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偉
摘要:安溪縣教育局積極挖掘優秀的本土資源,植根“安溪竹藤編”非遺文化,建立安溪竹藤編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讓非遺傳承、人文滲透、美勞教育等有機融合,成效顯著。2019年4月,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上,由安溪第二十小學、安溪第十八小學、安溪華僑職校組成的安溪竹藤編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榮獲一等獎,教育部長陳寶生高度贊譽安溪縣傳承竹藤編技藝的做法。
一、實踐背景
(一)基于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二)基于鄉土特色
安溪竹藤編作為傳統技藝與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蘊含了審美與造型元素,被譽為“指尖上的魔幻藝術”,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安溪已成為“中國藤鐵工藝之都”“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國家級非遺項目安溪竹藤編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是優質的地域文化資源,而安溪竹藤編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的建設是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途徑。
(三)基于學生發展
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面向全體學生,融合“五育”,作為介入藝術興趣的突破口,培養形成專注學習、勇于實踐、文化理解的能力,在這最實用空間里動手動腦,合作創新,自信倍增,美勞同長,必當受益終生。
二、實踐做法
(一)組建工作坊縣級教研中心
1.完善工作坊組織架構??h教育局專門成立領導小組,選定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十八小學、二十小學為工作坊項目實踐基地校。統一制定工作坊項目研修規劃《工作方案》《管理制度》及竹藤編教材的編寫,工作坊教研中心的成立有效助力指導促進各校學生藝術實踐工作的開展。
2.提升工作坊師資水平。聘請全國勞模、非遺傳承人陳清河常駐工作坊教研中心和華僑職校,指導師資培訓、技藝傳承教學。面向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美術教師開展竹藤編教學教法輪訓,培養一支熟練掌握竹藤編工藝的美術教師,創作了大量優秀竹藤編作品。2019年榮獲“探索傳承非遺文化與學科融合”省級課題研究二等獎,2020年參加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展示會,集體榮獲非遺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二)創設非遺傳承聯建模式
為了把“非遺”行動作為推進“美育教學”常態化制度化的重積極載體,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辦、資源聯用等方式來提升我縣美育教育工作水平。
1.以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美育載體為導向,選擇安溪華僑職業中專學校、第十八小學、第二十小學三校結對,創建“大手小手齊心走”的非遺傳承聯建模式,全力打造竹編美育教學示范帶。
2.明確了“三聯三共”要求,即:計劃聯商,策劃共議;典型聯塑,先進共推;陣地聯建,平臺共享。如:華僑職校主要提供電子技術指導、十八小學的社團主要展開興趣活動的展覽、二十小學的四五年級的學生可擷取比鄰藤鐵工藝城便利之處進行深入生活,提供原始資料,彼此提供志愿服務、共謀發展。
3.創建非遺傳習所,建立起有著完善的培訓管理制度、傳承方案和配套支持措施的現代傳承模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有人傳,有地傳,有人學”,讓遺產不斷檔。邀請安溪全國勞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陳清河及弟子陳淑華言傳身教、輔導示范,讓學生欣賞、了解、掌握竹藤編技藝,并配備專業美術老師跟從學習,配合輔導。
(三)建設工作坊課程體系
1.編寫鄉土教材。聘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清河大師為顧問,組織人員編寫了全縣中小學美術校本教材《安溪竹藤編》。教材從竹藤編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材料與工具,技法與創新,欣賞與借鑒等領域編寫,突出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
2.進行課程實施。全縣各中小學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安排課時,全面開設竹藤編校本課程,推進美育的鄉土化、普及化。安溪華僑職校系統地將竹藤編工藝專業技術引入課堂,每星期安排兩節的竹藤編教學,對竹藤編工藝制作進行技能技巧訓練,并率先在國內組織專項能力考核,由市人社局頒發技能證書;各鄉鎮學校結合轄區特色產業開展活動,如:在藤鐵之鄉尚卿全域開展鐵藝手工制作課、中國茶業第一鎮感德開展以茶為元素的竹藤編茶罐禮盒制作課、借虎邱鎮藤鐵特色旅游開設小導游培訓課等,利用地域產業、地域文化,打造一校一品,促進美育與非遺傳承的有機融合。
3.拓寬活動形式。鄉土教材是學生傳承的依托,而走出教材則是傳承的深入,當學生不拘泥于教材,才能拓寬視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校企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到安溪縣各大家居工藝企業、安溪縣藤鐵工藝文化博物館等參觀學習;組織學生到鄉村農家實地學習竹藤編相關知識,體驗竹藤編制作流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安溪竹藤編傳統工藝文化的源遠流長及博大精深。讓社會民間藝人、企業行家和有專長的家長參與進來,在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創造的工匠精神。
三、成效與探索
安溪竹藤編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借助多種手段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不斷創新美育載體進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56件工藝作品參加國家、省級展覽會并獲獎。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泉州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工人日報、光明日報、福建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工作坊的做法與成效。在思想道德層次上,既增進學生對竹藤編項目的文化了解,弘揚傳承工匠精神,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團結協作精神。真正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勞動觀,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