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華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 年乃至15 年中國發展擘畫新藍圖,這個綱領性文件是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進軍的號角。
世界仍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掙扎,中國則用自己的制度優勢,萬眾一心,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很快復產復工,讓經濟社會走上正軌,重新煥發活力,正信心滿滿、腳踏實地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進。盡管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但中國人有理由相信,因為我們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去年以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當今世界呈現三個鮮明特征: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展速度放緩,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二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國際力量“東升西降”的態勢進一步發展,大國之間的較量日益激烈。特別是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世界范圍的革命性影響。三是大變局意味著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和平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零和博弈?這些重大問題,是關乎各國利益、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必答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正是基于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項工作,全方位創造性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中國基于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實踐基礎,圍繞如何識變、如何應變作出的回答,是應對大變局的中國智慧、中國主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
“亂云飛渡仍從容。”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一以貫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我們就能夠始終掌握主動權,立于不敗之地。