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家豪 夏凌波 徐文輝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各個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業、農村、農民相較以前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但是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趨向城市化的設計很容易讓鄉村變得千篇一律,減弱自然的吸引力,使鄉村景觀失去本真。
所以,按照“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的思路建設美麗鄉村就顯得尤為重要。美麗鄉村的美源于鄉村的山水、田園,彰顯鄉村的特色,而可食地景就是用蔬菜瓜果替代了傳統園林花卉植物,成為造景的主角,將農業文化與園林藝術相融合,既能反應鄉村自然的魅力又實現了鄉村的美化。
可食地景的提出源于西方國家,稱為“Edible Landscaping”,也就是“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且“兼備景觀效果”的景觀方式。它并非是簡單地種植農作物,而是采用園林藝術設計的方法對原來的農田、菜地進行改造,使其具有觀賞性和生產價值。
在城市綠地的視角下可食地景具有可食生產性、美學欣賞性、景觀互動性等多重功能。美國底特律的拉斐特綠地是可食地景應用的典范,園內種有200多種植物,為傳粉昆蟲提供了棲息地,增添了城市環境的多樣性且具有無限的教育價值。洛杉磯的迪斯康索花園被分為兩個區域,一邊是草坪一邊是精致的可食花園,內有茶花園、日本園、玫瑰園和鳶尾花園,園內種植了各種攀援植物和果樹,成為公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芝加哥植物園水果蔬菜園成行成列地種植蔬菜,形成統一中帶有變化的景觀效果。在國內也有許多可食地景的應用案例,沈陽建筑大學的設計師將稻田引入了校園,采用水稻和本地野草結合的現代景觀設計,使校園兼具生產、學習、勞動、地域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2019年北京的“世園百蔬園”使用了包括南瓜、絲瓜、架豆等多個蔬菜種類,營造了色彩艷麗、形狀多樣的景觀,讓農園富有美感和生態價值。
目前,國內外對于可食地景的研究以及應用集中于城市景觀,將田園景觀融入城市公園設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地功能、展現城市特色景觀。實際上可食地景源于鄉村景觀,在鄉村游的驅動下,原有的鄉村景觀難以滿足游覽者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討可食地景在鄉村景觀中的運用現狀,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2.1 取材廣泛
可食地景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就地取材是營造可食地景的一大特征,通過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色,選擇合適的農作物作為景觀設計的素材,這既能節約成本又能反映當地特色。可食地景逐漸成為新的植物造景素材和物種多樣性來源。其取材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觀賞型園林樹種,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果樹等都可以成為設計元素,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2 綠色美觀
從設計到產出,全程無污染、無公害,其自身產生的生物廢料,可進一步作為生物有機肥覆蓋土地,以替代各種農藥,養護成本低,減少了各個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同時,可食地景的營造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結合,其取材源于田園,卻又不同于一般的田園風光,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以達到觀賞效果。
2.3 自然教育
農業生產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傳統的農耕勞作逐漸生疏。一方面可食地景的應用可以讓人們參與其中,產生對農業生產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城市地區,種植蔬菜可能是一種社交方式,在體驗農耕文化的同時拉近人與人方向的精神距離。
2.4 經濟價值
可食地景有別于傳統園林的造景形式,植物設計素材以可食用的農作物為主,其同時兼具景觀效果和經濟價值。可食地景的營造不僅有利于地區發展特色旅游業,還能夠帶動當地農副產品生產、餐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形成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
杭州可食地景按照應用布局可分成大、中、小三種尺度,不同尺度的可食景觀有著不同的空間載體,不同的規劃方法和不同的作用。依據三種不同尺度選取龍井茶園、杭州八卦田、良渚野蘆灣生態休閑農業園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從可食地景不同類型在鄉村空間中的分布特征、可食地景的構成材料以及可食地景與一般園林綠化景觀的比較等方面進行分析。
3.1 可食地景類型以及在鄉村空間分布特征
大尺度的可食地景主要是以大面積的農田、山地為載體,與當地特色農業相結合,經過系統規劃所形成的園林景觀。例如浙江杭州的龍井茶園,當地村民充分利用山地的土壤,經過合理的規劃,不僅防止茶園面積因為景區建設、區域開發等原因而減少,而且還在西湖群山之中,造就了氣勢宏偉的龍井茶園。讓這里不僅成為國家禮品茶的定點生產基地,還成了慕名而來的游客觀賞茶園的勝地。既保證龍井茶帶來的收益,還通過發展旅游業給村子帶來增收(見圖1)。

圖1 浙江杭州龍井茶園
中尺度的可食地景主要是以農業園、道路、公共綠地為載體,兼具休閑、觀賞、餐飲、農事體驗、自然教育等功能。例如浙江杭州的八卦田,其種植區分為中心區、環核心區、外圍區三塊。八卦田景區作為一個農業科普園,一年四季都會種植不同的作物展現出季節之美,吸引不少游人到此游玩。除了具備觀賞功能,八卦田景區還具備親子游、農業科普教育等功能,景區不僅面向游客開展采摘、耕種等農事體驗活動,給游客提供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場所,還和一些中小學合作開展農耕教育,成為孩子提供認識自然、收獲快樂的平臺(見圖2)。
小尺度的可食地景主要是以鄉村住宅或庭院的綠地、自家的菜園為載體,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計景觀,同時作為家庭食物的補給。
3.2 可食地景的構成材料
根據可食地景應用布局的不同,可食地景的構成材料也會有所差異,其大致構成材料可見表1。在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當地可食用植物種類,結合當地氣候、地形特征、土壤特性、耕作及灌溉條件等方面因素。

表1 鄉村可食地景構成材料
大尺度的可食地景的經營重心在于農業生產,著重于種植同一類大面積的作物,如水稻、茶葉等。通過統一規劃,會給人們帶來更多整體感官上的震撼。此外,還會在小范圍內種植其他作物,以豐富植物種類。
中尺度的可食地景的經營重心在于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等綜合性服務,種植作物的種類相對于大尺度的可食地景來說更加多樣,不同的園區會呈現出不同的規劃設計,各種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所占比重大致相同。如良渚野蘆灣生態休閑農業園是對指定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分區種植,其目前設有有機葡萄采摘園、櫻桃園、枇杷園、紫薇園、百草園等區塊,游玩者除了可以獲得的視覺享受以外還能夠親身參與諸多農耕活動(見圖3)。

圖3 杭州良渚野盧灣生態休閑農業園枇杷園和紫薇園
小尺度的可食地景更多是為了滿足居民的個人需求,相較于其他兩種尺度的可食地景來說其作物種類更加多樣,規劃設計更加自由。其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供游人觀賞,而是在于滿足住戶的審美需求,改善房屋環境。
3.3 可食地景與一般園林綠化景觀的調查比較分析
從美觀方面進行比較,將49張可食地景和一般園林景觀的照片,其中經過系統設計的園林綠化景觀、經過系統設計的可食地景、一般設計的園林綠化景觀和一般設計的可食地景各9張,經過隨機打亂排序。6張一組分為6組,被測試人對每組圖片的美感度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按照排序位置加權賦分。平均綜合得分是根據所有填寫者對選項的排序情況計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選項的綜合排名情況,得分越高表示綜合排序越靠前。計算方法為:選項平均綜合得分=(Σ 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權值由選項被排列的位置決定。例如有3個選項參與排序,那排在第一個位置的權值為3,第二個位置權值為2,第三個位置權值為1。例如一個題目共被填寫10次,選項A被選中并排在第一位置2次,第二位置4次,第三位置4次,那選項A的平均綜合得分=(2×3+4×2+4×1)/10=1.8分(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景觀的平均綜合得分
將四種景觀照片所獲得的分值取平均值可得以下結果,經過系統設計的園林綠化景觀的得分>經過系統設計的可食地景>一般設計的園林綠化景觀>一般設計的可食地景。同時,本實驗不可避免地會存在系統誤差,如受訪者對于題目的理解不同、個人的審美不同、樣本容量不夠等但仍具備參考價值。
一般園林綠化景觀可用植物比可食地景可用植物種類多,且多以觀葉、觀花為主,其選材本身價值主要在于觀賞,而可食地景的選材價值主要在于生產,造成二者營造景觀的美感度差距,但經過系統設計的可食地景仍然可以取得人們的青睞。
從村民生活方面看,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村,單純地營造一般園林景觀容易忽視農業生產且不易于鄉土特色結合。而以就地取材的方式營造可食地景,造價低廉且兼顧生產效益,在保證生產效益的前提下,能夠達到改善人居環境和實現村民增收的效果,還能增加鄉村游的樂趣,這也會是鄉村居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從生態性看,可食地景從設計到產出的過程中都遵循無污染的基本原則,充分利用有機堆肥代替農藥化肥,可以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對鄉土植物、昆蟲、鳥類等動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積極影響。
從經濟性看,可食地景區別于傳統園林造景形式,在植物設計素材方面,以可食用的具有產出性的農作物為主,其作為景觀形式的同時,也能帶來作物的產出,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這種景觀形式不僅可以增加第一產業的收入,還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別具特色的鄉村景觀吸引大量游客來游覽,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能夠增強村民的幸福感和認同感。
從景觀性看,可食地景與一般園林景觀的不同在于其與農業生產更緊密地結合,而與傳統農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本身的景觀性,以一定的園林設計手法,體現村莊的獨特風光。經過系統設計的可食地景可以將一般園林景觀的觀賞價值和農業生產的地域特色有機結合,有效避免“千村一面”的景觀,大地藝術、雕塑小品都可以成為可食地景在鄉村的表現形式。
可食地景在杭州的鄉村中具備發展潛力,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是其面臨景觀趨于城市化設計、景觀功能性質單一、景觀管理粗放、缺少專業的人才和栽培技術等方面的挑戰。
可食地景在鄉村景觀中的應用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4.1 充分挖掘當地文脈,將歷史、人文等元素結合山水特色。在結合地方鄉土經驗的基礎上,提取當地原有的獨特的農業文化,融入可食地景的設計,體現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如江西永新村將可食地景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設置稻田劇場,成為大地和人的聯結之所。
4.2 重視人們的參與體驗,如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等,可食地景吸引城市居民主要在于其不同于一般城市園林景觀的質樸與自然本真。可食地景在滿足觀賞價值的同時需要注重豐富人們的實踐活動,為城市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提供場所,創造出獨特的、值得回憶的體驗。
4.3 制定科學合理的維護方案,對景觀管理實時監控并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可以參考美國、日本等國家可食地景管理的成熟經驗,將鄉村中的大尺度與中尺度的可食地景納入園林養護體系,對于一些小尺度的可食地景,可考慮采用游客承包制度,既能豐富游客參與度又能增加回頭率。
4.4 增強與相關高校、設計院、研究院的合作,引進人才。在可食地景的發展過程中會遇到規劃設計、栽培技術等方面的挑戰,與相關的高校、設計院、研究院進行合作,一方面可以促進鄉村可食地景的科學發展,提升村民素質;另一方面可以將理論與實際更好地融合,促進我國鄉村可食地景的研究。
可食地景在鄉村的發展,對于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有著的積極影響。營造兼具觀賞價值與經濟效益的可食地景需要制定合理的發展方案,增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從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歷史特征出發,結合城鄉居民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選擇作物,以體現獨特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