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娟
摘要: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將多媒體教學與課堂結合成為了老師們非常喜歡的教學方法。而在高中的語文課里,多媒體教學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度非常的高,這一新鮮的教學嘗試也給教學手段帶來了新的氣象,通過現代的多媒體手段,學生打破了與文本作者時空的界限,近距離的交流,感受他們的心靈和作品,同時多媒體的豐富內容也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讓他們和中國傳統文化更加親近,在多媒體越演越烈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在這一熱潮中,冷靜一下,對其中的優劣做出反思。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高中語文;中國傳統文化
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將多媒體教學與課堂融合成為了老師們非常喜歡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文字所賦予學生的想象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年齡時代閱歷的差異使他們不能和作者和文本零距離的交流,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學習積極性,將一些現代教學的多媒體手段引入教學當中,例如音頻朗讀,文本視頻片段,歷史紀錄片等,可以給學生非常直觀的感受,所以真可謂是益處多多。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身處地的創造情境,讓學生擁有具體感知
在語文教學中,情景教學歷來都為人稱道,所以在上課開始的時候,先播放與課堂內容相關的音頻或者視頻,然后根據課文設計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獨立思考,從而營造懸念,讓學生可以生出身臨其境的感受,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讓學生自己觀察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以及各色人物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這樣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很好的幫助。再如在《荊軻刺秦王》中,可以播放易水送別的音頻,讓學生跟著音頻一起朗讀,在悲愴的音頻中,體會荊軻的義無反顧,體會英雄的民族大義。
二、將靜態的課堂轉化成為動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高中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動態事物的接受度比靜態事物要高很多。多媒體對他們的這一需求滿足得很好,它能將無聲的書本轉化為有聲,靜態變為動態,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赤壁賦》中,可以將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的第一集播放給學生,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里,理解蘇東坡的胸懷和情操,提升了學生的形象思維。
三、將困難變為容易,充分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多媒體除了能夠將學生帶入生動形象,五彩繽紛的情境教學中外,還能夠打破時空的界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理解程度,大大減輕學生的閱讀障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認識的局限,把具體視頻影像,江河山川直觀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把三峽的壯美,杜甫的孤獨與喜悅,李白的狂放和不羈,唐太宗陵寢中的蘭亭集序都讓他們具體入微的感知,將困難變為容易,讓學生走進文人,理解文人。再例如在《滕王閣序》中,我們可以將滕王閣的風光和秋水長天的景色用視頻展示給學生,在視頻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閱讀背誦,這樣直觀的感受能夠將枯燥的閱讀背誦變得生動有趣。
四、提升學習信息整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態度
PPT的運用,可以高度的概括文章的主題,利用課件,我們可以先將課文中需要解讀的文段劃分成問題,分配給學生,讓他們再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去主動查詢相關聯的知識,并整合出答案,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紀念劉和珍君》一課中,利用多媒體將文章的主題分享給大家后,再將各小結的相關要點進行整合,把飽含深意的句子詞語按組分配給學生,學生自行商量討論后,得出答案,并通過幻燈片投影的方式分享給全班同學,然后大家再一起鑒定正誤,這樣既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答題能力。
種種跡象表明,將多媒體工具引入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牢記,它再好也只是一個工具,只是日常教學中的輔助手段,不能鳩占鵲巢,忽略了教師講授和學生思考這兩個教學中的主要環節,牢記語文教學是需要“掰開了,揉碎了”的反復品味,要把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文學創造力,拓展學生文學想象力上,不能忽略了反復誦讀的傳統教學模式的重大意義,要把語文課堂教學和多媒體如紅花綠葉,“惟有綠荷紅菡萏,才能卷舒開合任天真”。才能發揮多媒體工具的巨大功能,讓它完美的為教育改革服務。
參考文獻:
[1]姚琴.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幾點收獲[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0, 07(008):97-97.
[2]于曉敏. 論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45):74-75.
[3]葉新新. 論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東西南北:教育, 2016(1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