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唐朝有個叫蘇味道的宰相,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三度拜相,居相位9年。在處理政務時,他善于陳奏,但只是一味阿諛、圓滑于君臣之間,屈從附和、取悅于世。故此,人送綽號“模棱宰相”。
何謂“棱”?一根方柱有四棱,“摸棱”就是說用手摸任何一棱,皆可同時摸到方柱的兩面。后人將“摸棱”演化為“模棱”。蘇味道要人“摸棱持兩端”,就是為人做事左右逢源,對待問題不置可否。為官處事“模棱兩可”,雖為后人所詬病,但有現實的警示意義。
當前,少數黨員干部頗有些“模棱宰相”的味道。他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喜歡說些“橡皮話”,凡事往往“鋸掉箭頭,貼上膏藥”,一推了事。在他們那里,可以有表態,但不會做“表率”;可以唱贊歌,但不愿當“黑臉”;矛盾面前不敢上,風險面前不敢闖,邪氣面前不敢頂。這是“怕”字當頭、私心作怪,怕承擔責任,怕影響自己。這種人看起來精明,實則愚蠢。
古時官員審案時,板聲一響,生死立判。“清官拍板洗清沉冤,昏官拍板草菅人命。”“拍板”一詞形象地體現了快速決斷、擔當作為的重大意義。該拍板時不拍板,是失職;在拍板時亂拍板,是瀆職。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不作為、不擔當和消極作為,變相助長了不良風氣,削弱黨的公信力和戰斗力。
“艄公不搖櫓,耽誤一船人!”決策是管理者的天然權力。重大分歧誰來定奪?關鍵事項誰來敲定?緊急關頭誰來決策?都需要主要領導一錘定音。越是在關鍵時刻,處于關鍵崗位的黨員領導干部就越要發揮關鍵作用。如果我們還當“模棱宰相”式干部,不擔當不作為,不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壞事、貽誤大事,是要承擔歷史責任的。反之,只要想做事、敢做事、會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則必定能在不斷干事成事中實現自我超越,從而走向卓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事總是有風險的。正因為有風險,才需要擔當。”大事難事看擔當。問題越是敏感,越不能躲避;問題越是棘手,越不能袖手。犯其至難,方能圖其至遠。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在設計這條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復雜的跨海橋梁時,曾面臨無數個艱難選擇,每踏錯一步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身為總負責人,他既需要理性吸取各方意見,也要敢于在一片質疑聲中定調拍板,使得工程順利推進。歷經15年,大橋順利開通并經受住考驗,終成舉世矚目的工程。
“為政之要,重在履事,貴在成事。”“黨把干部放在各個崗位上是要大家擔當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要勇于擔當、善于作為。這既是對年輕干部的明確要求,也是對全體黨員的殷切期望。
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復雜的風險考驗,跨越許多“雪山”、“草地”,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攻克前進道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如果黨員干部像“模棱宰相”蘇味道那樣怕出錯、不表態、不干事,在一個崗位上干多久都不會干出成績來,又怎能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干事擔事,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擔當二字,重逾千鈞。越是緊要關頭、危難時刻、復雜局面,越能考驗擔當、彰顯擔當。建功新時代,黨員干部要徹底根除表里不一的“假樣子”、以權謀私的“歪樣子”、不思進取的“舊樣子”、為官不為的“軟樣子”,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好樣子牢固樹立起來。擔當和作為是一體的,不作為就是不擔當,有作為就要有擔當。正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把民族復興重任扛在肩上,勇挑重擔、砥礪前行,才能團結帶領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戰鼓聲聲催征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我們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交出優秀答卷,就要始終保持干事創業敢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斗姿態,敢于亮劍、敢于碰硬、敢于攻堅、敢戰能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砥礪前行。任何人、任何風浪、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