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國
這幾年來,各級組織為打通服務人民群眾“最后一公里”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客觀來講,在一些地方還有“最后一公里”沒打通,惠民政策的實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需要認真反思并做好整改。
在有些地區,上級組織層層向下傳導壓力,將任務“發包”,層層加碼,制定了多種指標,成立了不少機構,并且層層下派檢查組,聽匯報,查材料,忙得不可開交。下級部門為應對各種檢查,安排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開展痕跡管理、用于形成匯報材料、用于安排迎接招待,其結果就是將服務成績落在了紙面上、放到了口頭上,就是沒有落實到老百姓身上。一方面是材料表格成堆、會議文件講話連成串,另一方面卻是真正抓落實力量少、時間少、妙招少,可謂“層層發包,政績虛高”。
實際上,一些地區在服務群眾的設計上,在抓服務落實的方法上,沒有充分從基層實際出發,而是從目標指令出發,從政績愿望出發,想當然地部署、安排、督查,把有限的工作資源消耗在了中間環節,沒有完全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究其原因,是思想觀念已經落后于實際工作的需要,雖然整天忙得不亦樂乎,但沒忙到根兒上,沒忙到點兒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滿足這種向往,需要采取切合實際的方法,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作風。客觀講,一些部門和領導干部的服務本領,與人民群眾的服務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程度地縮小這種差距,消除這種差距,需要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進行思想變革和作風轉變,多接地氣,多察民情,多向先進地區學習,多些創新務實之舉。特別是要縮短工作流程,在服務直達基層、直面群眾上做文章,在一站“直達”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