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鐸印
北京市的一些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多了一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稗k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的是辦事群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后未能受理、審批或群眾來政務大廳未能解決的問題等,對于這樣的問題,要成立專班,分析原因,限期解決。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彰顯的是以人為本,其目的是為了讓群眾辦事更順當。在群眾辦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果讓他們“無功而返”,不僅會讓他們白跑路,更會增加一定的辦事成本,也難免會讓群眾對政務服務不滿意。推出“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增添了辦事通道,也增加了反映民聲的渠道。
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收到良好的成效。但總有讓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如工作人員辦事不夠熱情和主動,有時以材料不全等理由進行推諉、扯皮,使所辦之事出現拖延甚至“擱淺”現象,令辦事群眾心里窩火、嘴上吐槽,嚴重影響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針對一些政府工作人員難改的積習而來,確保政務服務有質量、有溫度。這種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困的創新舉措,值得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借鑒推廣。
一枝一葉總關情。群眾到政府服務中心來辦事,都想盡快辦成事,他們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就需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做事情。唯有各級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將“辦不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轉變為“辦得成的事”,才能夠真正讓人民群眾滿意。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門不妨設一個類似的窗口,不僅幫助有困難的群眾辦成事,也是對辦事系統的檢驗和完善,更是從中看到了政務服務部門一心為民的情懷、把群眾的事真當事的態度、排除困難解決問題的作風。強化問題導向,把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做好做優,以優質公共服務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這便是人民政府職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