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全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具備職業能力和崗位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等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從業人員”的教育類型,產生于國家發展,發展于社會需要,并為國家發展提供行業技能人力資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20 年12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賀信中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制造強國背景下,找尋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培樣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而我國屬于世界范圍內制造大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產業升級,打造企業品牌,因此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斷增強,對人才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人才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勞動者素養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至關重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體現在企業的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卻始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其目的就在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而現有培養體系中只注重對專業技能培養,而忽視對職業態度,工匠精神的培養,在學生就業后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缺乏對工作的敬畏、對技術的一絲不茍、對工作中問題的迎難而上,導致企業需要與學校培養出現脫節。為解決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能成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這一問題,高職院校要正確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只有培養出具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理念人才,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到“中國智造”,并且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堅強品質,提高就業競爭力。
工匠精神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職業院校自身的發展離不開為企業提供優質的高技能人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要實現現代產業體系快速發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就須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實現“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等提供所需人才保障的重任,只有培養出符合國家、企業發展大勢所需的人才,才能贏得高職院校的口碑、生源、就業及未來,所以必須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去按要求轉化理念主動培養。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要把培育“工匠精神”作為教育使命與責任擔當,回應時代需求。要轉化教育理念,深化課程及教學改革,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課題教學、教學實踐、校園文化等環節,使學生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大國工匠”。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34 個教師節時發表講話:“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工匠精神其核心要義就在于對職業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等,而工匠精神不僅僅只是企業對技能型人才對要求,局限于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工匠精神也適用于各行各業。而“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正是教育教學工作者工匠精神的體現,教師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用自身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達到示范引領作用。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認識,政治站位,同時要不斷學習鉆研前沿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做好“怎么培養人”的工作,才能培養出擔當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今職業教育因生源不同,體現出不同差異,普招學生中00 后已成為主力軍,他們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倍受老師,家長呵護,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精益求精品質、認真細致習慣;2019、2020 連續每年的高職百萬擴招,在擴招生源中農民工、退伍軍人占比重大,他們擁有吃苦耐勞精神,但缺少專業技能,對職業中工匠精神的具體怎么做,沒有清晰認知。而現有教學設計僅僅依靠思政課去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是遠遠不夠,轉變育人理念,培養德技并重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未來之路,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培養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在課程安排、教學計劃中突出德育,并與專業課程、實訓課程相結合,在設立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及考核之初融入工匠精神,并在所有課程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三分鐘效能,把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結合,在教學內容中尋找植入點,將工匠精神滲透其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漸認識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方面的作用及成為職場人后,怎么在職業生涯中去做踐行工匠精神。
學生的培養除了課堂教學外,課下校園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學校應在學生活動中營造氛圍,把工匠精神植入進演講、書畫、戶外素質拓展等學生活動中,這能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現國家各類傳播平臺都可見關于工匠精神的宣傳、工匠人物的采訪,這在社會大環境中對學生是有所觸動的,但是這樣的先進典型離學生很遠,學生容易產生“畏難”心態,形成這種先進人物只在電視中,是鳳毛麟角,窮盡一生無法企及的錯覺。學校需搭建平臺,把具有工匠精神的踐行者“請進來”,尤其是學生今后就業相關企業中的匠人,已畢業本校優秀學長、學姐,分享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職場經歷,讓學生感受同一“起點”榜樣的力量,知曉工匠人物就在你我身邊,平凡的“他”就具備工匠精神,感受身邊榜樣的力量,從而積極去了解工匠精神應該怎么去踐行,觸動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感悟,積極助推工匠精神內化于心。
工匠精神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實體現在每一份勞動與付出當中,需要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將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入實踐教學中。[1]當只有把“工匠精神”和實際工作環境和任務關聯在一起時,學生才能切身體會到踐行“工匠精神”的實質,深切感受到它的非凡意義,也才能真正追求“工匠精神”。學校可以通過校內實操,企業實踐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學以致用提升工作技能,在崗位的實踐中踐行所學知識。近距離接觸行業企業的優秀匠人,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體會敬業愛崗、吃苦耐勞、務實創新的精神,讓學生真正成長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里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2]工匠精神本質就是勞動的體現,沒有充分的勞動無法感知工匠精神,也不可能成為大國工匠,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中開展相關教育活動,通過對個人、校園、家庭、社會進行勞動服務,勞動完成后學校提供相對應的結果展示平臺及榮譽獎勵機制,讓學生在勞動中即能體會到付出勞動的快樂,也享有勞動“豐收”的回報,從而樹立勞動觀念,理解勞動精神,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和品質,培養出勞動能力和素養,在勞動中逐步形成的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執著精神,最終達成工匠精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