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貝貝 劉順
由新文科驅動的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體現出了播音主持專業對現有專業基礎的深化,同時也體現了該專業通過新理念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探索。新文科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了全新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教育必須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服務。而在這一時代中,如何利用新文科思維,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要求與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需求的傳媒人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新文科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現有的文科專業,更新、優化文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內容,具體而言即在保留現有專業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與學科發展的新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建立新的教學模式。二是基于文科人才培養模式展開跨學科專業發展,簡言之就是打破傳統文科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學科限制,實現大范圍專業之間的交叉,進而重新塑造文科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課程體系等。前者可以概括為一種基礎性質的改革,后者則屬于深化性改革。在新文科背景中,“文科”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新”則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新交叉、新功能、新范式與新路徑。
在新文科背景下,堅定的政治定位是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以及重要價值導向,關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人才服務定位,所以,在新文科這一背景下,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以堅定的政治定位為核心,擁護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培養出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可以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規范自身行為、保持良好的職業操守、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用型人才,使其成為政策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以及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在新文科背景下,準確的文化定位既是播音主持專業培養傳媒人才的基礎性定位,同時也是其主要任務之一,更是傳媒人才的“精神底色”,所以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培養,應注重培養其文化自信,除加強基本人文知識培養之外,還應該讓學生更加系統化地學習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以此來深化該專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通過了解地域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基本素質。同時,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的培養還應重視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以建立文化自信,可以為學生介紹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歷史、人文與地理知識,讓學生在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中,更好地理解文化自信,并將其轉化成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動力。
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文科背景下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播音主持專業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對傳媒人才的目標定位進行精準判斷,結合新文科背景,筆者認為目前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定位應為“核心能力+綜合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政治思想層面,應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并能熟練掌握方法論、科學辯證法等,具有客觀、準確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主義信念。二是指實際應用能力,需具備運用各項輔助技術,傳遞中國聲音的能力。而綜合能力指的是,傳媒人才應具備國際化視野、高尚的職業道德、高超的表達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質等。只有做好這一明確的目標定位,才能培養出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傳媒人才。
在現代社會中,現代傳媒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各大高校應結合新文科背景,制定并推進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大力培養符合新文科背景的新聞傳播人才,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提供服務,進而營造良好的中國形象。高校應積極落實導師制,重視通識教育,大力發展跨專業學術文化活動,以促進不同專業的互相滲透。同時,還要培養制定傳統文化教育計劃,實現人文科學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的完美融合,要解放思想,培養卓越人才,讓學生站在行業前沿,培養其國際視野與綜合能力。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體系包括新聞本位觀念、統攝地位的黨性原則觀念、作為價值觀念的人民中心觀念,以及作為重要工作方法觀念的輿論引導觀念、正面報道觀念等。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有利于培養出具有正確新聞志向以及政治方向的播音主持專業傳媒后備人才。新聞傳媒工作必須堅守與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新聞活動實踐提供參照,同時也對行業工作者的職業行為進行規劃,引導新聞工作者堅守職業操守,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的培養必須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并以此為指導展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職業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同時,還應促進高校與各個相關行業之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實現,如科研院所、實務部門以及企業行業等??傊?,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發揮出其“定盤星”的作用,有利于培養業務素質過硬且政治可靠的國際化傳媒人才,做好黨和國家的“代言人”,進而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
一流專業建設是培養全媒化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重要路徑,更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應做好播音主持專業結構的優化,并充分利用專業課堂、專業教師與專業教學的育人功能,將專業課程建設作為基本單元,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融媒體、互聯網、信息技術等創新教學方法,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推進一流專業建設還應轉變教學主體,將教學目標從教師“教得好”,向學生“學得好”進行轉變,同時盡可能地在專業建設中融入新文科理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進而提升專業教學質量,最終培養出專業型、復合型的傳媒人才。
首先,可以從“國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抽取衡量指標,通過國家數據庫平臺,對目前國內各大高校播音主持專業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判斷該校是否具有培養社會主義傳媒人才的基礎條件。其次,基于測評結果,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經過定性分析,對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建設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課程體系情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方案等與國家戰略要求、地方需求的契合程度。最后,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應進駐到學校中,以世界一流標準為原則,展開關于播音主持專業的實質認證工作,并在固定的日期,定期發布具有一流傳媒人才培養資質的高校,以此來構建出專業質量的三級認證體系,以數據和事實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常態檢測系統。
2018年8月開始,教育部要求各大高校嚴抓教育質量,淘汰“水課”,打造有難度、深度的“金課”,進而提升教育水平,改變目前大學生過于松散的學習狀態。打造新聞傳播專業的“金課”,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師評價考核制度,引導教師對現有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對教學設計進行創新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應加強五類“金課”建設,即線上課程、線下課程、虛擬仿真課程、混合課程以及社會實踐課程,為專業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指導方向,使“金課”成為專業的常態性課程,而不是稀缺資源。
總而言之,在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專業傳媒人才培養應結合新文科的內涵及其定位,找到自身發展路徑,培養出專業素質過硬、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與國際化視野的傳媒人才,進而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