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杰
(廣西靈川縣三街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桂林 541202)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紅薯作為人們容易獲取的粗糧,不但是因為它味道甜,更是因為它的營養物質和其他礦物質含量比較豐富,對人們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好處,因此,人們普遍都喜歡吃紅薯。此外,紅薯有一些醫用價值,它不但能促進腸道排便、清理消化道,還能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對人們的有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正是因為這些好處,紅薯被越來越多地種植。以下將探討紅薯的種植技術,以期起到提高紅薯產量的作用。
紅薯屬于旋花科,是一種根部結果的農作物,又被稱為山芋、白薯、紅苕、番薯等。紅薯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等地區,因為紅薯具備生命力強、營養豐富、作用多等好處,世界上有110個國家或地區種植紅薯,發展中國家占據100個。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從南美帶了紅薯回歐洲,最后經由太平洋群島傳進亞洲國家。最開始紅薯傳入中國,是明朝萬歷年間,一個經商的商人到菲律賓去工作,在那里發現了高產量的紅薯,然后他便虛心求教于本地村民,如何種植能提高紅薯產量。商人學成歸來之后,在中國進行大量推廣,以至于紅薯在北緯40°以南的地方被廣泛種植。

全國各地紅薯的種植面積每年平均為900多萬公頃,產出量大概是13000多萬噸。然而在這里面,紅薯種植區域最多的地方就是亞洲,它占世界80%的面積種植和90%的產出量。從早期的紅薯栽種到現在,紅薯在中國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栽種史。根據有關資料記錄,紅薯的種植范圍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比較大,從南邊的南海諸島到北邊的內蒙古,從西北的新疆、陜西沿路到東北的黑龍江、遼寧一帶,還有西南的云貴高原。近年來,我國紅薯產業一直以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長江流域一帶為主,其中,在重慶、河南、四川、安徽、河北等城市紅薯種植的較多。
依據中國地理位置及耕種機制的不同,可以把中國主要的紅薯生產區劃分為五個,但是,根據長久以來的實踐活動來看,又可以把它簡單地分為三個,這其中的變化都是有依據的,而不是胡亂修改的,比如,它是根據土壤土質、溫度氣候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的。如今,中國是世界上種植紅薯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約為7500萬公頃,占我國可耕種區域的4%,其產量約為1億噸。在世界糧食農作物的產出中,紅薯排名第七,而在中國主要糧食的產出中,排名第四。

紅薯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因為它富含人類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營養,是一種人們需要的重要食材,它具有暖胃、養胃的作用。人們食用紅薯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比如,我國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對“甘薯”的保健養生作用就有了記錄。它不僅含有糖、蛋白質、淀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以此來保證血管彈性,對減肥、健美、防止亞健康、通便排毒等發揮作用,而且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膳食纖維以及鉀、銅、硒、鐵等微量元素,來有效阻止糖類轉化為脂肪。番薯經過加工,可以成為人們比較喜歡吃的食品,如番薯干、番薯粉條、番薯片等,這些都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為紅薯富含膳食纖維、鉀、鐵和維生素B6等營養素,加上它具有的熱量很低,還帶有消除有致癌作用的自由基,促進人體免疫力增強等作用。在2007年我國的最佳蔬菜排行榜上,紅薯被列為13種最佳蔬菜的冠軍。
紅薯可以當作飼料,通過加工后,紅薯的莖、葉子和根部等部分可以用來喂養動物,可以用來當作牲畜的飼料。因為,利用現代工業技術,可以對番薯的根莖部加工處理成容易存放的家畜食物,有益于增加番薯的使用度,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地發揮。又因為番薯具有生長適應力強的特點,它不但在土壤肥沃的地方可以很好地生長,而且在土壤不太肥沃的地方也依舊可以頑強生長,并且在這兩個不同的地方,它的產量差異不大。在中國的一些鄉村地區,有的農民是將番薯與其他農作物,比如玉米,一起栽種的。因為兩者的生長方向不一致,所以,這樣的栽種方式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對農作物起到增產的作用,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在《醫林纂要探源》中首先出現了對紅薯藥用價值的記錄,里面談到生吃紅薯可以“止渴,醒酒,益肺,寧心”,煮熟之后食用可以“益氣,充饑佐谷食”。番薯是屬于堿性食物,而不屬于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的區分不是因為食物本身吃著不酸,它就是堿性的,反之,吃著酸,就是酸性的,具體的劃分是要看我們吃進食物以后,通過一系列消化、吸收、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是酸性還是堿性而決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情況下吃的酸性食物遠遠大于堿性食物,這樣就容易減低人們的抵抗力,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所以,屬于堿性食物的紅薯就可以對人們的新陳代謝起到部分作用,增強人的體質,預防各種疾病。此外,番薯還是一些制作藥用物品的原材料,因為它自身的好處特點,可用來加工成一些對人身體有益的食品,或者一些有用的化工物品等。
在選種時,需要做到科學合理選擇,因為,不注重這一步就可能導致番薯的質量和產出量無法提高,所以,這一步是比較重要的。在一些氣候比較干燥的地區,就必須選擇一些符合干燥地區特點的種子,比如,挑選的番薯種子必須適應當地土壤肥力不高、長時間干旱等缺點。另外,還需要挑選種植時間、成熟時間短的種子,這是大多數挑選種子時的要求。整個成熟時間短的番薯種子可以讓農民在一年內完成兩到三次收成,這不僅會增加番薯的產量,間接的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除此之外,需要注意及時更換紅薯品種。有關實驗數據表明,同一品種的番薯在同一塊地種植五六年后,產出量會逐年下降,通過引進其他地方合適的新品種后,產量都遠遠高于老品種。因此,要注意一個番薯品種在同一土地里的種植年限,做到及時更換,錯開番薯的品種種植,以此來提高紅薯的產量。
培育番薯苗時,需要把薄膜蓋在番薯苗的上方,因為,它可以為番薯苗提供合適的生長溫度,以此對于紅薯產量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在蓋膜之前,還能在土壤上撒兩厘米的牛羊糞便或者一些有肥力的東西,然后再撒一些厚細土,以此來增加土壤的肥力。栽種番薯時,需要根據它的大小將其放好,栽種距離大概每株為20cm,栽種時,把細土放在番薯根部,將其按壓緊實,完成后要適當地灑水,然后將薄膜覆蓋在上方。之后,要定期進行澆水,防止秧苗干死,還要定期進行施肥,保證秧苗的茁壯成長。
在對產量為1000kg紅薯地施肥時,需要用夠1000kg的肥料。另外,還應施用一定數量的底肥,底肥的主要成分包括磷酸鈣、碳酸氫鈉、硫酸鉀。在番薯種植一周的時間后,應該適當地施肥,不要太多,避免造成秧苗的營養過剩。對番薯后期生長進行施肥的時候,要施加以氮素成分為主的肥料,以此來保證它的后期生長。另外,在施肥的過程中,也不要忘記給番薯澆水,保證番薯對水分的需求。只有將兩者進行合理地實施,以此才能保證番薯的質量與產量。
種植番薯時,應該采取合理的種植方式,比如高壟密植,它是在土地里,把土壤一列一列地弄高起來,以此來增加土地的厚度,從而提高壟高,讓陽光可以充分地照射在壟上的番薯上,讓其可以充分地進行光合作用。這樣也有益于番薯根系的發展延伸,擴大生長空間,以此來保證番薯的營養元素。在壟上種植時,為了提高番薯幼苗的成活率,通常要把番薯苗壓緊。為了能夠提高紅薯的產量,以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在種植番薯時,可以在三十厘米壟的兩邊進行種植,這樣栽種的番薯數量就會增加。

在番薯種植完成后,需要對番薯進行后期的照料、監管,做好不同時期的準備。第一,結番薯的初期,要注重對番薯的施肥澆水,以及對沒有成活的番薯苗,重新進行栽種,減少土地的空缺。第二,結番薯時期,在結番薯的時候,要注重供給以鉀肥為主、氮肥為輔的肥料。同時,要避免莖葉大量生長,造成莖葉對土壤養分的不必要競爭,以免影響紅薯根系的生長。第三,結番薯的旺盛期,在結番薯成熟期的時候,不僅需要對它進行施肥,還需要注意清理番薯上的枯枝爛葉,做到定期監管,避免枯枝爛葉腐爛造成番薯的腐爛,以此來保證番薯的品質和產出量。
由于番薯一般會在約15℃時,不再繼續生長,約9℃就會受到傷害,所以,要特別注重秋天氣候的轉變,當溫度下降到15℃左右時,就需要對番薯進行收割。通常情況下,是在霜降左右收割番薯,另外,在收割番薯的時候,要降低對番薯的破壞,這樣才有助于番薯后期的存放。
在紅薯豐收后,不能立即售出的紅薯,需要及時儲存起來。一般情況下,會選擇使用地窖儲存的方法。在農村的家庭中,為了不讓紅薯在冬天凍壞,幾乎都會有一個用來儲藏蔬菜的地窖。通常農戶都會在自己的庭院挖一個窖坑,深度在三米左右,因為那里的溫度適合番薯的儲存。在里面放上紅薯等農作物,然后在地窖口蓋上木板或鋪一層農作物秸稈,這樣的地窖既不會太密封,又能達到保溫的效果。
綜上所述,紅薯有很多好處,所以,在栽種紅薯的過程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比如,要積極地選擇優良的種植苗;把控紅薯合適的生長溫度;對其進行科學地施肥;選擇合理的種植方法;做好各個時間段的管理;關注氣候變化,及時地進行收割以及正確存放收割后的紅薯,這樣才可以為紅薯的生長儲存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