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新華社社長何平同志在總社新聞大廈大平面看望慰問值班編輯記者。何社長走近一個工位,駐足觀看一段海外記者采編的新春走基層視頻,點贊評價說:“很有人情味兒。”
這篇融媒報道就是新華社首爾分社四名“85后”記者新春踐行“四力”的創新成果。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我們深入韓國社會和新聞一線,采訪數十位在韓過年的外交官、留學生、自媒體創作者等,記錄下留“首”過年的游子群像。
為什么海外疫情這樣嚴重,我們仍然要堅持外出采訪?事實上,揮之不去的疫情陰影下,不少海外同行似乎已經被迫相信,視頻采訪就是那個平衡防疫要求和現場感的“萬能支點”了。非接觸式采訪,一樣能做新聞,不是嗎?然而,非接觸采訪和集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于一身的春節報道,怎么琢磨都是不搭!
開動腳力——好新聞還得靠腳力。走,到現場去!分社四名記者扛著攝像機,背起裝滿各種器材設備的背包,走進抖音網紅的公寓,到訪首爾華人聚集的大林洞,既探班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的“云端”春節聯歡會,還驅車前往位于仁川的中華街。
走近受訪者的生活,橫跨多個場景,前后精簡整理出一個多小時的同期,累計時長達幾十分鐘的視頻素材。素材傳回后,國內剪輯編輯反饋說:“素材真豐富,都舍不得剪。”扎實的采訪與素材,是好作品的根基,而這只有靠腳力走出來。
擦亮眼力——融合視覺思維與文本思維,精準定位采訪對象。在媒介感知方面,可以說新一代人是視覺思維,上一代人是文本思維,即傳播對象發生了從“紙媒”到“屏媒”的用戶之變。
此次春節報道,我們擦亮“眼力”,大使與網紅,官方與民間,完全不同卻同樣鮮活可愛的面孔,融合對照出我們這組海外新春報道的感染力與張力。
激蕩腦力——策劃引領,打磨精品,整體一盤棋。好的作品一定有好的策劃為引領。從交流報道線索到立項策劃,我們充分頭腦風暴,對主題設置、表現手法、傳播方式,都做了充分的前期策劃,對稿件完成度有較大把握。
我們將記者vlog作為核心產品,精心打磨。前方記者與后方各環節密切溝通。素材傳回后,視頻編輯反饋說:“看到娃說想你,都要飆淚了。”能打動編輯的片子,也一定能打動讀者。
有了品質做保證,在爭搶流量的大年三十,我們成功book了發稿檔期,稿件播發兩小時后,迅速在新華社客戶端獲得百萬閱讀量,2800多條網友留言,當天多個時段登榜熱搜新聞。
磨礪筆力——以主流價值引領多元輿論,主題突出、層次分明。融媒稿以一條主線將三組人物故事的“珍珠”串聯成一條“項鏈”——既有展現海外青年一代的奮斗故事,也有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對游子關懷的暖心故事,還有駐外記者疫情中堅守報道崗位的感人故事。記者用情采訪、編輯用心編輯,成就了這條有溫度、接地氣的正面報道。
采訪中,我們做到有重點、有層次、有取舍。寫作時,我們將累計數萬字的采訪筆記大量刪改,幾易其稿,最終壓縮成1300多字的文章,文風清新活潑、適合新媒體傳播。
踐行“四力”的過程,我們也在不斷對標“四全”媒體,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發展趨勢,摸索新規律,力爭新突破。
全程媒體,突破時空尺度,傳播隨時隨地可以發生。我們精心打磨的記者vlog,從清晨出發采訪到夜晚編輯部會議,以記者深挖新聞、奔波報道的一天串起來。在新華社客戶端上,很多讀者留言,為新華社記者點贊,記者匆匆掛斷孩子家人來電的一幕看哭了不少網友。有讀者留言說:“開頭被口罩逗樂,結尾被感動飆淚。”新華社國際部主任陳贄稱贊:“記者vlog就要這樣拍,值得認真總結經驗。”
全息媒體,突破物理尺度,媒體形態從“單一”到“融合”的跨界之變。采訪之初,我們就設計了文、圖、視全媒采集的報道方式,彼此配合協作。在這組融媒報道中,既有中文融媒稿件《全球連線|大使帶我探班“云過年”》,也有圖片故事和視頻講述融媒稿《在韓過年 離家不遠——11個在韓年輕人的小故事》,還有短視頻《抖音網紅“咩直”的韓漂日記》等,較好體現了分眾化、差異化、對象化的新特點,強化可分享、可體驗、可互動。
全員媒體,突破主體尺度,自媒體時代“無互動,不傳播”。我們選擇年輕網紅為采訪對象,他們有強烈的表達欲,從著裝打扮到個人奮斗歷程,都極具個性和故事性,十一個年輕人頭發的發色,甚至集齊了“彩虹色”。面對鏡頭,他們毫不生澀,表現力極強。
使館象征著祖國與港灣,外交官的身份代表著官方與主流。我們成功邀請到邢海明大使做新華社“報道員”。請大使“自拍vlog”的采訪需求,得到了邢大使的欣然應許。大使用自拍桿vlog 拍攝視角進行自述,并向大家拜年。這一獨家畫面親民、生動,令人印象深刻。
全效媒體,時刻想著讀者在哪兒,傳播中國受眾與海外受眾都喜愛、能共情的故事。這組融媒稿件全方位記錄了海外游子在韓過年的百態集錦,折射出海外僑胞的一片赤子之心,祖國母親對異鄉游子的關懷牽掛。
好的中國故事,一定具有跨國傳播力。首爾分社負責運營的韓國專線,對此篇重點策劃做了韓文翻譯并播發,《中國人在韓國的特別春節》在韓聯社網站韓國專線播發后,韓國《中央日報》、內外通訊社、亞洲通訊社、開放新聞通訊社等韓國主流媒體紛紛采用刊載,引起韓國網友的關注、點贊,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韓國開放新聞通訊社社長金尚天說:“韓中兩國的春節太相似了!看著4分32秒的視頻,對比兩國相似的過年方式,能感受到濃濃溫情。”他特意把春節禮包的照片作為頭版頭條刊登在其通訊社網站首頁,供讀者感受韓中兩國共同節日氛圍。
韓國亞洲通訊社第一時間對韓文融媒稿轉載,該通訊社總編輯樸大洪特意在網站首頁寫了一篇“主編推薦”。文章說,讀著新華社的報道,想起了以前長輩說過的三句話。一、離開家,就能知道家有多好;二、生了孩子,才能知道父母之心;三、離開祖國,才能知道國家和故鄉有多重要。報道的字里行間飽含著對國家、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令人感慨。
講民心相通的故事,做“傳得開,叫得響,留得住”的國際傳播,是駐外記者的初心和使命。春節融媒報道正是首爾分社守正創新、融合傳播的一次探索實踐。
真接地氣!—這是新華社駐首爾記者“在韓國就地過年”的融媒體報道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這組“在韓過年”報道能夠吸引受眾關注,主要是因為記者冒著疫情風險在國外“新春走基層”,現場采訪了從駐韓大使到網絡主播等不同人物,然后通過多媒體手段的靈活運用,非常真切而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生活在異鄉的同胞們(尤其是“小人物”)的鮮活形象和思鄉之情。
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融媒體報道”這種讓受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也為新聞的采集、加工和發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先進的技術并不能取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使報道出彩,首先需要下笨功夫、下苦功夫去采集新聞,然后還要精心策劃,實現將豐富而生動的新聞素材與“融媒體”技術優勢的完美結合。
這就是這組報道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