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瑩
摘要:學校共同體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它的建設和普通意義上的教研組等“集體”的建設其概念和構成均不一樣。學習共同體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共同目標、歸屬感和認同感。基于我校實際情況成立的“勤進”學習共同體,目標是提升教師的關鍵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圍繞課堂實踐、理論提升、總結提煉開展一系列的研修活動。
關鍵詞:共同體 關鍵能力 教師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這是號召世界各國以人類共同的利益和價值為根本,尋求長遠的合作與發(fā)展。而對一個學校而言,共同體建設就是要求全校師生擁有共同的發(fā)展目標和愿景,團結一致、共同進步。
一、“勤進”學習共同體構建背景
我校原是一所位于城郊結合部的薄弱初中。社區(qū)居民構成城鄉(xiāng)參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處于滯緩狀態(tài)。目前我校師資隊伍中超過60%為4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這一批教師將是推進學校未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生力軍。
為此我校在“勤道”文化的引領下,以38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為主,其他教師自愿參與形成了一個學習機構——“勤進”學習共同體。勤進共同體成員包括除音樂、美術外所有學科,成員年齡構成中青年化。該學習共同體的具體要素包括共同的目標與愿景、確保系統正常運行的組織架構及共同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任務驅動的工作機制、個體角色與分工。
二、“勤進”學習共同體構建框架
結合國家教育文件和我校的具體情況,我們對我校教師關鍵能力重新進行整合。將關鍵能力分為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又分為課堂教學能力和考試命題能力。科研能力又分為教育行為研究能力和教育成果撰寫能力。
“勤進”共同體研究思路如下:
目標:提升教師的關鍵能力。
研修內容:課堂實踐、理論提升、總結提煉。
實施流程:理論培訓、點評指導、總結提煉;專題學習、課例研究、實踐反思;任務驅動、教學改進、撰寫論文。
實施評價:專家評價:對成員的評價、對研究的評價;成員評價:成員自評、成員互評、對研究的評價。
三、“勤進”學習共同體運行策略
(一)了解真實的課堂生態(tài)
佐藤學在《學校改革學習共同體的構想與實踐》一書中提到:教師的成長可以分為兩個側面:一個是作為手藝人的成長,另一個是獲得專家性的成長。建構教師學習共同體對促進教師的這兩種成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手藝人的成長指的是獲得“技法”及“風格”,其基本學習方式是“模仿”;而獲得專家性成長的主要方法在于“實踐與理論的統合”。其根本在于展開課例研究。[1]
課堂是課改的主陣地,也是青年教師從手藝人走向專家性成長的主要途徑。比起開設公開課前的磨課,我們更重視課后的反思研究。以往我們的課堂研究常常受到“假設—驗證”的古老教研模式的束縛,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這種方式從某種意義上會將年輕教師的個性、教育思想消磨殆盡。因此“勤進”共同體中的每一次研究課,我們盡可能讓年輕老師自己放手去設計。
課后的研討我們都是以“學習”為根本的研討活動,仔細省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好不好的評價以及建議為主的研討轉型為教師從課堂的學習實施中互相學習的教學研討。
(二)學習前沿的理論政策
1.開展獨立的閱讀思考
理論指導實踐,教師的終身發(fā)展,離不開理論知識的學習。每隔三個月,我們會推薦一本教育教學類書籍給共同體成員。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都是我們書單中的閱讀書籍。
2.開展碰撞的學術沙龍
中小學校教師沙龍一般是由“理論”加“實踐”的問題探討,它具有教學實踐的生動性,又不失教學理論的嚴謹性。共同體成立以來,我們與時俱進,開展了“未來,我怎么做教師”為主題的學術沙龍交流會;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fā),我們開展了線上沙龍活動——“疫情影響下教育教學活動的心得與困惑”。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沙龍活動,營造了自由探究、鼓勵了思想爭鳴,弘揚了敢于質疑的精神。
3.進行深入的學術指導
專家講座高屋建瓴,能給共同體成員指明方向。“勤進”共同體成立以來,邀請了多位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有論文寫作指導,有課題研究指導,也有課堂教學指導……通過專家引領,共同體成員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更新了觀念,提升了能力。
(三)進行研究的總結提煉
1.進行系列的寫作指導
著名學者薛勇先生說:“在美國的教育中,你從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做什么,寫作是成功的基石。”[2]教師自我成長的最主要途徑便是教科研,而論文寫作正是體現教師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的論文寫作培訓。如我們會在每個月將教師論文進行匯總,通過小組合作,頭腦風暴,展開分析、交流、研討,有效解決論文寫作的問題。專家會結合論文案例,從論文題目的擬定、結構的安排、素材的精選等角度進行深入剖析。教師隨即修改論文,并在下一個月的論文交流中再次進行分析、改進,直至最終成稿發(fā)表。
2.進行規(guī)范的課題指導
課題研究是基于行動的研究,這是由其特有的實踐品質決定的。在行動研究中,我們積累經驗,這是教師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一個邏輯起點。共同體會幫助老師從如何選題做起,如“課堂與教學選題”、“教育教學資源開發(fā)選題”……我們會幫助老師把要研究的內容弄清楚,把要用到的理論進行梳理,我們會對照課題申報表,按照每一塊欄目進行依據案例的課題指導。我們堅信,課題研究做扎實了,我們的教師就能從專業(yè)成長的高原狀態(tài)實現“突圍”。
共同體成員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不斷砥礪自己的實踐,教師的關鍵能力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勤進”共同體,重在促進教師從“知”到“能”的轉化,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專家的引領作用,激發(fā)教師參與研修的主動性,通過實踐探索、理論學習、成果提煉等環(huán)節(jié)深化教師的體驗與認知,從而促進教師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共同體成員彼此尊重、彼此信賴、互相關懷、共同學習、超越已知,走向新的探索與發(fā)現,也由“集體”走向了真正和而不同的研究“共同體”。
參考文獻:
[1]佐藤學.學校改革學習共同體的構想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41-42.
[2]薛涌.北大批判——中國高等教育有病[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