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
延安,是心馳神往的革命圣地。常常令人想起詩人賀敬之“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著名詩句。我參觀考察延安,延安窯洞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回憶最感動的地方。它是我們黨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象征。
延安窯洞是延安最醒目的紅色元素。依山而挖,造型簡潔,上部拱園,下方端直。
在王家坪,毛澤東居住過的窯洞位于中央辦公廳樓右邊的山坡上。院內(nèi)有3孔坐西向東的接口石窯。中間一孔是辦公室,里面有木質(zhì)辦公桌椅、帆布躺椅、木柜等;左邊一孔是寢室,里面陳設有帶蚊帳的木板床、書架、書柜、躺椅、茶幾等,兩孔窯洞一過洞相連。
在棗園,毛澤東居住過的窯洞在東北的半山坡上,與周恩來和朱德的舊居左右為鄰,住窯面向西南,共5孔的石窯洞。院內(nèi)東側(cè)有一座八角木亭,亭內(nèi)有一方石桌和四個石凳,工作之余,毛澤東在此讀書、休息。右起第一孔窯洞是會客室,有時也用作開會、吃飯,陳設有舊沙發(fā)、茶幾等。第二孔窯洞是辦公室,陳列著毛澤東寫作和看文件的照片。第三孔窯洞是寢室,有門洞與第二孔相通,里面靠窗陳設一幅屏風,后面橫放著木板大床,床頭有一書架,墻上掛有毛澤東和家人的合影。第四孔窯洞是孩子和服務人員的住室。第五孔窯洞是工作人員的住室。
可以想象,在那艱苦的歲月中,在那簡陋的窯洞里,在那微弱的油燈下,毛澤東夜以繼日,奮筆疾書,用革命實踐與理性思考,寫下了《論持久戰(zhàn)》、《實踐論》、《矛盾論》、《為人民服務》等一篇篇光輝著作,擬就了一件件指揮千軍萬馬克敵制勝的電報、命令,寫就了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輝煌篇章。他還在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1947年8月7日,蔣介石來到當時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的延安。他的飛機內(nèi)帶滿了吃穿住用的豪華的東西。第二天,他親自來到棗園毛澤東曾經(jīng)住過的窯洞,面對這與當?shù)剞r(nóng)民的窯洞沒有任何區(qū)別、而近乎原始的窯洞,蔣介石感到十分震驚。他無法想象毛澤東何以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保持著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揮著他的軍隊在全國的戰(zhàn)場上與國民黨軍隊對抗,并且能在這樣的桌子上把文章寫得如此的尖銳深刻而又文采飛揚。
正是延安窯洞,鑄造了我們黨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保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作風和精神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我們黨才經(jīng)歷無數(shù)艱難險阻而無往不勝。
在延安,這種窯洞還有很多很多。從延川文安驛鎮(zhèn)東南,沿著一條柏油路向山里走5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以前,貧窮落后是它的代名詞。1969年1月,村里迎來了15名北京知識青年,其中就有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修建的沼氣池、甜水井,到組建的代銷店、縫紉社、鐵業(yè)社,處處都留下了他們青春的身影。
知青院有6個并排窯洞,墻壁上糊著舊報紙,土炕上放著矮小的木桌,桌子上是銹滿銅綠的煤油燈,玻璃櫥窗里擺放著知青們在插隊期間閱讀的書籍,有中外文學、馬列著作,還有軍事理論等。當年的知青們白天同老鄉(xiāng)們一起耕田種地、挑糞拉煤、攔河打壩掙工分,晚上則點著煤油燈伏案閱讀,探索擺脫貧困的方法,甚至強國之路。半個世紀時光流逝,這個曾經(jīng)不起眼的小村莊面貌發(fā)生了根本變化。2019年,梁家河村被列入全國鄉(xiāng)村治理示范村。梁家河的變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nóng)村發(fā)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啊, 延安窯洞, 鑲嵌在那縱橫交錯的山梁溝峁里,仿佛一只只眼睛、一扇扇窗戶,見證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勝利,見證了中國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和輝煌成就,也見證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中國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前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