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做血液生化全套檢查,其中有血脂四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三項中若有一項高,就稱“高血脂”。最讓人鬧心的是膽固醇,還帶個“總”字,后邊兩項脂蛋白里其實也有它。
膽固醇,化學界稱膽甾醇,為甾體化合物。它最初是從膽石中發現的,熔點148℃~150℃,常溫下為固體,故稱膽固醇。
膽固醇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這點很像脂肪,于是在生化上與磷脂、糖脂一起歸為類脂。而脂肪,化學名為三酰甘油,生化上舊稱甘油三酯。脂肪與類脂,共稱為脂類。
植物不會制造膽固醇,商家聲稱某植物油不含膽固醇,是一句廢話。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內臟、皮膚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它在人體內幾乎無所不在,不能籠統地說它好和壞。
膽固醇是體內重要的生化物質,主要作用有:參與構成神經纖維和細胞膜、合成類固醇激素、形成膽酸。在肝臟中轉化為膽酸,存于膽汁中,用于乳化食入的油脂,以利消化,這也是膽固醇的主要代謝出路。
當然它還有負面作用:
一、膽固醇水平過高,即高膽固醇血癥,易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二、高膽固醇與形成靜脈血栓和膽石癥密切相關。
三、高膽固醇通常腎小球濾過率(GFR)會下降,可能引發慢性腎臟疾病。
四、膽固醇能夠使大腦加快β-淀粉樣蛋白積聚,加大患阿爾茲海默癥風險。
五、膽固醇高的女性易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影響懷孕。
不過,膽固醇對人體的致癌物性沒有明確證據。
為什么膽固醇有好有壞呢?是因為它的存在形式不同。
膽固醇很少單獨存在,絕大多數是與脂肪酸結合為膽固醇酯。到了血液里更進一步包裝,與磷脂一道結合到蛋白質上,組成脂蛋白。
這就是化驗單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當然還有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因含膽固醇較少就不考慮了。幾項相加就是總膽固醇。
正是膽固醇被包裝的形式不同,形成了所謂的好與壞。
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HDL,直徑較小,負責從血液中將膽固醇運回到肝臟,有助清除防止斑塊形成;
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LDL,直徑較大,負責從肝臟中搬出膽固醇到血液,過多容易形成斑塊。
一般認為,成人血液中總膽固醇的理想水平應<5.2mmol/L(200mg/dl),壞膽固醇LDL的合適水平應<2.6mmol/L(100mg/dl)。
若LDL 超過3.4mmol/L(130mg/dl),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膽固醇過高有時會表現在皮膚上。會在眼皮、關節、雙手或其他部位生出黃色腫塊,醫學上稱為黃色瘤。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人更容易出現。
雖說膽固醇在18 世紀就被發現,但直到20 世紀50 年代,才由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人揭示了人體的膽固醇是在肝臟中合成的。之后,它的身份越來越明朗。
也就是說,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自身肝臟合成的,為內源性的。從食物中攝入的外源性膽固醇只占20%~30%,不是造成高膽固醇血癥的主要來源。
膽固醇太高了不好,但偏低對人體也不利,適當攝入膽固醇有好處。長期完全素食不吃膽固醇,體內合成膽固醇的能力會增強,久而久之反而更易患高膽固醇血癥,也能導致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個別的還可能促發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貧血,或艾迪生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個成年人體內約有膽固醇100 多克,每日更新約1 克。除了自身合成,尚需從食物中補充20%~30%,即200mg~300mg,便可滿足每日需求。然而不同人對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利用率差異很大,平均僅約30%,因而無法嚴格設限。很多國家陸續取消了膳食膽固醇攝入量的限制。取消限制并非不加節制,只是無法確定限制標準應是多少。
高膽固醇的食物往往美味。比如豬頭、蛋黃、蟹黃、排骨等。正常飲食還是應該適當控制。
除了少數具有遺傳性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此病大部分還與生活方式有關。比如缺乏運動、感染、精神壓力等。
膽固醇偏高的人,要么膽固醇合成得太快,要么膽固醇消耗得太少。
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有助于維持膽固醇正常水平。然而更年期后失去優勢,也易患高膽固醇癥。
膽固醇偏高者,除了飲食多樣化,還必須適當地運動。宜多吃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經常飲茶和食用菌藻類、豆類、魚類、少量堅果和適量雜糧,以及攝入含不飽和脂肪酸、植物甾醇和卵磷脂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清膽固醇。
比限制攝入膽固醇更重要的是限制吃糖和飽和脂肪。糖和油雖不是膽固醇,但多吃會影響代謝而增加膽固醇。尤其是要不吃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會增加LDL,降低HDL水平。
還要不吸煙,少喝酒。
高膽固醇血癥患者,還應在醫生指導下借助藥物維持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