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自身跨越,才能不斷給黨和人民事業注入生機活力。黨和人民的事業是發展的事業,需要不斷增強創新精神、求解思維、干事能力,破除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障礙,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個個問題。但是,在創新過程中,有一點必須高度重視和嚴肅對待,就是黨的一些重大原則是我們的“根和本”,黨長期形成的一些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實踐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守正創新是永遠的課題,也是在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創新要牢牢守住“根和本”。100 年來,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帶有根本性、原則性的好傳統、好經驗,比如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還有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陣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都是黨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黨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政黨的區別所在、優勢所在,這些需要我們長期堅守。如果我們丟掉了這些,黨的性質和宗旨就會發生根本改變。守正和創新本質上是統一的,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守正。黨始終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正義事業,我們共產黨人堅守的是人間正道,當然,在前進道路上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破解難題,實現自身跨越。守正不是墨守成規,裹足不前,犯教條主義,不與時俱進。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否定一切,忘了初心。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什么樣的創新,只要始終堅守既定的目標和宗旨,讓光榮傳統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創新要聚焦結構性問題。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說到底是在結構上出了問題,根子出在缺乏科學的謀劃和設計。結構性問題根本上就是需求側與供給側錯位。比如,一些優質資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共同需求的項目缺少統籌,造成資源浪費;一些領域各自為政,各把一方,互相制約,給基層增添負擔……凡此種種,成了阻礙事業發展的瓶頸。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加強對需求側的重視和研究,也要在供給側上調整優化,提升組織資源供給與實際需求的適配性,使兩者像精密齒輪一樣完美咬合。一些結構性問題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不是一朝一夕就容易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打破部門、行業、區域封閉,以黨的事業大局為重,摒棄小我,犧牲自我,形成“一盤棋”,打好“組合拳”。同時,對這些結構問題下猛藥,以釘釘子的精神,抓住不放,各個擊破,哪里出現問題就從哪里下手,做一件成一件,干一項成一項。
創新要強化最優解思維。求解是起而行之,優解是止于至善,兩者出發點看似相同,但目標有高低,結果自然不同。要實現自身跨越,必須有求解的思維,不然光看到問題,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越積越深,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問題,甚至一發而不可收拾。所以,求解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求解思維關鍵在于解,解就是行動,只有動起來,才能把問題解決掉。解決問題,就要追求高標準,盡量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優解。一方面,要在優化思路、優化流程、優化機制上下一番“繡花”功夫;另一方面要研機析理、靶向施策,以更大的魄力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自我超越。實現自身超越,不僅要有科學的思維、意識和勇氣,還要有較高的素質和能力,光有想法沒有辦法不行,光有雄心沒有招數也不行。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不斷學習,提高專業化能力,這是黨員領導干部終身的必修課,時刻都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