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簡單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遺留下來的,充分地融合了人民智慧的藝術文化。而當前世界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核與確定,能夠明確分為國家級、世界級進行登記,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主要包含戲曲文化、雜技演出以及民族風情等等。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由于人們的經濟水平得到相應的提升,便開始逐步追求精神文化以及藝術層面的享受,而我國的文藝類文化遺產能夠很好地滿足大家對文化藝術的鑒賞需求。因此,為切實有效地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工作人員勢必要將其加以完整保護,同時結合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賦予其新鮮的生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在歷史發展、更迭交替的背景下,經過歲月洗禮而得以保留下來的一些凝聚人民智慧的文化和藝術。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戲曲、雜技、風俗等等,形態各異,內容豐富,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目光。現如今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溫飽之余人們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這樣的社會環境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優勢。但是,就目前的傳統藝術傳承情況而言還有一定的創新和發展空間。首先,一些傳統藝術的受眾范圍較為局限,在各種文化融合創新的背景下,更使其受眾群體縮小,人們逐漸追求更加主流的藝術,缺少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時間;并且一部分傳統藝術需要以手工的形式展現,工業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更使其缺乏市場,手工耗費的時間、人力等都要更多,效率較低成為限制文化傳播的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數量更在逐漸減少,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創新行業的相關工作,缺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導致傳承人呈現老齡化趨勢,這些情況應該引起有關人員的重點關注。
影視藝術作品是當前社會中最能夠繼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條途徑,但影視藝術作品的相關概念我們仍需對其加以明確。影視藝術作品,其本身含義指的就是借助影視表達的特殊手法,將所有可以通過影視作品拍攝的對象進行展示的過程,它屬于一種綜合性的發展方式,能夠將萬事萬物融合表現出來。從影視藝術作品的相關概述中,我們能夠看出來,它本身存在的廣泛應用性、包容性以及受眾面之大,對觀眾的引導性之強。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行業逐步興起,除了傳統的部分影視藝術傳播途徑外,各種應用設備的接連出現,使得媒體行業藝術文化傳播的范圍一再擴大,由此得知,利用影視藝術作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應傳播,既能夠保證非遺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融合,又能夠為繼承和發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保障。
相關工作人員若想要切實利用影視文化產業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繼承和發展,除了明確這兩種事物發展的相關概述外,還應該對當前的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相應的分析和了解。因為我國目前的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而且其發展的方式、類型也層出不窮,這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其傳播的力度。而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更是給予影視文化發展一條新興發展道路,它能夠在網絡平臺上快速地完成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結合和變現,這對養成整體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命力而言,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影響。相關工作人員若能夠將非遺文化內容與影視文化產業相連接,一方面能夠在較大的程度上擴展文化接受人群,另一方面則能夠促使行業與其他物質生產產業相結合,創設出周邊宣傳物,這對進一步弘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也將發揮出更為積極的意義。
影視藝術是在社會飛速發展背景下,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而不斷完善的一種文化宣傳方式,高質量、高水平的影視作品能夠起到可觀的傳播效果,獲得豐厚的市場價值,借助影視藝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宣傳意義深遠。首先,在宣傳效果方面,相比于其他的現代文化而言,傳統文化受到其自身的地域特點、技術難度等因素的影響,并沒有廣為人知的展示途徑,想要讓更多的人們投入到文化保護的工作當中,就應該先讓大家認識并了解這些內容,將其展示在廣大受眾眼前才能增加重視程度,影視作品的傳播不受地域和空間的局限,更具備先進的媒體技術,具備將藝術作品影像還原的能力,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其次,一些年輕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影視作品對非遺文化具有普及作用,能夠激發年輕人的學習興趣,增加其接觸優秀文化的機會,提升其社會地位。同時,影視作品也可以作為記錄非遺文化的一種形式,通過先進的媒體技術將這些具有文化底蘊的內容一一保存,更便于觀眾感受其中的歷史價值和獨特魅力。
在明確影視藝術作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用之外,相關工作人員還應該充分認識到影視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這會直接影響到后續保護途徑、保護手段的設計與應用。而就這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看,它們中最明確的一點關系就在于風格與傳播角度的互補性上,因為影視藝術本身是存在著較強的傳播性質的,它能夠將既定的影視作品內容傳播到更多的視野之中,但其大規模的傳播性優勢下,所蘊含的是對其質量和數量的高要求,為確保觀眾能夠始終為影視作品內容“買單”,影視行業的工作人員就要保證,每一則作品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只有不同風格下的影視作品才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調動觀眾的興趣,避免其因缺乏新鮮感而產生厭倦情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表現形式卻與影視藝術之間呈現出截然相反的特性,它本身的獨特性夠強,而且內在的文化表達也與現代部分影視內容有所偏差,但其本身的受眾面、傳播力度,卻遠遠比不上影視藝術。由此看來,這兩者之間截然相反的特性,不失為一種互補的優勢條件,工作人員若能夠利用部分現代技術手段,將二者進行結合,便能夠在保證影視藝術作品具備特有風格的基礎上,將非遺文化進一步傳播到觀眾視野之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數千年來沉淀下來的經典文化載體,它的呈現與發展不僅僅代表著我國的歷史進程,更能夠直觀地體現出中華文化于歷史洪流中的重要意義,這不止對樹立我國人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而言有著積極影響,對培養一代代年輕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民族價值觀來說,更是擁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而反觀影視作品對非遺文化的記錄和存儲,它非但對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播有著重要幫助,還能夠從側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收集到更多的藝術作品創作動力和多元內核。由此可知,二者之間除了擁有風格與傳播方面的互補性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能夠成為影視藝術發展的重要素材,即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可持續性的生態發展模式,能夠對文化產業的相應發展提供動力來源,而這對促進影視藝術發展和同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積極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并不僅僅在于該項目的制作工藝復雜精美和所歷經的時間漫長悠久,更在于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和智慧結晶,其中的文化價值不可估量,是我國人民勤勞、探索、精益求精的重要體現。順應時代的發展,創新保護意識,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人熟知,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不斷深化并傳承。一方面,在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群眾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斷改變,這就需要影視創作者在作品的準備階段深度順應社會標準,不再使得保護理念浮于作品表面,更是深化到作品的每一個場景和畫面當中,充分將非遺文化的內涵展示出來,促進娛樂與精神的緊密結合,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使其對該項非遺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樹立一定的保護意識,激發傳承的信念和熱血。另一方面,創新理念也可以迎合群眾的審美能力,時代的發展摒棄了一些傳統的宣傳方式,借助影視作品的力量,將非遺文化更加清晰地展示在群眾眼前,更能確保收視率的穩定提升,逐漸實現實質性的宣傳效果。
在將影視藝術與傳統文化保護二者緊密結合的過程中,除了要求創作者具備創新的理念和意識,更需要有關人員共同努力,全面完善文化的保護機制,充分發揮歷史價值。首先,部門之間需要分工合作,合理劃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不同區域,由制作者進行評價和討論,探討對其進行宣傳的方向,結合不同的文化區域設定不同的宣傳項目,不僅促進影視作品的順利完成,更要保證在作品播出之后的宣傳效果。同時,影視作品的拍攝也要分清主次,對于生命力較強、傳播意義較大的非遺文化要加大創作力度,從多個方面立體化地展示其藝術價值,第一時間吸引群眾的注意力,為其今后的保護和傳承打好基礎,將非遺文化與產品、旅游等項目結合起來更能夠產生連環效應,借助影視藝術的力量擴大文化影響力,促進各個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通過影視藝術,提升非遺文化影響力,發掘更多的傳承者才是重中之重,傳承者的數量增加會為傳統藝術帶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價值。因此,相關人員應該結合不同非遺文化的需求和特殊性質,全面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文化傳承,借助影視藝術的傳播作用,突出文化重點,激發群眾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就目前的傳承情況而言,我國許多傳統文化在傳承方面有待加強,想要借助影視藝術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單一規則,逐漸摒棄不具備實際意義的規定,從而降低傳承者老齡化的程度,為其注入新鮮的活力。關注現有傳承者,發掘他們自身的“傳奇色彩”也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有效方式,突出這些特點可以豐富影視作品的內容,這些老一輩的傳承者更是“工匠精神”的活案例,重視文化傳承者的各個細節能夠賦予非遺文化不同的藝術價值,全面提升保護和傳承的價值。
一部影視作品的完成離不開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尤其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種特殊的題材而言,更需要各級之間清晰劃分利益關系,深化傳承意識,有組織、有紀律地展開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各級主體的實際價值,將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落實到位。一方面,影視作品的順利拍攝,首先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和非遺傳承人之間的緊密配合,影視藝術的引進能夠促進非遺文化的迅速傳播,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提升影視作品的完成速度,全面提升資源配置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各級關系之間的相互配合還可以共同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播,部門之間各司其職,為影視作品創作提供更多便利的條件,合理劃分利益區域,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以影視創造為主線,發掘更多非遺文化當中可以記錄并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內容,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張代表著文化藝術的名片,更是各級人員為了傳承傳統文化而共同努力的體現,將工匠精神滲透其中,為歷史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綜上所述,影視藝術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影視作品更能夠為其發展提供更多豐富、有力的途徑,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相關工作者更應該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觀念,發掘更多影視藝術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融合途徑,積極引進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從文化底蘊、民族精神、發展歷程、產生背景等多個角度完成影視作品,普及有關的藝術知識和常識,使得更多的年輕工作者了解并感知非遺文化的重要價值,積極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使其在新時代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