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湯艷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十分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而且十分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這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環保教育的開展,要求幼兒教師采取多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幼兒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致力于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健康。
態度方面,讓幼兒樹立保護環境意識,關注環境問題,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環境密切相關;讓幼兒熱愛地球,關心地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創造安全、健康、衛生和美麗環境的所有活動。例如,在“認識小兔子”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兔子的各種形態,通過觸摸和給兔子喂食等,和小兔子產生情感,喜歡上小動物。再如,在以水為主題的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察雨水,讓幼兒用一只手接雨水,同時看著雨,聽著雨的聲音;教師也可以讓幼兒觀察水生小動物和植物的區別,比較自然水和自來水的不同,以及自制水清洗器,討論水的知識。通過這項活動,讓幼兒充分認識到,沒有水,人就不能生活,水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幼兒珍惜水資源的意識。
技能方面,幫助幼兒學習處理環境問題所需的基本技能,如監測、測量、比較、分類等,培養幼兒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例如,開展“你讓我收集”活動,告訴幼兒要隨時隨地收集垃圾,清潔環境,保護花草樹木。
知識方面,幫助幼兒認識人與環境、動植物之間的聯系,幫助幼兒獲得一些與環境有關的知識,如生態平衡、資源利用、污染源治理。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引導幼兒查閱有關書籍等資料,如環境保護書籍,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從而使他們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在幼兒園環境教育中,教師除了引導幼兒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還應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為了做到這一點,我任教的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潘塘教育幼兒園建立了露天種植園,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觀察植物的變化,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有利于增強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
利用自然對幼兒開展環境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在大自然中觀察、比較、發現生命的變化,以及理解植物和動物的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感知生命的多樣性。如果春天來了,教師可以為幼兒組織一次春天的旅行,帶他們去附近的田野,感受生命的覺醒,呼吸春天的氣息,觀察色彩鮮艷的野花、綠色的草地和豐富的樹種,自由地放飛風箏,在草地上玩游戲。通過感受春天、認識春天、描繪春天、歌唱春天等方式,讓幼兒對自然產生愛,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在所有學科中都融入環境教育??茖W、社會、藝術和語言課程都包含生態知識,教師可以在學科教學中強調這些知識。在科學課程教學中,為了讓幼兒了解動植物之間的依存關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教學掛圖《誰吃掉誰》,通過動態的食物鏈讓幼兒懂得破環生態平衡的危險,然后引導幼兒觀察、感知、探索周圍物質世界,體會大自然的有趣,培養幼兒保護花草樹木、動物的意識;在社會課程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幼兒走進家庭、社區等社會環境,讓幼兒園活動與社會接軌,如組織家園郊游活動、開展社區“孤寡老人伴他行”的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加強生態教育;在語言課程中,幼兒可以通過講故事、讀詩等方式了解植物和動物,了解尊重生態環境的原則;在藝術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使用垃圾制作各種有趣的玩具,使幼兒理解垃圾的再利用;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開展生態教育。教師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利用經常和幼兒相處的優勢,隨時隨地對幼兒開展生態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喝水時,教育幼兒不要浪費水,給他們普及水資源來之不易的知識。在活動中,班級還可以開展“你讓我收集”活動,讓幼兒在特定的園區收集垃圾,并保持自身班級清潔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幼兒的環保意識。
利用節日活動開展生態教育。節日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他們的好時機。例如,每年的3 月12 日是植樹節,但部分幼兒認為植樹活動枯燥乏味,對植樹缺乏興趣。對此,教師首先要向幼兒滲透“樹木是地球的守護者,是人類的密友,沒有環境就無法生存”的理念,然后讓幼兒了解植樹節的來歷,促使幼兒產生興趣。接著,教師帶領幼兒到種植園,對幼兒進行分組,每組分發一棵小樹苗,講解種植工具的使用方法、樹苗的種植流程及注意事項,并示范種植方法。幼兒認認真真地將種植園地中的雜草一一拔除后,親手種下了綠色的希望。植樹完成后,每個小組給自己的小樹苗取名,如“壯壯(寓意茁壯成長)”“青青(寓意青山綠水)”,制作名牌,懸掛到小樹上,便于日后負責照看和護理。教師通過帶領幼兒主動參與植樹節的相關活動,為園區種上愛的樹苗,能有效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不僅要深入解讀生態環境包含的知識,還要結合具體的課程活動,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生態教育,將生態理念踐行于日常學習生活中,構建更美好的社會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