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莉 邱大平
語言學科將顏色詞定義為用來描述事物特定顏色的詞語。 顏色詞不僅展現了事物的物理屬性,更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級制度、審美情趣等社會屬性,與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密切關聯,并產生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顏色詞反映不同的文化內涵,如漢語中的紅、黃、黑、白、紫、綠等顏色詞,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漢語言文化。其中,“綠色”作為漢語中最活躍的顏色詞之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且與環保等概念緊密相關,而在古代,“綠色”一詞在當時的官服制度、正色觀念等影響下,具有不同文化內涵。本文將對綠色顏色詞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及其發展變化進行探究。
表示“綠色”的詞語最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考古發現甲骨文中對“綠”字已有記載,而“綠”字最早有記錄是在《詩經》中,《詩經·邶風·綠衣》里寫道:“綠兮衣兮,綠衣黃里?!薄墩f文解字》中對“綠”的解釋是:“綠,帛青黃色也,從糸,錄聲?!边@里的“綠”指的是青黃色的帛的一種絲織品,這便是“綠”的來源。自先秦時代人們就十分喜愛綠色,并用其裝飾重要建筑物、貴重物件等,由于古代染料的匱乏,“綠色”一度成為權貴的象征,如在周代,綠色是諸侯大夫棺材內特定的裝飾色,是等級的象征,而在秦漢時期,“綠綬”是皇室、相國等級的標志,而“綠車”是皇孫專用車輛。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受古代觀念以及制度等影響,綠色衍生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古代漢語中,“綠色”及其相關顏色詞文化內涵既有褒義,又有貶義,這一方面與人的生理認知有關,即“綠色”使人聯想到生命的朝氣蓬勃,象征萬物生長,給人一種恬靜舒適的感覺。另一方面,受古代等級觀念、服飾色彩制度以及正色觀的影響,“綠色”常帶有低賤、卑微、淫穢的感情色彩。
受封建等級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代社會嚴格區分正色與間色,形成了正色觀。 孔穎達疏:“皇室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五色也。不正謂綠、紅、碧、紫、騮黃也’?!庇纱丝芍?,“綠色”在古代是間色的代表。而在古人觀念里,正色代表純正、正統,而間色則代表不純正、非正統。因此,“綠色”作為“間色詞的代表”通常和卑賤、地位低下等語義相關。例如《詩經·邶風·綠衣》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一句中,綠衣借指小妾,而黃里則指代正室,因古人以黃為正色、綠為間色,間色為衣,黃色為里,以此來暗諷尊卑倒置,正室失位。因此,古代用“綠衣”一詞用來指稱小妾、奴婢等卑賤身份,如:明代王錂《春蕪記》寫道:“向春風枉卻韶顏,做綠衣微賤?!?/p>
“綠色”被賦予卑微、低賤的文化內涵,除了受古代正色觀的影響,也與古代官制的服飾規定有關系。 “綠色”在古代通常是中下層官吏的服飾標志,如唐制六、七品的官服為綠色,明制八品、九品官服為綠色,因此,“綠衣”成為官位卑微的象征。如唐代元稹在《寄劉頗》中寫道:“無限公卿因戰得,與君依舊綠衫行?!逼渲小熬G衫”借指自己官位卑微。而在宋元時期,綠色服飾又成為伶人、樂工、 娼妓等從事“賤業”者的服飾。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按祖制,樂工系紅綠搭縛,常服則綠頭巾,以別士庶。”元代和明代規定,妓女和樂人家的男子必須戴綠頭巾,后俗稱妻子有外遇為“戴綠頭巾”,如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記載:“后代(元代)人以龜頭為綠頭遂目著綠頭巾為龜,或叫當龜。有以官籍隸教坊,后人又呼妻女賣淫的人為戴綠頭巾,或叫戴綠帽子。”……至此,“綠色”一詞由原來的低賤、卑微語義又增加了淫穢等內涵。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綠色”作為農作物的顏色,帶給人們無限遐想?!熬G色”給人感覺清麗恬靜,常常使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和諧寧靜以及美好,因此古代人常用綠色來形容男子或女子烏黑光亮的頭發。如唐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清代錢謙益在《王郎行》中寫道:“祇今七十仍壯年, 綠發方瞳陸地仙?!逼渲小熬G云”“綠發”即指烏黑美麗的頭發。除此之外,古人還用“綠色”來比喻女子的眉毛。如宋代張元干在《浣溪沙·薔薇水》中寫道:“沐出烏云多態度,暈成娥綠費功夫。”唐代張文成在《游仙窟詩·又贈十娘》中寫道:“紅顏雜綠黛,無處不相宜?!边@里的“娥綠”“綠黛”即指女子的眉毛。“綠色”除了指人,還用來形容其他美好的事物,如在古代,人們以特殊名字來給美酒命名,以表達其喜愛之情,如宋代晏殊在《長命女·春日宴》中寫道:“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碧拼拙右自凇堵浠ā分袑懙溃骸皠窬龂L綠醅,教人拾紅萼?!碧瓢拙右自凇秵杽⑹拧分袑懙溃骸熬G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边@里的“綠酒”“綠醅”“綠蟻”等詞語就指代美酒。古代漢語中也用“綠色”相關詞語來形容馬的毛色光滑發亮,用來指代駿馬。如唐代李白在《贈崔咨議》中寫道:“綠驥本天馬,素非伏櫪駒。”宋代張先在《清平樂·般涉調》中寫道:“馬躍綠螭金絡腦,寒食乍臨新曉。”這里的“綠驥”“綠螭”指代駿馬。
現代漢語中,“綠色”顏色詞的文化內涵發生了極大變化,產生了健康、環保、安全、便捷、可持續發展等新的文化內涵,這一方面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當今社會我們所倡導的環保理念有關。
“綠色”表示健康環保這一語義受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西方生態主義理論的影響。 1972 年,英國誕生了第一個“綠黨”,綠色成為國際公認的環境保護標志。近些年來,我國也開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宣傳環境保護理念,出臺各種環境保護政策,“綠色”一詞流行起來,與健康、環保、可持續理念等密切關聯,成為人們日常探討的熱門話題。如“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產品優質、營養豐富的食品類名稱;“綠色技術”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全部潛力的無污染技術,要求企業在選擇生產技術、開發新產品時,必須考慮減少從生產原料開始到生產全過程的各環節對環境的破壞,即必須做出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生態平衡的選擇;“綠色消費”是指一種適度消費,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
“綠色”作為植物的生命之色,常使人聯想到春天萬物勃發、欣欣向榮的景象,一看到“綠色”,就給人一種寧靜平和、歲月靜好的感覺,因此人們用“綠色”來象征生命和希望。此外,“綠色”還表示和平,這與《圣經》故事里諾亞方舟的傳說有關。據《圣經》記載:上帝為懲罰人類,用洪水淹沒所有土地,只有諾亞全家安全轉移到方舟中,過了幾天,諾亞放飛一只鴿子,讓它去看外面的情況,當鴿子嘴里銜著一枚橄欖枝回到方舟中時,諾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他們可以安全返回家園了。后來,人們就把鴿子和綠色的橄欖枝作為和平與希望的象征。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宗旨之一就是反對戰爭,創造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
“綠色”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色,給人一種穩重和舒適的心理體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綠色”使人感到平靜和放松,給人以安全感。在國際上,“綠色”常被用作信號顏色,并廣泛運用到各類信號設施上,如綠燈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交通信號設施,綠燈亮,表示安全通行。后來“綠燈”一詞又引申出提供便捷條件這一語義。如“占道經濟不列入文明考評,多地為擺地攤開綠燈”,即不再禁止地攤經濟,并給予其便捷條件。而“綠色通道”原本是指醫療、交通運輸等部門設置的手續便捷、安全快捷的通道,后引申為簡化手續、安全快捷的途徑或渠道。如“我們對待老年人的態度應該像高速公路收費站一樣,有個綠色通道”,即針對很多老年人不適應智能化設備的情況,政府應進行政策、技術方面的調整,為老年人提供方便。
漢語“綠色”詞的文化內涵隨社會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動態的發展過程,并逐漸產生了淫賤、卑微、年輕、美好、健康、環保、安全、便捷、和平、希望、可持續發展等文化義,這些詞義共同構成了漢民族豐富的綠色文化?,F代漢語中某些“綠色”詞的文化內涵逐漸弱化,而某些與環境發展有關的文化內涵不斷強化,產生大量與之相關的詞語。留學生在學習“綠色”相關詞語時,要對其中隱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發展變化有深刻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