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新
摘要:隨著我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殘檢測技術越來越成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當前新時代下,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不斷發展,對病蟲害防治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證明,加強農殘檢測能夠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人們餐桌上的安全。鑒于此,本文以河北省豐寧縣為例,研究其農殘檢測技術流程,提出相關提升策略,旨在為基層農殘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殘檢測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
前言
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為保障作物正常生長發育,一般會采用氨基甲酸酯及有機磷等農藥來抑制病蟲草害。其在實際應用中效果非常明顯,但同時也造成了農產品農藥殘留,尤其會在果蔬表面形成殘留,一旦與人體中的乙酰膽堿酯酶相結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酶活性,從而引起人食用后出現中毒現象。為提高果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應當切實提升農殘檢測技術水平,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及時發現問題農產品,是強化食用農產品安全管控的重要手段。
1 農殘檢測技術概況
農藥對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防治病蟲害、草害、提高產量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病蟲害高發階段。使用農藥是果蔬、糧食作物等種植管理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但同時農藥的大量使用也對周圍環境和農產品本身質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比如對農作物使用化學農藥后,一旦農藥具有高毒、高殘留等特性,可能會在生物體、食品以及環境中存留有微量的農藥原體和有毒代謝產物、降解物、雜質等有害物質。當農藥殘留超過了最大限量,則會對其他生物體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引發人體慢性病,甚至會導致死亡等。因此,為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食用者的身心健康,應采用農殘檢測技術,通過快速檢測方法準確發現果蔬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禁止超標農產品進入市場,盡可能的保障人們食用安全。在豐寧縣的農殘檢測技術應用過程中,主要是采用快速檢測技術中的酶抑制率法,重點是加強對果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來保障當地供應果蔬和外運果蔬的良好質量和營養,從而提高農業發展效益[1]。
2 農產品農殘檢測技術應用
2.1 對果蔬農產品的農殘檢測
豐寧縣農業農村局農產品檢測中心對果蔬農產品的檢測,主要是針對其含有的氨基甲酸酯類以及有機磷農藥殘留是否超標進行監測。一般采用快速農殘檢測方式,通過現場檢測或者實驗室檢測,來準確判斷果蔬農產品質量是否安全。其中現場檢測是由工作人員攜帶相應的檢測工具,在果蔬種植基地、農貿市場等就地采集檢測樣品。實驗室檢測技術則是對超市、農貿市場以及生產基地或批發市場等銷售的果蔬進行抽樣檢測。與現場檢測方式相比,實驗室檢測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隔,農殘檢測的結果數據會產生波動現象,較現場檢測的實時性較差。因此我們對果蔬農產品的農殘檢測主要采用現場檢測方式[2]。
2.2 快速農殘檢測技術的檢測內容
快速農殘檢測采用酶抑制率法,主要原理是果蔬殘留的農藥成分對乙酰膽堿酯酶自身催化作用有抑制效果,通過對其受氨基甲酸酯類、有機磷類物質抑制活性的程度,來判斷現場采集樣本中殘留農藥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酶試劑,在檢測前對其進行合理配制,以便于在現場檢測中直接使用,通常在配制好酶試劑后將其放置在2-4℃的環境中冷藏,要防止出現試劑結冰影響檢測結果[3]。
2.3 快速農藥殘留檢測方法
現階段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的監測方法主要采用快速農殘檢測技術,利用速測儀檢測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同時可以利用農藥標靶酶、乙酰膽用堿脂酶等檢測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等,檢測中需要正確選用酶試劑,嚴格控制溫度,才能有效檢測農藥殘留品種和具體的殘留量。
快速檢測方法還包括酶聯免疫分析法,一般包含有放射性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以及免疫傳感器分析和多組份分析物免疫分析方法等。檢測原理是通過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以及可逆性等,綜合反映農藥殘留。但目前由于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農藥使用的種類較多,而且抗體的制備難度相對較大,無法準確確定農藥殘留種類,在實際檢測中存在盲目性,因此酶聯免疫法在豐寧縣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工作中存在很大限制。
3 農殘檢測技術流程
3.1 做好檢測前準備和處理
以豐寧縣開展白菜質量安全檢測為例,在實際操作中應先做好檢測前的準備工作,將選取重量為2g左右的白菜葉樣品切為1cm大小的塊狀,并將其放置在實驗用的三角瓶中,滴入10mg的緩沖液并振蕩提取2min。對于緩沖液的制備,主要是將緩沖液試劑袋中試劑倒出,經過溶解和混勻即可。然后可將三角瓶中的液體提出,以便于為后續檢測工作做好準備[4]。
3.2 制備檢測樣品
制備農殘檢測樣品時,首先檢測人員應當開展空白對照試驗,即在反應瓶中加入酶0.1ml、緩沖液2.5ml和顯色劑0.1ml等,將其平穩放置15min后,將底物添加到反應瓶中進行檢測測試。其次測試樣品液,即將0.1ml的酶、2.5ml的樣品提取液以及0.1ml的顯色劑分別添加到反應瓶中,當其放置15min后可將底物加入并均勻搖晃,可開展檢測工作。
3.3 檢測樣品
將反應瓶中的待測樣品和對照樣品分別放置在比色皿中,合理擺放特定位置,再利用WT-51A農殘檢測儀器進行檢驗。把檢測儀的顯色時間設置為1-3min左右。檢測工作完成后,檢測儀器能夠自動顯示樣品的吸光度值。如果此時空白對照值在0.15-0.3之間,可繼續開展檢測檢驗工作。如果多次重復實驗后,空白對照值仍低于0.15,則說明酶失活,應當及時更換酶試劑。如果其數值超過0.3,說明酶試劑的配制濃度過大,需要適當的對酶溶液進行稀釋,同時重新開展空白對照測試操作。
3.4 判斷檢測結果
對白菜樣品檢測結果的判斷,主要是分析其抑制率。當酶抑制率在40%-50%之間時,可判斷該農產品農藥殘留超出規定標準。如果抑制率在50%以上,則說明樣品殘留的農藥毒性很有可能高于安全標準,為進一步確定樣品的農殘是否符合標準,需進行復測,通過多次檢驗確定結果。在豐寧縣白菜農殘檢測工作中,從2018年到2019年,在每個自然月內抽檢果蔬超市以及批發市場和生產基地的白菜樣品共
1 458個,其中經檢測農藥殘留濃度低于安全標準的樣本數量為1 427個,不合格的農殘超標樣品31個。根據不合格樣品的產地分布情況,發現該產地在春末夏初階段為病蟲高發階段,對白菜等果蔬的農藥用量增加;并且在晚秋季節,為防止昆蟲對大白菜質量造成損傷,農藥用量也相對較大。為保障大白菜上市使用安全,應當在上市之前進行一次農殘檢測,剔除農殘超標產品。通過對當地的果蔬農產品進行農殘檢測,發現青椒、蘿卜葉菜類等蔬菜樣品有不合格情況,需要將其剔除。并且在上市時需進行一次農殘檢測,目的是檢測出部分揮發較慢的農藥殘留,確保果蔬農產品上市后的質量安全。
4 提高農殘檢測技術水平,保障質量安全的策略
針對豐寧縣農產品農殘檢測技術的應用情況,為充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應該采取有效手段提高農殘檢測技術水平。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 強化質量安全宣傳推廣和檢測技術培訓
農殘檢測技術的水平主要是由檢測人員、技術設備、檢測方法所決定的。因此豐寧縣農業農村局應當進一步強化檢測技術的推廣宣傳和人員技術培訓。首先,在全縣范圍內,對農產品產地、加工園區以及農貿市場和超市等開展質量安全知識宣傳,促使當地人們樹立良好的質量觀念和安全意識,從根本上控制農藥用量。同時相關人員要深入農村基層,指導種植農戶科學開展農產品生產技術、合理使用化肥和無毒無害農藥等,充分提高農戶的質量安全思想水平。這需要豐寧縣農業農村局對農戶進行統一標準和統一技術指導,實現當地農作物生產種植產業化,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優質性[5]。
農業農村局要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農殘檢測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能力。通過定期開展先進知識學習和技能實訓等活動,提高檢測技術方法的應用水平。同時可聘請農殘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針對豐寧縣農產品生產種植特點,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現狀的本土化農殘檢測技術體系,規范檢測工作流程,準確分析檢測結果,為農產品市場監管提供科學依據,最大限度的保障當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4.2 規范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農資市場監管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規范市場準入制度。通過提高農殘檢測技術,嚴格禁止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中,充分保障城鄉居民的消費安全,引導基層農戶調整生長種植管理模式,減少有毒有害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進一步加強農資市場監管,依法查處豐寧縣當前存在的違規生產經營、偷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行為;對農資市場上存在的高殘留農藥銷售渠道進行控制;加大農村地區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質量意識,自覺抵制使用高毒化學農藥。豐寧縣農業農村局應當定期深入超市、農貿市場以及生產基地等場所,對農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抽檢農產品樣品,檢查農藥殘留的實際情況,及時有效阻止不合格果蔬產品流入到人們的餐桌上。
4.3 建立健全農殘檢測機制
由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人們的健康密切相關,豐寧縣應當強化農殘檢測工作,通過建立健全檢測機制,切實提高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水平。農業農村局等主管部門應當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結合豐寧縣的具體情況,對農殘檢測機制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引進先進的農藥殘留檢測儀器設備,強化設備管理和維護,確保檢測結果的精確性;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農殘檢測信息溝通平臺,與大中型農產品生產基地、超市、農貿市場等主體加強溝通聯系,形成從農作物生產、加工,再到銷售完善的監管體系,正確引導農產品發展方向;要明確檢測和監管責任,實施檢測結果責任制,檢測人員應當對檢測結果負責,保障檢測技術精確性提高,盡可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建立農殘檢測技術體系,積極引進現代化檢測技術方法,改善以往單一化檢測技術應用的局面。如豐寧縣可在實驗室檢測中引進農藥殘留理化檢測方法,有序應用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以及氣質聯用技術等。在快速檢測技術應用過程中,除酶抑制率法外,可適當采用免疫分析法,確保檢測技術能夠適應不同的農產品種類和產地,充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水準。
5 結束語
在當前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逐漸提高的形勢下,相關農業部門和單位應當基于當地具體狀況,確定農殘檢測的重點對象、檢測方法、檢測內容,并嚴格規范檢測流程。通過強化檢測技術推廣和培訓、規范市場準入制度等手段,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建立健全農殘檢測機制,確保農產品的銷售流程安全和餐桌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從而更好地維系社會安定,推動農業高效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歡.淺析農殘檢測技術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9,37(10):27.
[2] 趙彥濤.果蔬農殘現狀及檢測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0):139.
[3] 葉金艷.探究農殘速測技術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的應用與發展[J].時代農機,2018,45(5):179-180.
[4] 黃艷華,李文婷,馮少紅.農殘速測技術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中的應用及發展建議[J].寧夏農林科技,2018,59(1):39-42+2.
[5] 陳惠琴,劉佳,藍夢哲.蔬菜和水果中農殘檢測前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輕工科技,2017,33(6):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