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男



摘要:《絲路駝鈴》是一首旋律流暢、優雅、風格淳樸的具有濃厚新疆地域風格的曲子,在配器中使用新疆維吾爾族樂器進行演奏,演奏出了不一樣的風采,別具一格的音樂感受。下面對作品的前面小半部分(1-37小節,譜例參考維吾爾民族樂隊配器法/王寶龍著)進行簡單的配器分析。
關鍵詞:樂隊編制配器分析旋律進行
一、樂隊編制
樂隊共有乃依、巴拉曼、彈撥爾、揚琴、手鼓、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胡西塔爾、薩塔爾、大提琴共11種樂器構成。從這部作品的樂器數量、樂器種類上看屬于民族管弦樂隊編制。樂隊以吹、彈、打、拉的順序從上到下依次排列,每組基本按著高、中、低音樂器順序,結合樂器類別依次排列,高音樂器在上,低音樂器在下。從整體樂隊編排上來看,無論是樂器組的分排方式、組內樂器的排列方式,基本上參照了西方傳統管弦樂隊編制法。中國民族樂隊樂器較之西方管弦樂隊樂器音色豐富、色彩差異較大,每個聲部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音韻,在調配的過程中雖可以產生新穎、豐富多彩的色彩組合卻也帶來配器方法上的難度。
二、配器分析
作品由大提琴和手鼓進入,ppp最弱的強度開始演奏,緊接著揚琴從第二小節也是以ppp最弱的強度進入。大提琴和揚琴一直保持四分音符的伴奏音型,隨后低音艾捷克從第三小節以mp中弱的強度進入,主題旋律第一次出現。主題旋律漸漸浮現在觀眾面前,深遠起伏而悠長,道盡了在駱駝商隊在絲綢路上的艱辛,長途跋涉,滿酸甜苦辣,凝聚了辛酸沉重的抑郁情感。低音艾捷克深沉的音色,更能表現也沙漠空曠、蒼涼的氣息。低音艾捷克到第8小節結束旋律主題,從第9小節進入四分、八分、四分、八分的伴奏音型。
第8小節低音艾捷克結束后,胡西塔爾、薩塔爾緊接著第9小節進入,主題旋律第二次出現,第二次主題旋律胡西塔爾較之前的低音艾捷克高八度演奏,加上薩塔爾下四度的和聲演奏,使得第二次主題旋律的出現織體更加厚實。胡西塔爾、薩塔爾到第15小節結束旋律主題,從第16小節進入前十六后八的伴奏音型,持續至23小節,低音艾捷克伴奏也隨之改變。彈撥爾從15小節以前十六后八、八分的伴奏音型出現。
第15小節胡西塔爾、薩塔爾主題旋律結束后,第16小節由巴拉曼、高音艾捷克進入主旋律,主題旋律第三次出現(見圖例1)。巴拉曼由兩個相差四度的聲部構成,高音聲部與高音艾捷克相同。第三次主題旋律的出現,由高音樂器以中強的強度演奏,和聲更加豐富,旋律更加歡快、明亮,到22小節結束。
第23小節隨著乃依、胡西塔爾、薩塔爾進入主旋律,主題旋律第四次出現。主題旋律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了發展擴充,樂曲進入高潮,所有樂器全部加入,以乃依、胡西塔爾、薩塔爾擔任主旋律聲部,乃依與薩塔爾形成八度和聲進行,胡西塔爾與薩塔爾為五度和聲進行,巴拉曼、彈撥爾、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大提琴以前十六后八的節奏音型,以及手鼓四分、八分節奏音型的伴奏聲部,作品和聲織體層層遞進,逐漸加厚,曲子進入高潮。到第29小節主題旋律結束。
其中巴拉曼由三個聲部構成,低聲部與中聲部形成五度和聲,低聲部與高聲部形成八度和聲,低中高三個聲部為五八度疊置進行。巴拉曼兩個聲部為四度疊置,揚琴兩個聲部也是四度疊置。這兩個樂器又形成了八度的和聲進行。低音艾捷克兩個聲部形成五度和聲疊置。伴奏聲部對主旋律起到了支撐作用,更加突出了主旋律的進行。(見圖例2)
第30小節曲子進入尾聲,以ff開頭,每個聲部以一個飽滿的和弦滿滾出來,整個旋律高亢、激昂。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重音演奏著前十六后八的連續音型,緊著后面三拍的下行級進的十六分音符,持續四小節結束。這四小節分成兩組,30、31兩小節和32、33兩小節這兩組形成下三度模進。樂曲進入最后的結尾,結束了第一部分。(見圖例3)
三、結語
《絲路駝鈴》一曲表現出在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往來于東西方的商旅駝隊跋涉于漫漫絲綢之路上的各種壯麗的情景。那響徹于西北大漠之上的駝鈴聲,時而雄渾悠長,時而歡快跳躍,時而粗獷奔放,時而柔緩深情,演繹出一篇篇動人的樂章。
四、注釋
【1】王寶龍著、《維吾爾民族樂隊配器法》、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