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有個孿生兄弟,就是“夢”。可以說,沒有睡眠就沒有夢,“白日做夢”指不可能的事。
“夢”對人類來講一直是個謎。中國古代有《周公解夢》專門研究夢的預示,將夢賦予能夠解析人的未來禍福的能力。19 世紀夢學專家羅伯特認為,通過做夢把人在白天活動中接觸到的許多信息,釋放一部分出來,以減輕負荷,這就是“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試圖以人的本我、自我與超我來解釋夢境,認為人不停地產生著愿望和欲望,這些愿望和欲望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而釋放出來,但仍然沒有擺脫歷史的局限性。
現在,已能編輯基因、復制生物的人類依然無法解釋夢形成的機制原理,無法解釋夢的內容——是生理還是心理、是真實還是虛幻、是化學反應還是物理變化,但是,現在建立在神經科學基礎上的現代科學知識能更好地回答一些理論問題。
可以肯定地說:夢是客觀存在的,它來源于真實世界,是真實世界在夜間睡眠時的一個虛幻反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個道理。有趣的是,最近,研究人員用儀器進行測試發現,做夢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鳥類和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也都會做夢。
做夢有助于記憶。睡眠對記憶最大的益處是顯著地增加了創造力。睡眠為大腦提供了一個夜間舞臺,使儲存在大腦中的各種信息能夠自動進行連接與交流。這個過程是使用一種離奇的程序,來尋找那些微不足道、最不相干的聯系,就像是應用一種“反向搜索”。這種方法,大腦清醒時是絕不會想到的,而在睡眠中融合了散在分布在大腦中的各種“文件”,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設想一下,在你的電腦里儲存著許許多多的文件,有音頻、視頻,有文檔,還有壓縮包,但它們不會自行打開,文件間也不會產生任何交流、互動。假如有一天,這些文件會自行打開,并相互交流,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夜間睡眠就為這種可能性提供了舞臺:在大腦中儲存的各種文獻、文檔,在此舞臺上自動交流起來了。盡管是一過性的,零星、碎片化的,純粹是虛幻的,但擦出的火花卻是非常有創造性的,神奇的。奧地利生物學家洛伊從夢中得到一個實驗方法,根據這個方法發現了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途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REM睡眠,是一個睡眠的階段,眼球在此階段時會快速移動。在這個階段,大腦神經元的活動與清醒的時候相同,通常出現在快醒來時。REM 睡眠時產生的夢境有時有點石成金的作用,對人類歷史上的一些偉大發明有啟示作用,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宣稱夢見一條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環的分子結構。1869 年2 月17 日夜間,門捷列夫的夢直接導致了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建立。門捷列夫后來說:“在夢中我看到了一個表格,所有的元素都按照需要一一進入表格中。醒來,我立即在紙上寫下了這張表格。后來發現,只有一個地方需要修正。”
REM 睡眠中的夢境有五大特點:你在夢中看到的一切都不確切存在,你相信夢中的那些事是并不存在的,夢中時空、人物、地點是紊亂的,夢中的情感是極端不穩定的,你很快就會忘掉夢中的事。
其實在REM 睡眠中,做夢是一個生理學和心理學過程。
據研究,REM睡眠并不是睡眠中唯一的做夢時間。但目前的研究者們都將夢定義為在REM 睡眠時發生的夢境。在這里將著重討論REM睡眠時的夢境,同時將探索在其他睡眠期間夢的活動,以開闊我們的視野。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依靠安放在大腦各處的電極,獲得了腦電圖的記錄,得知了在REM 睡眠時的腦電波活動基礎。到21 世紀,我們終于等來了腦的可視三維成像技術,得以進一步探索REM 睡眠時的腦內活動,打破了弗洛伊德關于夢的假設和他那并不科學的理論。這種以滿足愿望的弗洛伊德理論統治了精神病學及心理學整整一個世紀。當然,這個理論也有許多優點,但隨著現代科學的研究,卻發現這個古典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系統上的缺陷。現在建立在神經科學基礎上的關于REM 睡眠的現代科學知識能更好地回答這些理論問題:
——我們如何做夢的?
——做什么夢,是最近經歷到的,還是在我們身邊經過但沒被我們注意到的?
——我們為什么做夢,做夢是REM 睡眠的一種功能嗎?
最新的研究手段是通過磁共振成像(MRI)腦掃描來進行的,將腦進行區域化管理,以獲得功能的定位,使我們對REM 睡眠夢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MRI 技術有效地將大腦劃分成好幾千塊分開的區域,就像顯示屏的像素一樣,然后再仔細區分每一塊區域的電活動,以三維技術標記出整個大腦的活動情況,各個區域處于低活動、中活動還是高活動區域。只要將受試者放入MRI 掃描儀,就能發現當人進入REM 睡眠及進入夢境時腦電活動的變化。
在不做夢及深度NREM 睡眠的時候,大腦的整個代謝活動都保持在中等偏下水平,這與醒著休息時的代謝水平相似。但只要一進入REM 睡眠,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當REM 睡眠開始時,MRI 掃描就發現無數腦細胞開始發光,標志著活動明顯增強。REM 睡眠意味著這些區域開始工作,其中有4 個主要區域顯示出活動明顯增強:
1.位于大腦后部的視覺空間區域:形成復雜的視覺感知;
2.運動皮質:產生運動概念;
3.海馬及海馬周邊地區:正如我們以前所說的那樣,支撐自我記憶;
4.大腦深部與感情有關的區域:如杏仁核、扣帶回(一條帶狀組織,位于杏仁核上方襯在大腦的內面),兩者都與感情的產生有關。確實如此,這些感情區域的活躍程度在REM 睡眠時比清醒時要上升30%。
由此可見,夢并沒有預測作用,夢是我們的大腦在整理日間獲得的信息文件中,泄露出來的信息碎片,有些碎片是在日間被忽略或遺忘掉的,卻在夜間以夢的形式出現,正因為如此,有些夢確實對我們有某些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