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琰
北京建筑大學
作為國民教育體系與人力資源開發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場所,職業教育工作者應當擔負傳承技術技能、培育多元人才、推動就業創業的職責。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日漸深入,職業教育的改革優化已得到社會上的普遍關注。[1]在2018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會議上通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該方案強調突出職業教育的地位。由此可見,我國對于高職教育改革十分重視,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獲取的成果。通過國家的職業與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教育教學與管理等方面都已獲取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因為我國政府的教育擴招政策,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政府引導高職院校建設考試招生辦法的創新體系,一些多樣化的社會人士也會選擇報考職業院校。[2]在擴大辦學規模的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如今的高職院校在培育人才標準中納入學生技能培育、就業創業等內容。憑借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政府的支持,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設備也越來越先進,辦學硬件條件不斷提高,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資源得到了有效充實。[3]
2.面臨的難題。高等職業教育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育管理制度與配套政策不夠健全。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在教學模式與發展過程中通常參考本科院校,如此雖然可以有效保障高等職業院校在教學管理方面的制度化,但是不符合職業教育的本質,且高等職業院校應更為重視校企合作,對教育管理工作進行優化調整;第二,高質量發展較難。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越發多元化,辦學資源也不斷提升,但是在資源分配方面仍存在較為嚴重的地域差距問題;第三,高等職業院校的服務能力有所不足,院校之間的差距很大。[4]
1.強化教學改革。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改革創新的重點在于教學,優秀的教學成果才能有效擴大生源,吸引更多的學生,推動高職院校長遠發展。高職院校工作者應吸取總結從前的改革經驗與教訓,在此基礎上對于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進行深化。高職院校工作者需注重高職教育的特點,及時轉變更新辦學觀念,讓高職教育朝著精細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5]高職院校工作者應堅持將社會發展作為導向的辦學原則,發掘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方面的優勢,創新同高職教育特色相符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健全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機制。
2.優化政策環境。作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環境條件,政策環境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存在辦學投資主體過于單一化的現象,政府應對政策環境進行優化,促進高職院校平穩發展。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經驗,積極構建良性的發展競爭環境,有利于公辦學校、民辦學校與公私合辦學校形成良性競爭。并且,政府在投入教育資金時可關注民辦院校,增加民辦院校的發展信心。
3.建設師資隊伍。高質量的師資條件可有效推動高職教育平穩長遠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職業關系著高職教學質量。高職教育管理者應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以保障高職院校能夠順利展開教學工作,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高職院校可定期對在校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加強教師素質培育工作,鼓勵教師通過外出學習、進修培訓等多元化方式進行自主學習。高職院校還應健全師資獎懲機制,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聘請企業人才到高職院校中任教,完善師資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實踐技能水平,加強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4.重視校企合作。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工作,支持在高職教育中投入社會資金,使得高職教育投資主體更為多元化。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更多的職業型、實戰型人才,同企業合作能夠實現院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企業需要更多的優質人才,也可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所需資源。高職院校可結合自身教學方向與區域經濟特點選擇恰當的合作模式,例如訂單模式、“2+1”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等,從而早日實現高職教育的改革創新。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時面臨投資主體過于單一、辦學觀念較為陳舊等問題,可通過強化教學改革、優化政策環境、建設師資隊伍等路徑進行改革創新。學生容易受到社會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影響,高職院校還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與道德觀念,讓學生更為適應如今多元化社會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