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談思宏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種各樣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長,智能設備全面普及,新媒體發展蒸蒸日上,公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增加,這種條件提高了新聞資訊傳播的效率,公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相關新聞資訊,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是傳統紙媒所不能比擬的。一般來講,報紙是以日或周為周期發布的,其傳播速度慢,實時發生的民生新聞呈現到公眾視野可能已經間隔了一段時間,明顯降低了新聞的時效性,一些新聞報道明顯滯后。另外,報紙并不是人手一份,它有固定的受眾群體,且只是萬千公眾中的一部分,仍有一部分公眾并不能從報紙上了解到民生新聞,使得報紙傳播新聞資訊的范圍受限。
目前,各種論壇、貼吧、微博、新聞終端、微信等互聯網平臺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途徑,這也就導致紙媒的受眾群體大幅減少,其地位急速下降,受眾群體流失導致發行量減少,進而使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降低,報紙民生新聞勢必要另尋出路。但紙媒與新媒體區別明顯,很多報紙媒體都在探索新路徑,卻在探索途中動搖了原本的民生新聞傳播定位,再加上對新媒體缺乏足夠認識,僅從發行形式上將紙媒轉換為電子形式,一些民生新聞排版設計并不符合公眾對新聞報道的要求,且民生新聞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內容都缺失深度與客觀立場,將新聞傳播轉型演變成了流量之爭,既影響了民生新聞的有效傳播,也使得報紙媒體陷于困境。
報紙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呈現的新聞資訊客觀、真實且具有一定深度,能夠引領社會公眾的價值觀,但報紙媒體的傳播是單向的,新聞媒體與社會公眾之間缺少有價值的互動,這是其局限性所在。在當前社會環境中,社會公眾成為新聞媒體發展的主要立足點,公眾的地位明顯上升,更多公眾參與到民生新聞的傳播過程中,使得原本的單向輸出轉變成雙向互動,這是報紙民生新聞發展的機會。但是,一些紙媒在轉型中過度追求形式,僅僅做到了形式上的融合,沒有真正了解公眾需要什么,也沒有引領公眾作出客觀、真實的分析,公眾只實現了淺表層面的參與,長期如此,紙媒的影響力只會持續降低。
互聯網的發展對報紙民生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沖擊,但客觀來講,新媒體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的紙媒報道形式必須做出創新,尋找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路徑才能保證民生新聞傳播的質量。經過不斷的探索,融媒體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它集傳統紙媒與新媒體于一體,強調傳承與創新,成為新聞媒體行業發展的著力點之一,也是報紙民生新聞與新媒體融合的主要路徑。目前,一些主流媒體已經成功打造了融媒體工作室,例如,人民日報社的融媒體工作室,將《人民日報》網絡傳播與報紙傳播相結合,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這對其它報紙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在打造融媒體工作室時,必須深入解讀國家政策要求,了解融媒體的發展定位,充分考慮民生新聞與新媒體的特征,以“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做好媒體融合大文章”為主旨,按照黨媒轉型發展趨勢先行先試,打造出符合要求的融媒體工作室。融媒體工作室要制定明確的目標,按照工作室的職能劃分組織機構,并成立總體的組織中心,并分別賦予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不同的職責,這是融媒體工作室傳播民生新聞的基本保障。同時,完善運行機制,積極借鑒成功經驗,結合實際情況優化調整,從日常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激勵制度等方面全面制定,指導融媒體工作室的策劃、采訪、編輯、制作等工作順利開展。
在報紙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必須以融媒體工作室為載體,做好全方位的宣傳工作,內部策劃、采訪、編輯、制作等工作加強聯系,外部報紙與網絡平臺實現呼應,將相關民生新聞做深入、做全面。在融媒體工作室的工作指導下,各個新聞媒體機構應開設本機構的官方賬號與新聞平臺,并做好報紙民生新聞的策劃、采訪、編輯、制作。針對日常發行的報紙民生新聞設置網絡版形式,實時發布在網絡平臺之中,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征,使得網絡版的民生新聞滿足經常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的公眾需求。當然,網絡平臺除了發布民生新聞之外,還應當開設互動欄目,由公眾利用留言的形式對一些社會民生實事及相關民生新聞作出反饋,新聞媒體機構通過后臺收集反饋信息了解社會公眾的真實需求與意見,通過不斷優化,為公眾呈現出更具價值的民生新聞,在報紙與網絡平臺的相互結合中提高民生新聞的傳播實效性。同時,各個新聞媒體機構應致力于向社會公眾呈現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欄目,以融媒體工作室為切入口,進行相應的欄目IP形象推廣,將民生新聞做出特色,利用IP形象帶動融媒體工作開展,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例如,《新民晚報》在報紙媒體基礎之上搭建了“新民網”網絡媒體平臺,基于報網互動設計了“讀報紙”欄目,公眾原本只能在紙質報紙上看到的民生新聞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完整觀看,還設計了翻頁、放大等功能,滿足一些公眾讀報紙不便的問題。在民生新聞欄目設計了互動功能,公眾可以在網絡平臺發表評論,實現了讀者與編者、民生新聞與公眾之間的實時互動。
民生新聞是與社會民生相關的實事,它與公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民生新聞傳播的立足點是向社會公眾呈現出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引領公眾了解相關政策與要求,對各種民生事件作出客觀判斷。目前,很多公眾選擇從各種移動終端上獲取新聞資訊,信息獲取便捷,但網絡中的信息真假難辨,很容易影響公眾的判斷力。公眾普遍希望從報紙和網絡平臺上獲得真實、準確的新聞資訊,而這也成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重點關注的一項內容。
各個新聞媒體機構必須找準定位,深入挖掘民生新聞,準確理解民生熱點新聞,從繁雜的信息事件中抽絲剝繭,提煉出最具報道價值的民生新聞,并做出深入、客觀、真實的報道,體現民生新聞的實用價值。對于報紙民生新聞來說,必須探尋新聞事件的源頭所在,除了宣揚一些正面信息之外,還要注重挖掘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內容,由表及里地挖掘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體現出報紙新聞報道的獨特之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行業對人才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保證報紙民生新聞與新媒體有效融合,必須加大新聞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新聞報道本身就是一項極其專業的工作,尤其是面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這對新聞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各個新聞媒體機構應基于組織架構和工作定位有目的地培養一批具有全媒體素養的記者、編輯,組建一支優秀的新聞媒體人才隊伍。
首先,統籌資源,建立完善的全媒體平臺。因為很多報紙媒體各個模塊都是獨立存在的,且具有單獨負責的新聞工作人員,各種新聞信息并不共享,人員也無法做到統一調配,這樣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還會對民生新聞傳播造成阻礙,因此,報紙媒體要做到融合發展必須統籌各方資源,對新聞工作者統一調配,基于全媒體平臺開展工作。
其次,新聞媒體從業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準確的民生新聞意識和新媒體意識,具體來講就是政治立場堅定,具備敏銳的新聞視角及專業的工作態度,除了具備基本的新聞策劃、采訪、編輯技能之外,還要熟練使用各種新媒體技術設備,了解電腦終端、手機終端操作方法及信息發布流程,掌握相應的新媒體編輯、制圖能力,在新聞采訪之后根據報紙媒體的實際需求將分散的資料整合優化,并通過不同渠道作出傳播。
另外,新聞媒體從業者要具備創造與創新意識,且要具備社會責任感,這是其思想深度的直接表現,能夠從獨特的視角對新聞事件作出客觀報道,這樣才能滿足民生新聞傳播的需要,也能促進報紙民生新聞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持續加快,公眾對媒體信息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只有高質量、多元化的民生新聞才能適應目前的新聞傳播需求。新媒體的出現對報紙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應用始終具有兩面性,也就意味著傳統報紙媒體在挑戰中也面臨著大量的發展機會,報紙民生新聞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必然是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報紙媒體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不能退縮,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接受挑戰,正確應對融合發展的趨勢,以創新思維來革新自身發展理念,對于與時代要求不符的新聞傳播方式加以變革,積極開發各種新媒體技術,讓報紙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發揮互補作用,二者相互促進,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另外,優化新聞信息的生產機制,以新聞信息的一次性收集為基礎,全力打造多元化的新聞模式,并通過傳統報紙媒體和新媒體實現多媒介傳播,如此就實現了民生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還可以促進新聞信息從生產、傳播到反饋的效率,讓公眾從更多渠道接觸民生信息。例如,加強建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增強這些媒介傳播渠道的影響力,利用新媒介平臺及時向公眾分享最新民生新聞,使其及時了解相關新聞,并能選擇個人喜歡的方式接收信息。
“互聯網+”時代衍生了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且這些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之中。報紙民生新聞要想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必須重視現代網絡技術的創新應用,將傳統報紙媒體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與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相融合,以一種科技化、高端化的形式開展工作,在技術支持下了解公眾的喜好與需求,充分吸引公眾的關注度,使得民生新聞傳播更具針對性,這樣公眾對報紙媒體的接受度將提高,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不同年齡段公眾群體的瀏覽喜好來判斷他們對民生新聞的關注點,以此來了解社會公眾對新聞的整體關注情況;也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匯總公眾的評論方向以及對新聞或報紙媒體的意見,經過科學分析確定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改革的方向,進一步生產符合大眾心理需求的民生新聞,這也會在無形中提高報紙媒體的市場競爭力,推動與新媒體的融合進度。
綜上所述,報紙民生新聞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報紙民生新聞必須認清這一趨勢,積極探索改革創新的路徑。各個新聞媒體機構應根據實際情況打造融媒體工作室,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為切入點,整合各種優質資源,同步發揮報紙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新媒體的便捷性,為公眾呈現出真實、客觀、深刻的民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