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冀志江,王 靜,王永超,解 帥,吳 渝,趙聰慧
(1.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綠色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4;2. 阜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保定 073200)
相變材料能夠在近似恒溫的條件下吸收、儲存和釋放大量的熱能,因此廣泛用于建筑供暖、太陽能熱利用、移動儲熱等領域,回收利用余廢熱、提高新能源利用率[1]。而相變材料的熱物性對其篩選與應用有著重要意義,通常采用示差掃描量熱法(DSC)和參比溫度法(T-history法)[2]進行熱物性的測試,但前者由于測試樣品較小(1~10 mg),很難反映大塊樣品的真實相變現象[3],后者測試樣品為克量級,更接近于實際相變過程,操作簡單易觀察,可以滿足工程上的精度需求。但T-history法受水和無水乙醇的沸點溫度影響,目前測試最高溫度為89.9 ℃[2],因此原始的T-history法在測試相變溫度低于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時具有優勢。
Guenther等[4]分別用DSC和T-history法測試鹽水合物的熱物性,驗證了T-history法的有效性。T-history法由張寅平[2]提出,之后許多研究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提高了其計算精度。切線法[3]和曲線極值法[5]用于尋找相變點,使得相變點具有實際物理意義。T-history曲線實際上是在較小的固定時間間隔下測得該時刻對應的材料溫度,本質上為一組離散點,并不是實際的曲線,采用三次樣條插值擬合求拐點,相變點更接近于真實值。引入相變階段的顯熱部分[5]和熱遲滯現象[6],計算的潛熱值更準確。
T-history法測試時,常用純水作為參考材料測試相變溫度位于5~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如部分水合鹽、石蠟、脂肪酸等[3,5],采用無水乙醇[4]測試相變溫度低于5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而對于高于90 ℃的相變材料,純水作為參考物質便會受到限制。針對這個缺點,Gunasekara等[7]將與材料等體積的銅棒作為參考材料,拓寬了T-history法的測試范圍,并對赤蘚糖醇和木糖醇的熱物性進行了計算,但測試結果偏小,且固定了待測材料的體積,與水相比,可操作性較差。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T-history法,以純水作為參考物質,通過外推法獲得純水在90 ℃以上的降溫曲線,使其能夠測試高于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并以中溫相變材料赤蘚糖醇為例進行了實驗驗證,為測試高于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提供了方法。
赤蘚糖醇,江蘇古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純度:>99.9%,未進行進一步處理;純水,自制。
無紙記錄儀,中儀華世儀器儀表有限公司;Pt100熱電阻溫度傳感器,上海儀器儀表有限公司;DF-101T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上海秋佐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有限公司;61316 反滲透純水系統,Sartorius stedim。
通過改進原始的T-history法測試相變溫度高于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它是采用數據分析軟件,將參考材料的降溫曲線進行擬合外推至相變材料的初始冷卻溫度,比較相變材料和外推后的參考材料的降溫曲線來計算材料的熱物性,下式為擬合方程,且擬合度應大于99.95%,改進后的方法稱為T-history外推法(THEM)。
其中,A1、t1、y0是未知參數;x表 示時間;y為溫度。
THEM是在集總熱容法的試驗條件下進行計算的,要求畢渥數小于0.1。圖1所示為測試系統示意圖,測試容器為304不銹鋼試管,質量27.4 g,半徑7 mm;熱電阻溫度傳感器放置于試管中心軸線上距離底部3~4 cm處,并與無紙記錄儀相連,無紙記錄儀記錄材料的內部溫度變化,采樣周期10 s。以赤蘚糖醇為例,采用THEM求解其熱物性,并將結果與文獻進行比較。為了避免循環測試引起的材料性能變化,每個樣品測試時均需要重新準備,并在一個確定的溫度下熔化。
圖1 測試系統示意圖
1.3.1 比熱容,冷卻溫度和潛熱
采用T-history外推法對赤蘚糖醇的熱物性進行測試,測試過程如下:
1)分別稱取適量的赤蘚糖醇樣品(18.0±3.0) g和純水(14.0±1.0) g放于試管中,假設其對流換熱面積相等,純水編號0,赤蘚糖醇試樣編號1~15;
2)將裝有樣品的試管垂直放置在140 ℃的恒溫油浴中,直到樣品完全熔化;
3)溫度穩定后,將盛有樣品的試管暴露于室溫下的空氣環境(約27 ℃)中自然冷卻,樣品與環境溫度被采集記錄;
4)同時,將裝有純水的試管垂直放置在140 ℃的恒溫油浴中,直到純水的溫度超過90 ℃,然后,將純水暴露于室溫下的空氣環境(約27 ℃)中自然冷卻,記錄純水與環境溫度變化;
5)材料溫度穩定于室溫附近后,采樣結束,測得T-history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冷卻過程中材料的溫度-時間曲線
以純水作為參考材料,基于T-history外推法,將水的降溫曲線進行擬合外推至140 ℃(見圖2(b)),擬合度高于99.95%,認為和實際吻合較好,從降溫曲線中可以得到部分熱物性,例如比熱容,冷卻溫度和潛熱等。
圖2(a)為樣品降溫曲線示意圖,THEM法以拐點作為相變結束點(圖2中a0點),拐點處曲線的凹凸性發生變化,一階導數最小,即溫度變化最大,意味著相變過程結束。
假設試管的對流傳熱面積相等,則由THEM測得的比熱容與潛熱如式(2)~(4)[5]:
其中,mt、mw和mp為試管、參考材料和相變材料的質量;cp,t、cp,w、cp,l和cp,s為試管、參考材料、液態和固態相變材料的比熱容;Tb為基準溫度;Ti為相變結束點溫度;Tm為冷卻溫度;Hm為相變材料的相變潛熱。表1給出了方程中每個時期的面積和溫度變化。
表1 方程中每個階段的面積
1.3.2 導熱系數
導熱系數的測試過程如下:
1)將裝有赤蘚糖醇樣品(18.0±3.0) g的不銹鋼試管放入140 ℃的恒溫油浴槽中熔化,溫度恒定后,置于55 ℃的恒溫油浴槽中進行冷卻,利用凝固曲線求解固相導熱系數。
2)同理,測試液相導熱系數時,將55 ℃的固相赤蘚糖醇放在140 ℃的恒溫油浴槽中進行加熱,利用熔化曲線求解。
求解過程中,忽略試管壁的熱阻,且近似認為相變材料的熱物性為常數,傳熱過程為一維傳熱。重復稱取7次樣品進行實驗,編號1~7,以減少誤差。
導熱系數計算如式(5)~(6)[8]:
式中:ks和kl——固態和液態相變材料的導熱系數;
ρs和 ρl——固態和液態相變材料的密度,可以從文獻中獲得[9];
tf——相變過程中所需的時間。
表2列出了求解出的14組赤蘚糖醇樣品的熱物性,可以看出冷卻溫度在117 ℃附近波動,與文獻中記錄的116~120 ℃[10]一致。平均潛熱為(301.12±18.37) kJ/kg,平均過冷度為 33.99 ℃,液態平均比熱容 (3.278±0.15) kJ/(kg·K),固態平均比熱容 (1.765±0.08) kJ/(kg·K)。
表2 赤蘚糖醇樣品的比熱容及潛熱測試結果1
圖3表示第一組赤蘚糖醇樣品的降溫曲線和通過THEM獲得的純水的降溫曲線,其他樣品的的降溫曲線與之相似。由圖3(a)可知,赤蘚糖醇樣品的冷卻溫度為115.1 ℃,同時嚴重的過冷現象被觀察到,過冷度高達32.5 ℃,根據圖3(c)所示的曲線,赤蘚糖醇的相變在85.7 ℃時完成。純水的降溫曲線如圖3(b)所示,其擬合度為99.985%(>99.95%),與實際情況較吻合。根據測試數據,由等式(2)~(4)進行計算,得到相應的比熱容和潛熱。
圖3 冷卻過程中由T-history外推法測得的溫度-時間曲線
但是,其中一組樣品出現了不同的測試結果(見圖4),它的冷卻溫度為105.4 ℃,并且過冷度為52.7 ℃,遠高于其他樣品,由式(4)得到相變潛熱為183 kJ/kg,也低于其他樣品的測試結果。由文獻中測試結果可知[7,10],赤蘚糖醇的冷卻溫度處于 104 ℃時,其處于亞穩態。為了確定其是否為一次偶然結果,此樣品進行了3次測試,編號為15~17,并將測試結果記錄于表3,研究發現,3次結果具有相似性。
圖4 冷卻過程中赤蘚糖醇的溫度-時間曲線
為了驗證T-history外推法對潛熱計算的準確性,采用耐馳200F3型差示掃描量熱儀對赤蘚糖醇進行DSC測試,升降溫速率5 K/min,DSC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赤蘚糖醇的熔化潛熱為315.21 kJ/kg,由于嚴重的過冷,未能測試出結晶潛熱,熔點為118.58 ℃,與T-history法測試結果接近。
圖5 赤蘚糖醇的DSC曲線
表4為7組樣品的導熱系數的測試結果,液相平均導熱系數為(1.139±0.236)W/(m·K),固相平均導熱系數為(0.819±0.099)W/(m·K)。
表4 赤蘚糖醇樣品的導熱系數測試結果
圖6為其中一組樣品的熔化與冷卻曲線,能夠用于測試赤蘚糖醇的固相和液相的導熱系數。其余樣品的溫度-時間曲線與圖6具有相似性。圖6(a)中可知,材料熔點位于116.3~119.8 ℃范圍,在拐點處,曲線的凹凸性發生變化,以此作為熔化開始與結束點(圖6(a)中a和b點),因此,熔化時間tf約20 min,由式(6)可以計算得到液態導熱系數kl為0.535 W/(m·K)。
圖6 赤蘚糖醇的熔化與冷卻曲線
由圖6(b)所示,過冷溫度為53.7 ℃,冷卻溫度為114.9 ℃,略小于材料熔點,凝固所需時間是從開始結晶溫度61.2 ℃到凝固結束溫度83.7 ℃左右所用的時間,測得tf為5.66 min,則由式(5)測得固態導熱系數ks為 0.705 W/(m·K)。
通常情況下,T-history法用于測試溫度低于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本文中,以純水作為參考物質,計算赤蘚糖醇的熱物性。通過THEM,將純水的降溫曲線擬合外推至赤蘚糖醇的初始冷卻溫度,參比材料與純水的降溫曲線,求解赤蘚糖醇的熱物性。
1)文獻中赤蘚糖醇的固態比熱容為1.21~1.39 kJ/(kg·K)[9,12]、 液態比熱容為 2.74~2.87 kJ/(kg·K)[9-10,12]。通過 THEM 計算的赤蘚糖醇的液態和固態平均比熱容分別為(3.287±0.15)(l) kJ/(kg·K)、(1.765± 0.08)(s) kJ/(kg·K),均比文獻值大 0.4 kJ/(kg·K)左右。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a)測試中,假設材料內部溫度分布均勻,但實際測點位置的溫度分布受周圍材料影響,降溫速率比外圍材料慢,導致固態與液態時的面積偏大,測試結果偏大。b)水的比熱容會隨著壓強增大略微減小,參考物質在加熱過程中會造成液面壓強增加,比熱容略低于室溫下比熱容 4.182 kJ/(kg·K),計算時認為比熱容不變,也會造成計算值略有增加。c)赤蘚糖醇降溫時會首先出現過冷的亞穩態,性質可能與液態有所差異,造成計算的液態比熱容增大。降溫過程中,赤蘚糖醇比熱容會緩慢下降,僅在相變溫度點發生突變[13],固態比熱容的文獻值為環境溫度下的比熱容,而計算結果為固態平均比熱容,造成計算值偏大。
2)文獻中赤蘚糖醇的潛熱為 314~385 kJ/kg[10,12],基于T-history外推法測得的平均相變潛熱301.12 kJ/kg,略小于文獻結果。相變潛熱主要來自于分子間氫鍵[14],凝固過程前期,熔體與環境間的溫差較大,冷卻速率較快,不足以形成足夠強度的分子間氫鍵,導致計算潛熱值減小。DSC測試赤蘚糖醇的熔化潛熱為315.21 kJ/kg,與文獻結果接近,T-history外推法所得結果與DSC測試結果相差4.47%,在允許誤差范圍內,這主要由于DSC測試質量為T-history外推法測試質量的千分之一,且DSC測試的是熔化過程,不會損失過冷態的一部分能量,故測試結果較T-history外推法偏大。
3)測試過程中,赤蘚糖醇在105 ℃附近結晶,如圖4所示,并釋放部分潛熱,接近文獻上通過T-history法和DSC測得的亞穩態晶體熔點[7,10]。亞穩態晶體形成是由于沒有足夠的能量供給形核,造成形核過程延遲,在較低的104 ℃附近以亞穩態結晶[15]。亞穩態的出現導致相變潛熱急速減小,減少的能量供給形核,趨于形成吉布斯自由能更小的穩定態。并且亞穩態凝固時過冷度明顯增加,較大的過冷度表明亞穩態赤蘚糖醇結晶時需要更大的驅動力,這也是導致相變潛熱減少的原因。比熱和潛熱的標準偏差增加,說明其離散程度較高,這可能會使計算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更大。
4)研究者通過瞬態平面熱源法、瞬態熱線法和激光閃光法等測得的赤蘚糖醇液相導熱系數為 0.321~0.33 W/(m·K)[16],固相導熱系數為 0.589~0.89 W/(m·K)[16],T-history 外推法計算得到的赤蘚糖醇的平均導熱系數為 1.139(l)/0.819(s) W/(m·K)。
液相傳熱與分子熱運動有關[17],高溫下,液態分子熱運動劇烈,對流換熱加強,熱量通過分子遷移和分子碰撞而轉移。T-history法則是通過熱擴散方程計算導熱系數[2],結果中包含熔化時強烈的對流換熱,且液相赤蘚糖醇的熱導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10],導致液相平均熱導率比文獻上140 ℃時的熱導率大,兩方面原因均會使測試結果偏大。另一方面,通過T-history法測量的樣品質量較大,且瞬態方法需要壓塊測試,這會影響材料的密度。因此,計算值和文獻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固相熱導率與晶格振動和氫鍵強度與數目有關,測試時冷源溫度為55 ℃,溫度升高,晶格振動加強,熱導率增加,同時,氫鍵越緊湊,熱導率越高,不同溫度下,氫鍵分子結構節點的熱運動會導致氫鍵相互作用的強度發生變化[18],升溫后,氫鍵相互作用的分子間距增大,通過氫鍵傳遞的熱量減少,熱導率有所降低,故相變完成后,固相平均熱導率與文獻值相差不大。
本文基于T-history外推法,以純水作為參考物質,通過指數擬合方式,外推水的降溫曲線,使其能夠測試相變溫度在90 ℃以上的中溫相變材料的熱物性。以赤蘚糖醇為例進行了實驗驗證,基于T-history外推法計算材料的熱物性,結果表明,平均導熱系數為 1.139(l)/0.819(s) W/(m·K),且固相導熱系數和文獻值吻合較好,相變潛熱301.12 kJ/kg,與DSC測試誤差在5%以內,能夠滿足工程要求。相反,比熱容和液態導熱系數與文獻值有較大差異,這可能與對流傳熱,環境溫度,熱電偶位置,傳熱系數,樣品質量等因素有關,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T-history外推法的改進對于求解溫度高于90 ℃的相變材料的熱物性是有效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