛呈,全方位展示了豐厚的關中民俗文化的優勢和影響力。但是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亟需貫徹落實中央、地方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大力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咸陽鄉村旅游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為代表的眾多鄉村旅游目的地。截止到2021年3月,全市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4個,“全國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4個。2020年12月14日,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了2020年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鄉村旅游示范村名單,咸陽市2鎮2村被列為其中。至此,咸陽市被列入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鄉村旅游示范村共計31個。基于上述統計,咸陽市鄉村旅游目的地共計34處,如表1所示。同時,運用ArcGIS10.7軟件建立地理空間屬性數據庫,準確定位和分析34個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相對位置、絕對位置及相互作用,如圖1所示。

表1 咸陽市鄉村旅游目的地

圖1 咸陽市鄉村旅游空間分布圖
1.2.1 空間分布范圍
運用ArcGIS10.7軟件中的標準差橢圓法,度量和分析咸陽市鄉村旅游整體的分布方向和分布特征,如圖2所示。通過計算,在第一個標準差內生成的橢圓面積為4196平方千米,占咸陽市總行政面積的40.9%,卻覆蓋了咸陽市68%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鄉村旅游空間分布中心位于禮泉縣境內,南部和北部鄉村旅游的分布相較東西方向更為密集。如圖2所示。

圖2 咸陽市鄉村旅游空間分布標準差橢圓示例圖
1.2.2 空間分布核密度
核密度估計法通常用來計算點集地理事件在研究區內發生的概率(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運用核密度分析法(KDE)分析咸陽鄉村旅游的聚集區域,著重體現鄉村旅游目的地之間的聚集程度,將全市鄉村旅游核密度劃分成四級密度區,如此有利于宏觀研究鄉村旅游分布特征,如圖3所示。

圖3 咸陽市鄉村旅游空間分布核密度圖
咸陽市鄉村旅游高密度區域主要集中在禮泉縣境內,其中包括袁家村、東平村、山底村等鄉村旅游目的地;鄉村旅游中密度區主要呈現出以高密度區域為核心的周邊區域,如任池村、烽火村、白村等鄉村旅游目的地;鄉村旅游低密度區域則主要涵蓋兩大區域:一是咸陽北部的五星村、永平鎮至成家川村、鎮頭村一帶,大體呈東西走向,途徑永壽縣北部,彬州市南部直至旬邑縣西南部;二是途徑淳化縣南部,經過三原縣直至秦都區和渭城區;零密度區域則主要包含旬邑縣東北部,淳化縣和禮泉縣北部地區以及乾縣大部分地區。
從全市各縣區近五年的旅游收入以及鄉村旅游空間分布情況來看,北部地區相對南部縣區普遍存在鄉村旅游開發不足、發展劣勢明顯的現狀。縣域鄉村旅游的充分均衡發展與鄉村旅游政策設計系統規劃直接相關,咸陽鄉村旅游政策規劃系統引領力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市域規劃政策較為泛化,市域規劃設計與縣域實施計劃之間存在銜接障礙,縣域落實中、省、市相關政策差異明顯;二是鄉村旅游發展政策與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城鎮化發展等相關政策之間“制度間隙”較大和制度合力并未完全激活;三是部分縣區鄉村旅游規劃導向發力不夠精準,操作性和實效性不強,并未充分彰顯地區特色優勢,導致發展重點不突出和布局失衡。
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充分體驗必須基于資源要素特質的充分挖掘,同時創新拓展“旅游+”業態。綜合來看,咸陽鄉村旅游典型示范效應不斷凸顯,尤其強調投資快、發展快、見效快的“三快”模式。部分縣區淡化或忽略了本地資源要素的挖掘,有些只是注重紅色故事、歷史經典要素等“形式”,仍然只是過分強調經濟回報的模式復制。如鄉村旅游項目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同質化現象,同樣一瓶老酸奶,多處均會出現。又因為其地理位置較近,往往游客只會去一處參觀體驗休閑。即使部分游客參觀多處旅游目的地,也會因為景點內容簡單重復而產生失落感,從而降低游客的體驗期望。
鄉村旅游創新機制拓展力不足集中表現為:一是傳統發展路徑依賴觀念明顯,注重短期經濟效益回報;二是創新旅游產品的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和政府政策精準引導支持力度不夠,尤其是部分政府政策設計只是停留在倡議引導層面,配套政策聚合力不夠;三是產品創新研發的模式建構聚焦鄉村旅游的局限性凸顯,尤其受制于鄉村旅游的季節性、文化元素體驗的特殊性,與全域旅游、鄉村產業振興、城鎮化發展的對接不夠充分,導致近幾年部分縣區鄉村旅游出現井噴或發展,同時可持續發展明顯乏力。
鄉村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純樸的民俗民風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鄉村旅游新的使命和機遇。但咸陽市并未形成與空間布局的漸次密度相匹配的旅游品牌多元化發展模式。特別是不少經營者對本地特色資源要素積淀的重視不夠,只停留在符號化挖掘,并未將其主動嵌入品牌研發經營的全鏈條中。如此,部分鄉村旅游項目只是將鄉土文化表象簡單放大或復制,缺乏持久的文化吸引力。
陜西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在2018年印發《關于加快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意見》,強調在協同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產品和服務升級。中國十年來的鄉村旅游大致經歷了從規模化發展到轉型提質發展的歷程,咸陽相關部門要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由單一休閑向深度體驗轉變,在發掘一批、建設一批、形成一批鄉村旅游項目的同時,應盡量避免選址集中,一套方案四處照搬等情況,在所轄區內推動鄉村旅游均衡發展,立足創新。

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應該是集農業生產、生態涵養、觀光休閑、農耕體驗和教育娛樂等多元功能于一體。市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在借鑒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成功案例的同時,不能簡單地追求經濟效益,要形成自己的鄉村旅游文化和品牌。如茯茶小鎮,因其茯茶而出名,管理者可以現場情景還原茯茶制作過程,為游客提供參觀、體驗的旅游環境,使游客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旅游體驗。

咸陽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導致交通建設難度大、周期長,基礎設施往往不能及時地覆蓋所有的村鎮。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是鄉村旅游發展的起步基礎,這就要求政府要持續為鄉村旅游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如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通訊手段,大力推進智慧旅游服務等。其次,政府在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還要考慮綜合利用各種資源。綜合圖3來看,相關政府部門應重視景區周邊鄉村旅游建設,科學規劃道路、通信、等相關基礎項目。充分挖掘開發景區周圍文化特色、風俗習慣、歷史遺產,建成一批依靠景區的鄉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