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誠悅 叢瑞成
摘要:本文回顧了頌黨歌曲在抗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后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并探索頌黨歌曲的創作方式,要突破傳統的約束,融入流行音樂的元素,在歌詞和曲調的創作中打破傳統的格式。為了慶祝建黨百年華誕,我們要唱出新聲,歌頌黨的偉大歷史。
關鍵詞:建黨一百周年、原創音樂、中國共產黨
憶黨百年艱難曲折,知黨百年發展歷程,慨黨百年征程波瀾壯闊,頌黨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在那百姓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中國共產黨點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悠悠長夜下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從此,炎黃子孫的理想有了歸一,有了值得托付的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為了慶祝建黨百年華誕,我們要唱出歌聲,歌頌黨的偉大歷史。
一、回顧頌黨歌曲的歷史階段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歌曲的創作主要以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為主,因此,詞曲上表現出來的情感多以滿腔熱忱的愛國之情和熱血的抗日激情為主。大部分的歌曲并不會直接出現歌頌共產黨的歌詞。如《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1937年),這首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調,表現了我華夏民族不屈不撓敢于血戰到底的可貴精神。歌曲第一句開門見山點出主題,喊出了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慨和英勇斗爭精神。再如《在太行上上》(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詞曲為復二部曲式,一部分是慢板,一部分是快板。第一部分前段采用小調,抒情寬廣,后段轉入平行大調,豪邁的氣勢中融有深情,表現了軍民魚水之情。第二部分為進行曲風格,節奏鏗鏘有力,形象生動的刻畫了游擊隊員機智勇敢抗擊日軍的形象。隨著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國共兩黨在政治和戰略上的分歧矛盾愈來愈來大,國內革命戰爭因此爆發。中國共產黨通過向底層百姓宣傳黨的思想,讓百姓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信念、能夠讓人民翻身做主的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曹火星詞曲,1943年)、《東方紅》(陜北民歌《騎白馬》改編,1944年)等歌曲,通過百姓熟悉的民間音樂的曲調歌頌中國共產黨,傳播速度迅速,百姓耳熟能詳,在宣傳我黨上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新中國成立后,黨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鞏固了政權,頌黨歌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歌唱祖國》(王莘詞曲,1950年),這首歌曲凝結了愛國之聲、人民之心、名族之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壯麗畫卷勾畫的淋漓盡致。在這個新世界誕生的時代,頌黨歌曲的創作空前的繁榮。《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李之金詞曲,1962年)、《唱支山歌給黨聽》(蕉萍詞、朱踐耳曲,1963年)、《農友歌》(張士燮詞、李劫夫曲,1964年)等這些歌曲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逐漸繁榮的見證。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中心議題是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此后的改革開放政策頒布,中國的命運再一次得到了更改,眾多的藝術家的創作也受到了激勵。因此這時期的頌黨歌曲所表現出來的時代風貌較之前的更加新穎、藝術性更加高。主要的代表作擁有《清晰的記憶》(田農詞、踐耳曲,1981年)、《媽媽教我一首歌》(楊涌詞、劉虹曲,1982年)、《黨啊!親愛的媽媽》(龔愛書、佘致迪詞,馬殿銀、周右曲,1984年)、《春天的故事》(蔣開儒、葉旭全詞,王佑貴曲,1994年)、《公仆贊》(高贊祥作詞、關峽曲,1995年)、《走進新時代》(蔣開儒詞、印青曲,1997年)等。
二、建黨歌曲創作方法探索
二零二一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也是我國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本文試圖通過研究頌黨歌曲的發展變化,結合現代音樂元素創作頌黨歌曲獻給祖國,獻給中國共產黨。
首先,本文嘗試在歌曲的主題上下功夫。回顧歷史上一些成功的頌黨歌曲,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頌黨歌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傳達的情感是不同的。然而它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它們所表達的情感都順應了人民大眾的心、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最希望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全國團結統一抗日,因此,這個時期的歌曲創作多為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日,詞曲上表現出來的也是愛國之情和抗日激情。再如在新中國成立后,這段期間的頌黨歌曲又多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祝賀和喜悅之情。再如改革開放后,此時的頌黨歌曲表現出的情感大多是對中國變的富強的自豪之情和人民過上日益美好生活的感嘆。因而創作一個具有傳唱度的歌曲的前提是抓住當今時代社會的主題、人民大眾的心聲。
根據現階段民心所向,和平和經濟的穩定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換而言之就是國家富強、保衛人民不受戰火的災患,國家為人民謀生存謀發展謀幸福,讓人民過上幸福穩定的日子。緊扣這一主題,創作出的歌曲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能夠走進人民的心中。在歌頌黨的同時也及時向人民宣傳黨的思想,人民也會發自內心的把對黨的歌頌轉化為主觀行動。
除了主題選取非常重要,歌曲的創作也要突破傳統的約束。藝術會制造出陌生的事物,換而言之,創造出與傳統相悖的事物會顯得突兀,但與此同時也會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當今時代的主體是新一代的青年,新鮮感契合了這一群體的好奇心,也就是說,突破傳統的頌黨歌曲創作會引起這一群體的關注,與此帶來的也將會是頌黨歌曲的火爆。想要突破傳統的束縛,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頌黨歌曲的創作并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將歌曲廣為人知、如何讓全國人民一聽到旋律就能哼出歌詞并知道這是歌頌我黨的歌曲。
第二,歌曲創作要重視曲調。判斷一首歌曲是否具有靈魂,也必定要先從它的曲調上開始。例如我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算不聽歌詞,僅聽它的曲調,就能給人一種莊嚴起肅的感覺,所以在曲調對于一首歌是靈魂。傳統歌曲的拍子一般2/4拍居多,其旋律一般也是十六分音符占多。而現代歌曲的記譜大多為4/4拍,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占多,連音符號也少。在現實中,喜歡現代歌曲的人數比例遠超過喜歡傳統型音樂的人數。因此在曲風上融入流行元素可以讓青年學生更加能接受、更加容易吟唱,從而獲得更大的傳唱度。創作獨特的曲風,在編曲上加入朋克、搖滾等元素,增加音樂的張力,這樣歌曲不僅能夠不失莊重而且又包含了新式。再利用多元化的演唱方法將一首頌黨歌曲完美的詮釋,這樣足以各個年齡群體的心中。
第三,歌詞是歌曲創作的重頭戲。一門藝術在固定傳統的模式下,就難以產生新鮮感。因此在歌詞的填寫中擺脫傳統作詞的單調、拘謹、呆板,采用流行音樂,這樣對于歌詞的填寫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不關注歌詞的精煉、文字的數量、文體的結構,注重歌詞所要傳達的情感,這樣更能引起聽者的共鳴。歌詞吻合了聽者的心理狀態,給他們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樣聽者更容易體會到歌詞傳達的情感,將他們所感觸的詞刻在心中,與此同時歌曲的傳唱度也會提高。
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已融為一體,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愈來愈多。然而,中國的東方文化整體上被西方忽略,也被我們自己忽略。我們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須將自己的文化帶入其中。因而將建黨頌歌的創作采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兩個版本創作。將中文歌曲獻給偉大的祖國和黨,將英文歌曲唱給全世界人民,用英語傳播中國紅色文化,將文化向西方輸出,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更加欽佩中國。
總而言之,中國的頌黨歌曲始終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頌黨歌曲的表現形式、音樂語言、體裁風格等方面也應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革,與時俱進,充滿時代的氣息。創作風格走向多元化、國際化,向全世界展現我國文化風采。
參考文獻
[1]韋紅梅.頌黨歌曲的宣傳作用及歷史價值回顧[J].大家,2011(08):32-33.
[2]劉科.拓寬頌黨歌曲創作的思路[J].四川戲劇,2011(04):90-91.
作者簡介:許誠悅(2002-),男,沈陽工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學生,從事音樂文化、歷史文化和自動化方面研究。
叢瑞成(1998-),男,沈陽工學院,通信工程學生,從事樂器、音樂編曲和計算機音樂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