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小慶
低血壓病指由于血壓過低,病人產生一系列臨床不適癥狀,如頭暈、乏力和暈厥等。成人肱動脈血壓在低于90/60 毫米汞柱時,稱為低血壓。按發病形式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當血壓由正常或較高水平突然下降至90/60 毫米汞柱以下時,稱為急性低血壓。而緩慢發生并持續的稱為慢性低血壓。慢性低血壓發病率為4%左右,但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則多達10%左右。
1.體質性低血壓。又稱原發性低血壓。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 歲的婦女和老年人,大多以收縮壓降低為主,但一般不會低于80毫米汞柱,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黑蒙、跌倒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易發生。
2.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虛脫。因體位迅速變動或長時間站立位出現的低血壓狀態,嚴重的時候會引起腦供血不足、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心悸,甚至暈厥。直立性低血壓的標準,就是站立位的時候收縮壓比平臥位收縮壓下降大于20 毫米汞柱,或者站立位舒張壓比平臥位舒張壓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就可以診斷為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某些疾病如脊髓空洞癥、多系統萎縮、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營養不良癥,或藥物如麻醉藥、降壓藥、利尿藥、抗精神抑郁藥等引起的低血壓狀態。
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低血壓是繼發性低血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原因有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肥厚性心肌病等,由于心輸出量的減少,常伴有低血壓。臨床癥狀主要是由于血壓下降,導致器官、組織供血不足引起。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乏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呼吸氣短,甚至呼吸困難、共濟失調、站立不穩,嚴重時可出現直立性眩暈、黑蒙、跌倒、暈厥等,需長期臥床。
繼發性低血壓還有原發病的有關癥狀,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建議患者進行全面體檢,特別是心腦腎及血管功能的檢測,尤應進行24 小時動態血壓及動態心電圖檢測。同時采取預防措施: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癥狀。
2.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養成運動的習慣,注意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生活。
3.早上起床及直立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排便后起立時要慢些。由臥位到站立時注意不要過快,可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摔跤等。老人起夜時要注意盡量避免直立位小便,以免引起排尿性暈厥。
4.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腳。
5.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宜穿用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或繃帶,以加強靜脈回流。應每天多喝水以增加血容量。
6.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
1.低血壓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但問題在于不是所有的病因都能去得掉的。
2.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對體質性低血壓尤其有效。
3.增加血容量,補充水分,包括服用鹽開水、面湯等。
4.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后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血壓過低時,應調整給藥方法和藥物劑量,或根據需要改用溫和的降壓藥,必要時可停用降壓藥。如高血壓與低血壓交替出現時,可將原先一天服用一次的降壓藥改為一天二次服用,并相應減少每次服用的劑量。
5.藥物方面,麻黃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均可酌情應用;中藥方面如人參、甘草等均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