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陳西峰
(陜西延長石油延安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延安 727500)
延安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大型高端能源化工企業,多年來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公司以煤、油田伴生氣、低品質輕油為原料,生產高品質的聚乙烯、聚丙烯、丁醇、2-PH和乙丙橡膠等多種化工產品。全國煤化工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工藝比較成熟,但目前仍普遍存在碳轉化率低的問題。延安能化公司擁有水煤漿加壓氣化裝置三套,公司煤氣化裝置碳轉化率僅為92.56%,低于行業值(≥96%)。本文針對碳轉化率低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結合分析原因,從氣化工藝參數和設備的角度進行技術改進,提高了有效氣產量,進一步提高了碳轉化率。
水煤漿經高壓煤漿泵進入氣化爐,煤粒在1 300 ℃ 高溫環境下,與純度大于99.6%的氧氣發生不完全的氧化、還原反應,加壓氣化過程中生成了以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為主要成分的粗煤氣。
主要反應有[1]:






其他組分發生的反應有:


衡量水煤漿性能的主要指標為濃度、粘度及粒度分布。水煤漿的粒度分布對氣化過程中碳的轉化率影響較為顯著,大一些的煤粉顆粒在氣化爐反應區的停留時間較短,且大顆粒在氣固相反應時的接觸面積較小[2],這兩個因素導致大顆粒煤在氣化過程中的碳轉化率較低。
從單純氣化的角度考慮,水煤漿濃度越高、粒度越小,越有利于氣化反應的進行[3-4]。但在實際生產中,還應考慮水煤漿的流動性及其在氣化爐中的霧化程度。因為水煤漿濃度越高、粒度越小時,水煤漿粘度越大,其流動性變差,導致水煤漿輸送和霧化較困難[5-6]。
綜合考慮,氣化水煤漿的濃度通常控制在59%~62%,粘度小于1 200 mPa·s,并具有合適的粒度分布,即不同粒徑的煤粉顆粒滿足一定的配比。
水煤漿氣化爐的工藝燒嘴是水煤漿加壓氣化的關鍵設備,工藝燒嘴大多為同心三套管形式,由內到外分別是中心氧管、水煤漿管和外環氧管,外流道和內流道輸送氧氣,中間流道輸送水煤漿,外部有冷卻水盤管。水煤漿和氧氣進行混合霧化燃燒氣化,混合霧化效果與工藝燒嘴的結構尺寸相關[7]。燒嘴中心氧管的出口和水煤漿管的出口均設計成縮口形式,外氧管口的縮口比例較大,水煤漿進入預混合腔內,在中心氧和外環氧的高速作用下稀釋和加速,提高了水煤漿的流變性能,確保水煤漿離開燒嘴后具有良好的霧化效果。
對于設計壓力6.5 MPa氣化工藝,燒嘴壓差一般需達到0.45 MPa以上,此時煤漿和氧氣可以實現良好的混合、霧化、燃燒及氣化[8-9]。公司技改前氣化爐燒嘴壓差最高0.32 MPa,混合霧化效果不佳。
氣化中心氧流量的大小既影響氣化爐內火焰的拉伸長度,也影響水煤漿和氧氣的混合霧化效果。本裝置設計中心氧流量占總氧量的比例≤15%,實際生產運行中,考慮到流量計偏差、操作工況及煤質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實際中心氧流量大約12%左右,并未達到設計值,影響了水煤漿和氧氣的混合霧化效果。
理論上用氧和碳的原子比來表示氧煤比,實際生產過程中可用氧氣流量與煤漿流量的體積比來表示,從而滿足氣化工藝生產需求。氧/煤比是影響德士古氣化爐加壓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控制德士古氣化爐的爐溫,對碳的轉化率起著決定性作用[10-12]。
隨著氧/煤比的增大,氣化爐爐溫和碳轉化率逐漸升高,產氣率達到最大值后逐漸減小。相反,二氧化碳含量卻隨著氧/煤比的增大呈現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變化趨勢。此外,氣化爐爐溫越高,氣化爐燒嘴及耐火磚等設備的使用壽命越短[13-14]。在提高碳轉化率的同時,應該控制合適的氧/煤比。公司氣化工藝現場通常控制氧/煤比在485~490,爐溫約1 240~1 260 ℃,相對設計值偏低。
公司氣化裝置水煤漿濃度控制范圍58%~62%,平均濃度60%,在保證水煤漿濃度的前提下,對水煤漿的粒度分布進行調整,技改前磨煤機鋼棒加入量偏少,鋼棒配比不合適,導致粗顆粒較多,對磨煤機鋼棒加入量和配比重新進行計算調整,結果見表1。
通過調整不同規格鋼棒加入量,有效改善了水煤漿粒度分布,粗顆粒減少,細顆粒增加,粒度分布對比見表2。

表2 粒度分布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經調整磨煤機不同直徑鋼棒的加入比例,細顆粒增加,固氣反應接觸面積增大,反應區停留時間延長,反應更加充分,從而提高了碳轉化率。
原氣化使用的工藝燒嘴運行工況為80 m3/h,氣化長期以68 m3/h的低負荷運行,煤漿氧氣的霧化效果較差,爐內反應不充分,影響了碳轉化效率。對氣化裝置工藝燒嘴壓差、氧/煤比、水煤漿粒度分布、粗煤氣組分等運行參數進行匯總分析,與北京航天十一所制定出工藝燒嘴優化方案,具體見表3。

表3 工藝燒嘴優化數據表Table 3 Optimization data table of process burner
使用優化一的工藝燒嘴時,發現燒嘴噴頭處高溫輻射龜裂現象比較嚴重,在使用一個周期后,停止使用。使用優化二的工藝燒嘴時,燒嘴噴頭處正常,滿負荷時燒嘴壓差可達到0.45 MPa以上,水煤漿與氧氣的霧化效果良好。
本裝置設計中心氧流量占總氧量≤15%,生產運行中控制在12%左右,粗煤氣甲烷含量大約4 500~5 000 mg/L,遠遠超出設計值,通過甲烷含量可以看出中心氧流量偏小,煤漿氧氣霧化效果差。
生產運行中對中心氧流量進行了調整,適當提高中心氧流量至15.5%,粗煤氣甲烷含量大約900~1 100 mg/L。
氣化裝置在試生產階段,通常氧/煤比控制在485~490,爐溫大約1 240~1 270 ℃,氧/煤比和爐溫直接影響碳轉化率。
生產運行中,根據原料煤灰熔點,對氧/煤比進行了調整,漸漸提高氧/煤比495~500,爐溫大約1 280~1 300 ℃,提高氧氣量,從化學反應動力學分析,更有利于碳和氧反應,從而提高了碳轉化率。
水煤漿加壓氣化過程碳的來源為原料煤中所含碳元素,氣化碳轉化為產品氣體中的碳(CO、CO2),甲烷占比可以忽略不計。
在煤質、水煤漿濃度及變換氫/碳比穩定的情況下,計算過程如下:
(1)根據變換氣至凈化裝置流量和氣化爐運行負荷計算產氣量V:
V=V1/V2
式中V——每方水煤漿所產變換氣量,Nm3/m3;
V1——變換氣至凈化裝置流量,Nm3/h;
V2——氣化爐運行負荷,m3/h。
未調整工況:氣化爐運行負荷130 m3/h,變換氣流量192 000 Nm3/h;計算產氣量1 480 Nm3/m3。
調整后工況:氣化爐運行負荷156 m3/h,變換氣流量244 000 Nm3/h;計算產氣量1 564 Nm3/m3。
(2)原料煤中碳含量C1:
C1=V3×ρ×CB×C2
式中C1——原料煤中碳含量,kg;
V3——水煤漿,1 m3;
ρ——水煤漿密度,1.2×103kg/m3;
CB——水煤漿濃度,60%;
C2——原料煤中碳元素含量,71.41%。
經計算:原料煤中碳含量C1=1×1.2×103×60%×71.41%=514.15 kg。
(3)一氧化碳碳含量C3:
C3=V×V4×12/22.4
式中C3——一氧化碳碳含量,kg;
V——每方水煤漿所產變換氣量,Nm3/m3;
V4——一氧化碳體積百分比,38.02%。
未調整工況:C3=V×V4×12/22.4=1 480×38.02%×12/22.4=301.4 kg
調整后工況:C3=V×V4×12/22.4=1 564×38.02%×12/22.4=318.5 kg
(4)二氧化碳碳含量C4:
C4=V×V5×12/22.4
式中C4——二氧化碳碳含量,kg;
V——每方水煤漿所產變換氣量,Nm3/m3;
V5——二氧化碳體積百分比,22.01%。
未調整工況:C4=V×V5×12/22.4=1 480×22.01%×12/22.4=174.5 kg
調整后工況:C4=V×V5×12/22.4=1 564×22.01%×12/22.4=184.4 kg
(5)碳轉化率:
η=(C3+C4)/C1×100%
式中η——碳轉化率,%。
未調整工況:η=(C3+C4)/C1×100%=(301.4+174.5)/514.15×100%=92.56%
調整后工況:η=(C3+C4)/C1×100%=(318.5+184.4)/514.15×100%=97.81%
工藝調整后,氣化工藝的碳轉化率由92.56%提高至97.81%,提高了5.25%,效果明顯。
經過對氣化裝置碳轉化率低的原因分析,結合本裝置運行工況,通過調整磨煤機鋼棒加入量及配比,控制水煤漿粒度分布,減少粗顆粒含量,提高水煤漿性能;通過優化工藝燒嘴流道尺寸,調整中心氧流量,提高燒嘴霧化效果,根據煤質灰熔點分析數據,適當提高氧/煤比,提高操作溫度,水煤漿加壓氣化碳的轉化率由92.56%提高至97.81%,提高了5.67%。實現高產低耗、節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