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陽 陳松霖
(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縱覽中外戰爭史可以發現,戰爭不僅會產生大量傷病員,而且會帶來和加劇各種傳染病的流行,而傳染病恰恰又是戰時人員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然而,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各類傳染病病死率,除肺結核因藥物短缺較高外,其他均處在正常水平。考慮到當年戰爭的主客觀因素,這其實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了。正基于此,我們有必要對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愿軍的傳染病防治工作進行研究,因為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這一時期黨和軍隊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相關情況,而且對于開展現代戰爭中的衛生防疫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按照媒介及傳染途徑分類,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愿軍中常見傳染病有三大類:一是胃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二是昆蟲媒介傳染病,主要包括瘧疾、回歸熱和斑疹傷寒;三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肺結核。
1.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黏液膿血便,通常經水、食物和蒼蠅等傳播。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寒、高熱,通常經被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化道傳播,也可通過污染的手、用品、蒼蠅、蟑螂等間接經口傳播。以野戰區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數據統計的三年時間里,該病癥發病總數為165021人次,其中細菌性痢疾為148492人次,阿米巴痢疾為16529人次,該傳染病病死率較低。
2.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是由沙門菌屬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持續發熱、相對緩脈、神情淡漠、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通常經水、食物、蒼蠅和蟑螂等傳播。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種沙門菌所致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癥狀和體征與傷寒相似,傳播途徑與傷寒相同。以野戰區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數據統計的三年時間里,該病癥發病總數為1530人次,其中傷寒1358人次,副傷寒為172人次,死亡人數175人,病死率為7.7%。
1.瘧疾
瘧疾是經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后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以野戰區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數據統計的三年時間里,該病癥發病總數為224116人次,是感染人數最多的傳染病,但病死率較低。
2.回歸熱
回歸熱是由回歸熱螺旋體經蟲媒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周期性高熱伴全身疼痛、肝脾腫大和出血傾向,重癥可有黃疸。根據傳播媒介不同,可分為虱傳(流行性)回歸熱和蜱傳(地方性)回歸熱兩種類型。以野戰區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數據統計的三年時間里,該病癥發病總數為9251人次,死亡130人左右 ,病死率為1.2%。
3.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是由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等。鼠類是主要的傳染源,以恙螨幼蟲為媒介將斑疹傷寒傳播給人。以野戰區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數據統計的三年時間里,該病癥發病總數為1787人次,死亡180人,病死率為3%。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嚴重危害健康的一種慢性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低熱、乏力、消瘦、盜汗等全身癥狀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統癥狀。肺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其次經過消化道感染,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病人。戰爭初期因條件所限,統計工作不完善,呼吸系統的疾病,除感冒、支氣管炎和肺炎三項單列外,其他的都總歸為“肺疾患”,沒有做更詳細的分類統計。但據部分統計,在“肺疾患”患者中,絕大多數后來均確診為肺結核,所以也可以將“肺疾患”發病人數近似的看成肺結核發病人數。以野戰區為例,自1951年7月至1953年8月有數據統計的三年時間里,“肺疾患”發病總數為26561人次,總死亡人數為882人,病死率為11%,是所有傳染病中死亡人數最多、病死率最高的。
總的來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愿軍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是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而逐漸成形的,因而我們也可以運動戰、陣地戰和反細菌戰(反細菌戰實為陣地戰的一個階段,但因此階段于傳染病防治工作有特殊意義,故將此階段單列出來)等戰爭進程將防治工作大體上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950年10月,志愿軍入朝時朝鮮半島已經進入冬季,氣候寒冷,部隊中相繼發生了虱媒傳染病,廣泛流行斑疹傷寒和回歸熱。至1951年5月,全軍虱媒傳染病發病率達到0.36%,防疫形勢較為嚴峻。為了消滅虱媒傳染病,從1951年初起,志愿軍把預防斑疹傷寒和回歸熱作為春季衛生防疫工作的中心,在部隊中普遍開始了滅虱工作,迅速控制了虱媒傳染病在部隊中的流行。為增強部隊的免疫力,克服一切困難,在部隊中普遍進行了四聯疫苗、破傷風類毒素、牛痘苗等的預防接種。這一時期的衛生防疫工作,是以控制虱媒傳染病和防止發生凍傷為中心;至于瘧疾、腸道傳染病雖已在部隊中發生,但由于未明顯影響部隊戰斗力,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1951年6月后,隨著第五次戰役的結束,志愿軍轉入陣地戰。借此時機,志愿軍自上而下建立和加強了衛生領導系統,以前方衛勤指揮所為基礎,組成志愿軍后勤司令部衛生部。在衛生防疫工作方面,整頓加強了志愿軍防疫大隊和軍、師防保科(股)與防疫隊,團設防保干事,團以上單位普遍建立了疫情辦公室。此外,吸取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衛生防疫工作經驗,在全軍建立衛生流行病學偵查、換防部隊疫情交換、傳染病管理和疫情報告等制度。這一時期,由于加強了衛生防疫工作力量,建立并整頓了衛生防疫組織,積累了一些經驗,加強了技術指導,使衛生防疫工作逐漸從被動轉為主動。
1952年初,美軍為了挽回在朝鮮戰場上的不利形勢,在朝鮮北部和我國廣大地區大規模投撒細菌戰劑,發動了細菌戰爭。“自1952年1月28日至3月31日,兩個月時間內,在朝鮮北方就發現美軍布撒的帶有病菌病毒的昆蟲等804次之多。”此外,“在中國東北和青島地區也發現了美軍飛機布撒的帶有病菌病毒的昆蟲等”。經檢測,“美軍布撒的昆蟲所帶病菌病毒,主要有鼠疫桿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腦炎濾過性病毒、家禽和豬霍亂菌、植物炭疽菌等10余種。”
面對這一情況,志愿軍根據“建立檢疫制度,組織疫情偵查,撲滅敵投物,開展軍民衛生運動,以徹底消滅美帝國主義的細菌戰”的方針,確定了反細菌戰的戰略任務,明確了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和作戰任務相結合。在統一領導下,志愿軍自上而下建立了防疫委員會,領導全軍進行反細菌戰斗爭;組織一切宣傳力量,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制定了反細菌戰衛生守約,統一行動;為了及時發現和消滅敵投細菌武器,組織了偵查撲滅組和對空監視哨各3000多個;動員一切衛生防疫技術力量,組成了防疫大隊、中型防疫隊、小型防疫隊、基地檢驗隊、檢疫組和傳染病院,形成了強大的反細菌戰衛生防疫專業技術隊伍;劃分了衛生防疫責任區,建立了對敵投物的監視、偵查、報告、撲滅、檢驗和疫情報告、疫區處理等制度。這一時期,在我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經過志愿軍全體指戰員的一致努力,徹底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陰謀,取得了反細菌戰的勝利,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傳染病防治經驗。
志愿軍的傳染病防治工作,雖然有以往戰爭累積的經驗和蘇聯的幫助,但主要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反復實踐而逐漸走向成熟的。在這一過程中,志愿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保證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勝利完成。
志愿軍一開始并沒有專門的防疫領導機構,一直到1952年初,隨著反細菌戰的全面展開,成立專門性的防疫領導機構以便協調反細菌戰相關事宜就顯得必要且急迫了。1952年2月25日,中央軍委給志愿軍發出防疫指示,要求防疫工作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階段中央先在中央軍委機構內部組成中央防疫辦公室,戰區先由聯司組織防疫指揮處,東北軍區組織防疫辦公室,各大軍區由軍區衛生部負責此項工作。第二階段戰區和國內都必須組織包括各方面的防疫委員會。在戰區的適當地點組織化驗室與檢疫站,并由志愿軍衛生部組成若干機動的化驗組和防疫隊。同時指定了7個專門醫院作為防傳染的預備醫院,準備收容和隔離病人,軍以下單位也先后建立了專門的傳染病醫院、醫療收治組或臨時隔離室。
按照上述指示精神,1952年3月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防疫委員會成立,主任鄧華,副主任樸一禹(朝鮮)、韓先楚、吳之理。東北成立了東北防疫委員會,志愿軍各兵團、軍、師和團成立防疫委員會,營、連組成防疫小組。各級防疫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收集上報疫情、檢查防疫衛生、檢查預防器材和疫苗注射、與朝鮮地方政府對接、進行防疫衛生宣傳等。
志愿軍傳染病防治機構的設置,也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首肯,1952年3月16日,他命令“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及華南軍隊仿志愿軍辦理組織防疫機構”。7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后方勤務部報告提出增加連隊衛生員人數,軍、師、團均建立防疫組織,醫院、醫療隊裝備救護車輛,擴大志愿軍衛生部的編制,師以下各級衛生機關直接歸同級軍政首長領導,師休養所編制應與軍的醫療所(隊)相等,派毒氣專家及化學部隊到前方擔任防治工作等七項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批準執行,此后志愿軍的防疫機構全面建立起來。
戰爭年代人民群眾生活困苦,傳染病容易發生和流行。一般來講,軍隊在行動之前派出衛生人員隨先頭分隊出發,沿途了解情況,并向上級報告。在宿營地弄清當地有什么傳染病,分布在哪些住戶,并設立標志,嚴禁部隊進駐,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志愿軍開始注意了解和掌握駐區居民傳染病流行情況,從而在事實上建立了衛生偵查報告制度。如1952年春,對橫貫東西海岸全長428公里的重要交通公路兩側5公里內的居民區進行了衛生流行病學偵察,并協助居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滅虱工作,及時撲滅了疫情。1953年1月15日,志愿軍后勤衛生部在《關于備戰和春季衛生防疫工作計劃》中要求進行駐軍區域的衛生偵察,團衛生隊應在駐軍區域內選擇2—3個點進行調查,并作書面報告和繪圖。報告內容包括居民疾病情況、居民衛生情況和水源。5月19日,志愿軍后勤衛生部又在《關于夏秋季衛生防疫工作指示》中提到志愿軍組織了防疫大隊和四分部共300多名衛生人員,40天內在長達四百余公里的公路兩側5公里內進行了衛生流行病學偵察,并協助當地政府開展居民衛生運動,給沿途16萬居民進行滅虱。衛生偵查報告制度的建立,有效地減少和避免了志愿軍和當地群眾之間的相互傳染,對傳染病的防治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志愿軍的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是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的,如上衛生課,出快報、黑板報、小報等。此外,按時期需要還統一印發一些刊物和印刷品,如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衛生部頒發的《滴滴涕使用方法通知》,中華醫學會出版的《防御細菌戰常識》和《防疫常識》等。此外,還注重通過發放一些畫報、小冊子、衛生信箋、明信片、衛生撲克和衛生日歷等宣傳衛生常識,這些都得到了志愿軍官兵的普遍歡迎。特別是在反細菌戰階段,由于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了反細菌戰衛生運動,部隊的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更加普及和深入,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明顯改善,廣大指戰員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傳染病防治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由于前線醫務人員短缺,專業技術水平有限,只能一方面鼓勵有經驗的醫務人員入朝救急,另一方面加快對醫務人員的培養。在醫務人員培養方面,志愿軍醫療隊起到了很大作用。全軍幾乎所有的師團衛生領導干部都得到了短期培訓,志后衛生部在安東開辦了主要由醫生和衛生隊長以上人員參加的衛生技術訓練班,野戰外科訓練班則利用分部基地醫院進行。在反細菌戰階段,開辦最多的則是防疫訓練班,由志后衛生部派防疫人員到各軍擔任教員,委托各軍自辦學習班。同時,在后方也訓練了大批的醫務人員。此外,還出版了《野戰衛勤通訊》和《醫學文摘》月刊等許多醫學刊物,介紹野戰衛勤工作和醫療預防工作的相關經驗,使得野戰區醫務干部的醫學水平不斷提升。
志愿軍的藥材供應分為兩個階段:1951—1952年底,采用由志后衛生部藥材庫統一供應全軍的方法;1953年起,為了防止敵人兩棲登陸切斷運輸線,將朝鮮戰場劃分3個區,改為由分區供應到軍。總的來說,藥材供應是基本充足的。常備藥材每季度領一次,領回后按季度發師,按月發軍醫療所。戰救藥材軍一級經常保持10000—15000人份儲備量,戰斗時主動前送,抗菌素在團以上、磺胺劑在營連一級都可足量供應。另外,志愿軍還投放了鼠疫疫苗、四聯疫苗、五聯疫苗、斑疹傷寒疫苗等,預防接種率明顯提高。1952年的預防接種率,五聯疫苗為93%,鼠疫菌苗為96%,斑疹傷寒疫苗為92%,牛痘苗74%;1953年的預防接種率,四聯疫苗為94%,鼠疫菌苗為94%。據統計,抗美援朝戰爭3年中,共使用7900噸藥材,藥材消耗量比國內戰爭時期還要大,這一方面反映出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藥材供應保障制度已經相對完善。
衛生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因此,改善衛生條件也是必須要做好的事情。運動戰時期,志愿軍基本上沒有相對固定的駐扎地,再加上戰事緊張,致使這一時期并未專注衛生情況。1952年夏季,志愿軍基本上形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干的防御體系。坑道不僅是部隊作戰的防御工事,還是部隊日常生活的場所,坑道衛生狀況的好壞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基于此,志愿軍司令部在1953年1月15日和2月23日、后勤衛生部在1953年5月19日先后下發了《關于備戰和春季衛生防疫工作計劃》《關于開展春季衛生運動的通知》《關于夏秋季衛生防疫工作指示》等文件,要求整頓好駐地衛生、整頓廁所、修建和整頓水井、整頓廚房衛生、開辦炊事人員訓練班、處理陣地尸體等,并建立正常的衛生制度。此后,志愿軍又結合坑道的衛生特點,設計了無煙燈、通煙筒、火炕燈,改善了陣地衛生;在坑道內住室頂部和周圍搭雨布或放草袋或撒炭末、粗糠防潮;對飲水,在非戰斗時用煮沸,戰斗時用凈水錠或漂白粉進行消毒;對糞便,挖深坑小口加蓋廁所,強調便后撒灰、土掩埋,并設值日員維護廁所衛生;以連為單位,建立干燥滅虱洗澡室,保證戰士每10天能洗澡、滅虱1次,責成志后衛生部迅速發下干熱滅虱和浴室的圖樣;住室勤打掃,坑道室內定期用火燒燎滅虱,并適當用殺蟲劑。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志愿軍駐地衛生條件迅速改善,減少了傳染病的滋生和流行。
總的來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大批傳染病患得到治愈,病死率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軍隊的安全檢疫工作得到加強,衛生流行病學偵查制度建立起來,防疫體系框架初步搭建,為日后建立正規傳染病醫療體系打下了基礎。當然,這一時期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對傳染病預防重視不夠、對傳染病治療經驗不足、醫護人員技術水平不均衡等情況。但無論如何,志愿軍與優勢美軍頑強作戰,最終經受住了現代戰爭的殘酷考驗并取得了勝利,毫無疑問,這也是志愿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