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探索研究》欄目編輯小組
歷史不再是簡單的陳列,教育也不再是簡單的講述,新時代的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需要探索更多新的教育形式,讓歷史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讓革命精神得以薪火相傳。本期文章根據各地情況,總結了三點探索方向,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些有益借鑒
。近些年,各地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建立、改造了各具特色的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全國共計有214 家關工委授牌的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為了強化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在青少年黨史學習中的作用,筆者總結歸納出三點探索方向:一是通過升級基地的軟硬件,提升內容和展演效果,拓展內涵;二是因地制宜,構建文旅產業陣地,拓展外延;三是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培養青少年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基地“活起來”。
新時代的黨史國史教育要求我們的基地并非只是簡單的“歷史陳列館”,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在教育傳播過程中,努力改變以往的史料呈現方式的平鋪直敘、學習者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游歷,進而更加注重豐富學習體驗,在教學互動中傳授精神內核。隨著新媒體展示傳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情境式體驗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展示方式增強了整個學習過程的“帶入感”,讓青少年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現”的經歷中達成從學習領會到情感交流的教學效果。這些創新的模式,讓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教育的功效,讓歷史在青少年心中扎根、重獲新生。
廈門市關愛聯盟工作委員會在“關愛聯盟教育實踐基地規范化建設”的調研報告中提出了幾條改造建議,筆者認為,這些建議同樣適用于一些地區的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的建設改造。他們提出,一是針對青少年網絡依賴程度高的特點,用微視頻、微課堂、微動漫等網絡新媒體和VR、AR 等新技術,把青少年敬而遠之的“大道理”轉化為樂于接受的“小道理”,吸引他們主動走進基地;二是區分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青少年,創新實踐內容、服務形式、活動項目等,精準服務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需求與期待;三是開拓“基地+”的教育模式,聯合所在地的學校、企業、社區等開展教育活動,著力構建多元育人體系。
打造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實際上也是建立歷史與現實聯系通道的過程,好的教育基地是能夠將理性學習與感性認識很好融合的平臺,是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實驗場,通過視聽傳達,帶給青少年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震撼。近些年,各地根據自身優勢,在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建設和改造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筆者總結了以下三個方向。
新時期的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的功能,不僅是簡單的羅列史實、展示史料,更要求具有進一步探索、深挖歷史背后的內涵和思想的展演形式。一些地區通過不斷豐富、更新內容,加大硬件投入,革新傳統展示方式,加強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體驗度和鮮活性。
在這方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探索成果。兵團的6 個教育基地在建設之初,主要是通過收藏的廣大軍墾戰士在進軍新疆前和新中國成立以后屯墾戍邊時期的實物、文字、圖片資料,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兵團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實物和文獻等,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常規展示。近年來,各館在原來主要展示屯墾戍邊歷史的基礎上,新增展示兵團在維穩戍邊、深化改革、民族團結、兵地交融、經濟建設、社會事業、三大攻堅戰等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新疆軍墾博物館開設臨展區,有針對性的引進一些臨時展覽供青少年參觀游覽,如引進“百年筆記”,舉辦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展;引進首都博物館展品,讓青少年了解北京城,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文脈和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信。此外,他們還順應時代需求,加大了數字化展示投入。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推進5D 智能數字展覽建設項目,對館藏的2000 余件有代表性的圖片文物進行二維數字化,對館藏的300 余件武器類、通信類、工具類文物三維數字化,通過線上VR、AR 互動展示系統技術的應用,將紅色文物的音視頻、三維模型通過網絡展示,同時進行交流互動,提升了展品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由靜態實物的展示到動態的互動體驗,由“講故事”到“體驗故事”,一些地方以旅游為媒介,積極構建紅色教育基地文旅產業布局,成為拓展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功能外延的有效方式。
近些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推進紅色文化+旅游有機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們通過打造開發紅色主題旅游體驗項目,拓展了現有場館基地的文化職能,以鏈條式、銜接性引導教育,使紅色精神入腦入心。
石家莊市關工委則緊緊抓住市委市政府打造旅游強市的契機,精心打造關工委系統以點帶面的紅色文化網絡陣地。他們精心打造了“1+6”紅色文化陣地,即:以革命圣地西柏坡為核心,以贊皇、靈壽、正定、鹿泉、藁城、行唐六地為主體,輻射帶動全市建設關工委系統的紅色文化網絡陣地。
各地一方面是從教育基地建設、文旅設計等“硬件”入手,另一方面也在加強人才的培養的“軟件”上下功夫。
例如,新疆阿拉爾市由五老志愿者組成了“銀發講解員”隊伍,延安市強化“館校結合”培養了大批的小小講解員等,他們的義務宣導行動讓教育基地陳列的實物、文字、圖片資料活起來。
廈門市在建設關愛聯盟教育實踐基地的時候,也提出了加大招募青少年志愿者的力度,讓青少年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投身于教育基地建設的建議。他們認為,青少年通過參與,增長了知識受到了教育,志愿服務工作本身對青少年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增強社會責任感,還鍛煉了青少年的各方面處理問題能力。在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培養青少年志愿者,除了以上這些好處,還能讓黨史國史教育深入年輕的心靈。
各地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探索,對硬件和軟件進行建設改造,讓課堂變得生動,讓歷史變得鮮活,才能讓青少年在黨史國史學習中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植入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