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更

陳更
在神州大地的廣袤疆域中,崇山峻嶺之間,茫茫古原之上,矗立著許多雄關。如李白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們依天險,憑地勢,讓將士們有所依托,保衛(wèi)一方百姓。潼關便是其中一座。它上傍華山,下臨黃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唐時,這里日日燃著平安火。在一個黃昏,火焰消失了,因為安祿山的叛軍已攻破了潼關。長安城最重要的屏障已失,玄宗只能倉皇逃向蜀地。杜甫為這場動亂寫下“三吏三別”,“三吏”之一,便是“潼關吏”。官軍痛定思痛,重筑此關,杜甫路經(jīng)此地,為它寫道:“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那潼關吏請杜甫放心,說歷亂后的潼關如今能:“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如柵欄般列開的防筑工事高入云端,飛鳥也不能越過。
700多年后,唐朝沒有了,但是潼關還在。它還在保護著一方黎民。有一個叫張養(yǎng)浩的讀書人,從東方來,到陜西關中去賑災,那里的百姓正處在又一輪的水深火熱中,不幸的旱災降臨在了他們頭上。
張養(yǎng)浩路過潼關,種種曾發(fā)生在這里的歷史事件在他眼前浮現(xiàn)。它們起因不同,背景各異,但永遠對百姓造成沉重的傷害,就像他現(xiàn)在即將前往直面的這場災害一樣。于是,他在沉重而復雜的心緒中寫下了這首“潼關懷古”,曲牌為“山坡羊”。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開篇從眼前的景象寫起,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表里,就是內(nèi)外。山河表里。就是內(nèi)有山、外有河,敵軍若要進攻,就要先越過河流的天塹,再翻過高山的阻攔,這是一種軍事上很有利的地理優(yōu)勢。《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晉文公的謀士狐偃說:“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說晉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境內(nèi)大山大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這一句暗用了《左傳》的典故,意思就是,層巒疊嶂如在相聚,巨浪滔天如正發(fā)怒,潼關就坐落此間,內(nèi)接華山,外連黃河。暗指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一句很精彩,讓我們一下子仿佛身臨其境,眼前浮現(xiàn)中古來入陜門戶、歷代軍事重地——潼關。過了潼關,就到長安了。那里的百姓正在遭受旱災與隨之而來的饑荒,正等著張養(yǎng)浩去拯救。于是他不禁心事重重,寫下,望西都,意躊躇。西都,是長安城的別名,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而張養(yǎng)浩所處的元朝,建都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躊躇,本意是猶豫、徘徊不定,這里指作者面對見證著千年變遷的潼關,思潮起伏。所以這一句的意思就是,遙望古都長安,感慨萬端。
故鄉(xiāng)在山東、一生在京為官的張養(yǎng)浩很可能是第一次來到陜西地界,第一次路過潼關。在思潮起伏中,書本上的刀光劍影在他眼前浮現(xiàn),令他觸景生情。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傷心,在這里表示為……而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表示秦朝、漢朝曾建都過的地方。這一句的意思就是,這里曾是秦漢的國都啊,當時那些數(shù)不盡的鳳閣龍樓、數(shù)不盡的九重宮闕呢?都已化為塵土。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那么多成王敗寇、王朝起落過去了。可是,無論起起落落如何變化,有一件事一直不變。那就是封建王朝對百姓的剝削,太平時,百姓要上交“不惜兩釧輸一斛,尚贏糠覈飽兒郎”的沉重賦稅,戰(zhàn)亂時,百姓要承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的殘酷兵役。于是,潼關引發(fā)作者對歷史的反思,而這反思則歸于這一結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論王朝興衰,百姓都飽受壓迫。
這首作品名為懷古,但你卻說不上來,它所詠究竟是哪一段古,是哪件古時之事。是的,它是提到了秦漢曾建都于此,但作者的目光更重在當下,他站在潼關之上,思緒融入山峰與波濤之間,名為“懷古”,實為“憫農(nóng)”。
這就是中國文人,他們或許向往山水、或許政務纏身,有人樂觀曠達,也有人憂郁脆弱,有人嗜酒成性,有人狂放不羈。但是,無論他們的外表如何,天性如何,卻都有一顆柔軟的心,一雙總在流淚的眼睛。從老子“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到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再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幾千年來,他們永遠傳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文人的共同秉性,永遠用一顆柔軟的心同情著、悲憫著父老鄉(xiāng)親們在賦稅與勞役的沉重壓迫下艱辛的謀生,見證著、記錄著他們是如何用忠厚的心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這首作品是元朝散曲中將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名作。作者張養(yǎng)浩一生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年邁時,他為父丁憂,隱居鄉(xiāng)間八年,朝廷七召不赴。公元1329年,元明宗天歷二年,陜西大旱,朝廷第八次任命張養(yǎng)浩,此次官職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這一次張養(yǎng)浩再未推辭。他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財產(chǎn)都分給村里的窮人,便登上車子向陜西進發(fā),碰到饑餓的災民就賑濟,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他二月出發(fā),一路遇到神廟便進去求雨,多次哭倒伏地,虔誠至極。三月路過潼關,卻再也沒有從這道關出來過。在陜西為官四個月,他鞠躬盡瘁,苦心孤詣,這一年七月,他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就這樣,他用生命踐行了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