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婷
上海大學
一詞多義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詞義的引申離不開人們的想象和聯想,而隱喻和轉喻作為兩種主要的認知方式,在詞義引申中不可避免地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詞義的引申主要分為連鎖狀結構和輻射狀結構,轉喻呈連鎖狀方式,隱喻呈輻射狀方式。
隱喻和轉喻一直以來都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熱點,現已有很多研究將隱喻和轉喻與一詞多義現象聯系起來進行詞匯研究。其中大多數的研究都選用身體詞匯為例,如“head”、“eye”,也有很多研究選用表示位移的動詞,如“run”、“throw”。由此可見,關于此類的詞匯研究仍然是有不全面之處的,因此本文選擇簡單名詞“way”為例,來研究隱喻和轉喻在一詞多義現象中發揮的作用。
本文選用了《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有關“way”的13 個義項來研究,分別分析了其中的隱喻和轉喻。本文的研究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以往有關隱喻轉喻和一詞多義的研究空缺。
隱喻的本質是人們用一個事物來認識和體驗另一個事物,是用具體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我們理解抽象概念和進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機制,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它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隱喻是一種常見的認知方式,它不僅出現在語言中,在生活中人們思考和行動的概念體系往往都是來自隱喻的,因為人們往往會按照熟知的、有形的或具體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未知的、無形的、抽象的概念,從而形成不同概念之間相互聯系的認知方式。比如LOVEISJOURNEY,人們就是用“旅程”來理解“愛情”這一抽象概念。
隱喻的認知思維使一詞多義具有可能性。為了使語言能夠保持活力,人們會有意無意的將詞語隱喻化,從而產生多種義項。通過隱喻延伸詞語的義項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的,而這種相似性又會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為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了很大的延伸空間。這種聯想和想象會使人們將實際相距較遠的兩個事物聯系起來,從而為隱喻延伸詞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但當一詞多義或多義詞產生之后,通過隱喻而延伸的義項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或認可,我們便不再覺得這是隱喻了。如“head”這個單詞,其原意是指“身體的頭部”,后通過隱喻延伸出“一個組織的頭目,領導”、“一個物品的前端或頂部”等意思,且通過人們長時間地使用,也不會再想到這是由隱喻延伸來的義項。
在認知語言中,轉喻同隱喻一樣,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指在同一領域內用某一實體去指代另一實體。與隱喻不同的是,轉喻是發生在同一個認知域內的映射,本體和喻體之間是一種替代關系,即通過某事物的突顯特征來辨認該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是具有鄰近性的關系特征。簡單來說,轉喻涉及的主要是一種鄰近或突顯的關系,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突顯特征的認識主要來自心理上對突顯特征的識別。它是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認知過程,是基于人們的生活經驗的。部分代指整體、部分代指部分都是常見的兩種轉喻。
同隱喻一樣,轉喻也與一詞多義或詞義延伸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在生活中人們傾向于或會無意識地通過突顯特征來認識某一事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轉喻是一種比隱喻更常見更普遍的延伸詞義的方式。人們在識別事物時總是從最突顯的特征入手,然后再利用這一突顯的特征來代指一般或整體,這個過程都會帶來詞義的擴大。如“head”這個詞,由原義“身體的頭部”延伸出“個人”、“頭腦或智慧”等意義,這便是用部分指代整體。
由于人心理認知的復雜性,隱喻和轉喻往往是相互交織的,在很多詞義的延伸中,隱喻和轉喻往往都是共同發揮作用的。隱喻和轉喻再詞義延伸中有著這樣的關系:隱喻來源于轉喻;隱喻中有轉喻;轉喻中有隱喻。轉喻是隱喻的基礎,隱喻是對詞義的進一步擴展(曲占祥,2007)。因此在分析一詞多義時,不僅要分析隱喻和轉喻,也要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給出了名詞“way”的以下13 個義項:
(1)方式;手段;途徑;方法
(2)作風;風度;樣子
(3)(群體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習俗
(4)路線;路;道路
(5)行進路線;通路
(6)路;小徑;街道
(7)(用于街道名稱)路;道
(8)某方向;往某方向
(9)出入通道;門口
(10)(兩點之間的)距離,時間段
(11)地區;地帶
(12)方面
(13)情況;狀況
詞義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本義和引申義。引申義可以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延伸出的意義,也可以是在部分引申義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在“way”的13 個義項中,義項(4)路,道路便是其原義或基本義,其他12 個義項則是在該原義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引申義。因此,接下來本文將著重探索“way”的一詞多義現象中所蘊含的隱喻及轉喻現象。
隱喻是基于源域和靶域間喻底的相似性,借助源域來理解靶域的認知模式,其中源域和靶域屬于兩個不同的認知域。作為基本義項的(4)道路有這樣的特點:有確切的位置;有明確的方向;有一定距離;是人們要達到某個目的地的途徑和方法;人們需要由行走的動作。根據以上這些源域的特點,本文認為“way”一詞的詞義中義項(1)、(5)、(8)、(10)都是由原義(4)通過隱喻得到的。
義項(1)由其基本義項以隱喻機制從現實域向行為方式域投射得到的。“道路”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從某地到達另一目的地所需要的方式或途徑,通過隱喻機制,這一原義投射到行為方式域中人們解決某一問題或達到某一目的的方式。
義項(5)是由其基本義項通過隱喻機制從現實域向動作域投射得到的。前文中提到,“道路”的一個特點就是人們需要有行走或有其他努力的動作,因此“行進路線”便是通過隱喻機制投射出的引申義,體現了人們在道路上所需要做出的行走動作。
義項(8)是由其基本義項通過隱喻機制,從現實域向空間語投射得到的引申義。“道路”是有一定的方向的,因此通過隱喻機制投射到空間語得到該引申義項。同時義項(8)中“往某方向”是由引申義“某方向”通過隱喻機制,從空間域向動作域投射得到的引申義。
義項(10)是由其基本義項通過隱喻機制,從現實域向概念域投射得到的引申義,其依據是“道路”是有一段距離的。同時,義項(10)“時間段”也是由引申義“兩點之間的距離”通過隱喻機制,從概念域向時間域投射而來的。
轉喻是基于源域和靶域間喻底的鄰近性,通過源域來映現、激活靶域的認知模式,其中源域和靶域屬于同一認知域(張輝,楊波,83)。“way”的所有義項中,義項(6)、(7)、(9)、(11)是由轉喻而來的引申義。
義項(6)是由其原義項“道路”轉喻而來的,“小徑;街道”都是屬于“道路”范疇的,因此,該轉喻投射可以理解為用整體代指部分,兩者屬于同一認知域。
義項(7)也是由其原義項轉喻而來的,如“106HeadleyWay”就是用“way”來命名某條道路。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是由整體代指部分的轉喻機制引申而來的義項。
義項(9)是由其基本義項通過轉喻機制得到的引申義。入口是一條道路的組成部分,因此”出入通道;門口”該義項也可看作是由整體代指部分的轉喻機制得到的引申義。
義項(11)是由其基本義項通過轉喻機制得到的引申義。一個地區是一定有道路的,有時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劃分了不同的地區地帶。因此,該義項可以看是是由部分代指整體的轉喻機制得到的引申義項。
隱喻和轉喻在一詞多義現象中的作用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一個詞的引申義也不僅僅是從原義或基本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或轉喻得到的,也有可能是從某一引申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或轉喻得到的。從這一角度來說,一詞多義現象中隱喻和轉喻往往會形成一個連續體。除了上文提到了直接由原義通過隱喻機制或轉喻機制得到的引申義外,義項(2)、(3)、(12)、(13)則都是隱喻-轉喻連續體。
義項(2)“作風;風度;樣子”是由引申義(1)“方式;方法”轉喻而來的,因為不同的“方式;方法”會顯示不同的“作風,風度”,根據突顯原則,義項(2)是由義項(1)轉喻而來的,而義項(1)又是由基本義項(4)隱喻而來的,因此義項(2)是一個隱喻-轉喻連續體。
義項(3)“生活方式;習俗”是由引申義(2)“作風,風度,樣子”轉喻而來的。因為不同的“作風;風度;樣子”可能會影響并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習俗”。同樣是根據突顯原則,義項(3)是由義項(2)轉喻而來,因此其也是隱喻-轉喻連續體。
義項(12)“方面”也是有義項(1)“方式;方法”轉喻而來的,多種“方式、方法”構成了事件的“形式、方面”,因此義項(12)也是隱喻-轉喻連續體。
義項(13)“情況;狀況”是由義項(12)“方面”轉喻而來的,而事件的“情況;狀況”則又由多個“形式、方面”組成,因此義項(12)也是隱喻-轉喻連續體。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果:“way”的一詞多義現象是由隱喻、轉喻以及隱喻-轉喻連續體所構成的。通過也進一步證實隱喻和轉喻在一詞多義現象中的作用是相互交織的。
從隱喻和轉喻角度分析“way 的一詞多義現象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一詞多義現象的形成不僅受隱喻和轉喻的影響,還有隱喻和轉喻相互交織產生的作用,即隱喻-轉喻連續體。其次,隱喻機制和轉喻機制對一詞多義的影響不僅存在于身體詞匯或動詞,在名詞的一詞多義中同樣適用。最后,由于隱喻是連鎖式結構,轉喻是輻射式結構,“way”的一詞多義則是連鎖輻射式。
本文通過分析名詞“way”中的隱喻和轉喻,進一步證實了隱喻和轉喻對詞義延伸或一詞多義的影響,同時進一步擴展了其對于名詞一詞多義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空缺。但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只分析了“way”一個名詞個例。以后的研究可以將本文的結論延伸到更多的個例中或其他詞性的一詞多義現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