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桂華
河北傳媒學院
當下社會日新月異,媒介形式在不斷的被突破,其在文藝創作中作為載體至關重要,媒介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文藝創作的整體風貌,如果試圖找尋藝術中的不同表達和創新,理應關注并認知當下的新媒介視域。新媒介是一個常提常新的概念,不同時期的媒介變革期有不同時期的新媒介,在當下文藝的創作和傳播中,新媒介主要是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其主要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互動性、融合性和開放性。尤其進入21 世紀以來,更是進入到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時代,新媒介已經形成了整體的環境態勢,這不但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還深深的影響著當下的文藝創作,不斷引發藝術形態的變化,并帶來觀者審美經驗的變革。此種新風貌具體表現為:
新媒介催生著新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實踐的深刻變化,帶給了文藝創作者更為廣闊的思維架構和媒介支持。進入21 世紀以后,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改變了當代藝術的形態,媒介在藝術中作為載體,其變化也大大促使了藝術外延的不斷擴展。如2016 年9 月4 日的G20 峰會開幕式晚會《最憶是杭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借助高新科技演繹的水上芭蕾《天鵝湖》,全息影像給了經典芭蕾《天鵝湖》新的氣派,新的生命力,真實演員與虛擬影像,二者虛實相生、交相呼應;水面表演與水上倒影,二者互動結合、耀眼奪目。可以說此節目恰恰體現了新媒介帶來了當下文藝的自身空間和技術空間的融合,而此融合不僅體現了創作者探索、創新、求變的藝術追求,也體現了新媒介直接參與到了作品的構思和內容生成,由此合力,文藝者的創作空間得以拓寬。
媒介的變化,為文化藝術創新提供了基礎,甚至衍生出新的文藝形態,同時還帶來了傳統文藝與新技術的火花,使傳統文藝以新的姿態進行亮相。如《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香港展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于世人面前,該作品在保留原畫風貌的基礎上,緊密融合科技元素,將原作細節進行數碼化轉譯,如漁夫在汴河碼頭撒出的漁網,街道上挑擔子的小販……一幕幕細節猶如緩緩打開的立體歷史書,觀眾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到千年前的北宋盛況。可以說,新媒介的出現和應用,帶來了無數的藝術盛宴,這既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也是文藝本身創新的內在需求,文藝本身的表現形態愈發異彩紛呈。
在新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成為了文藝本體的重要問題,新媒介實現了文藝傳播的雙向互動,文藝的媒體性、公共性及非技巧性成為顯著屬性,藝術越來越走向大眾,科技帶來的個人創作與手工技藝之間的關系逐漸弱化,藝術越來越去除“光環”,神圣的藝術語境被通俗化,而跨媒介、新媒材的綜合藝術、跨界藝術不斷涌現,觀念的創新性和體驗的新奇感逐漸加強。如《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中的《神鼓·影》將現代舞、機械臂、優人神鼓、馬頭琴、呼麥進行融合,在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新媒介技術的創意嫁接中,伴著鼓聲與呼麥的演奏聲,通過編程運用機械臂與舞者進行配合,再利用投影技術將舞者與機械臂之間的較量在光影中呈現,讓觀者深刻的思索人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新媒介正在模糊著傳統藝術的邊緣,其所升華的多元藝術形式,使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綜合的、跨界的時代。
新媒介構建起了藝術信息的傳播環境,實現著藝術信息的共享與互動,帶給受眾的不僅是被動的接受,甚至是主動的傳播,新媒介下的大眾與傳統藝術可在同一時空進行互動,新媒介與大眾的關系愈加密切。如網上虛擬博物館的出現,觀眾依托網絡媒介,不僅可以快捷的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展覽、歷史等各方面,也可以線上互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觀眾的參與性,加深觀眾對藝術的理解認知;同時新媒介所帶來的公共藝術景觀,也將藝術內容在燈光、道具、音響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以更清晰、更生動的風貌進行著綜合性的展示,觀者在虛擬中身臨其境,流連忘返。如:《清明上河圖3.0》由“汴河碼頭”180 度球幕影院、“宋‘潮’游樂園”親子民藝體驗空間、圖書閱覽、等多部分組成,這種數字技術帶來了虛擬現實與交互體驗共同組成的新審美感知方式,這將以往視聽為主的被動式審美感知變革為視、聽、讀、寫等多感官融合的審美感知方式,新媒介的交互性特征帶來了藝術與受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越來越主動。
時代在進步,媒介在不斷發展,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開發,新的審美活動形式和新的藝術樣式在不斷的涌現,作為創作者,理應關注和重視藝術嬗變背后的媒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