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凌
摘要:民歌是我國音樂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同時也展示著多樣的音樂藝術風格。在初中音樂課程中開展地方民歌教學,能夠拓展學生音樂視野,并促使其主動成為地方民歌的傳承者,對民歌藝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對地方民歌引入初中音樂教學的實踐作用與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地方民歌;初中音樂;實踐
引言
地方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各民族人們基于生活和勞作的體驗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歌藝術,其形式、內容都十分豐富,并且也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將地方民歌引入初中音樂教學中不僅能夠拓展音樂認識,而且可以傳承優秀民歌文化。而如何才能將其更好的融入音樂教學實踐還需教師進一步探索。
一、地方民歌引入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地方民歌的內容,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民歌文化探究興趣,除了了解現代音樂、外來音樂之外,也讓學生的音樂視野涵蓋到民族中,認識我國傳統優秀音樂文化體系,感受民歌的獨特風格魅力,從而加深對地方民歌的了解深度,更易于激發其對民歌文化的探究興趣,并對地方民歌進行弘揚和傳承。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地方民歌通常是各民族人民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感悟而創作而出的,其中凝結著人們的智慧和觀念,將其引入初中音樂教學當中可以增加學生的音樂視野,認識到更多不同風格和形式的音樂,開拓其音樂創作思維,并促使其不斷嘗試更多元的音樂創新,使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增強。
二、地方民歌引入初中音樂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引導學生欣賞民歌藝術,調動音樂興趣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獨特的文化風格,而不同民族的音樂形式也呈現多元的特點,其中分別表達了各民族人們的心情、情感和生活體驗等,也正是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構成了我國的音樂性體系。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教師若想將地方民歌引入初中音樂教學中,則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多種類型的民歌藝術,讓學生感受民歌的藝術魅力與價值,從而激起其對民歌文化的興趣熱情。如教師在《遼闊的草原》一歌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蒙古族的生活場景與地方景色,邊看邊聽邊學,體會民歌的創作背景與所表達的情感,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同時,在互聯網上搜集一些其他的蒙古族民歌,如《牧歌》、《嘎達梅林》、《鴻雁》等,讓學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豐富種類與差異,從全方位角度了解地方民歌、欣賞地方民歌,不僅可以讓其領悟到所蘊含的藝術價值,也可以提升其音樂感知能力。
(二)確定合理民歌教學目標,開展音樂教學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和基礎,在初中音樂課程中開展地方民歌教學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以有序推進民歌教學活動。對于地方民歌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注意兩點,一是可行性,二是整體性,保證學生在地方民歌的教學講解中切實取得收獲,實現預期音樂教學效果。如在人教版年級上冊的《百鳥朝鳳》教學中,該樂曲屬于山東民間音樂藝術,主要是使用嗩吶樂器進行演奏,設定其教學目標時要先了解學生的音樂知識基礎,指導學生對嗩吶這一樂器進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其發展歷史與一些經典作品,然后再確定教學所想要達到的目的,讓學生欣賞該樂曲的音樂風格,體會其中的情感表達,并充分認識嗩吶在音樂創作中發揮的作用,從而為學生的音樂創作也奠定基礎。
(三)創設趣味民歌藝術情境,加強音樂理解
地方民歌來源于生活,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地方民歌時,教師可以先從本地民族音樂藝術出發,開發以地方民歌為內容的校本課程,為教師教學提供依據和參考,而且有助于幫助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本地的民族文化和音樂文化。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民歌藝術情境,促使其將學習內容聯系實際生活,并從中感受地方民歌的藝術價值,增進對其的音樂理解。以八年級下冊中《茉莉花》教學為例,作為一首河北民歌其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教師采用茉莉花的圖片或視頻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所見到的茉莉花的狀態,在逐句教授學生演唱時讓其體會茉莉花的美感,想象茉莉花盛開的情景,從而根據自己的體會將情感融入其中,呈現出更好的演唱效果。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演奏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笛子等,分別指導學生利用不同樂器來演奏地方民歌,既加深其音樂理解,又培養其創作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地方民歌引入到初中音樂教學中,可以激發其對民族藝術文化的興趣,拓展其音樂認知視野,并幫助地方民歌實現更好的傳承發展。在初中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民歌藝術以調動其音樂興趣,確定合理教學目標落實民歌教學實踐,并可以創設趣味民歌藝術教學情境以加深其音樂理解,從而切實加強學生對地方民歌的藝術認識,培養其多元藝術審美。
參考文獻:
[1]尼釋丹.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中國音樂教育,2021(01):16-22.
[2]廖定坤.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藝術的傳承與教學[J].北方音樂,2020(0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